济南老建筑寻踪
2007-5
济南出版社
李铭
288
无
一位济南市的资深考古专家,一位《济南时报》的年轻记者,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这个目标就是:寻访济南优秀老建筑。他们耗时大半年,足迹踏遍了济南的每一个角落,为全面介绍济南现存优秀历史建筑的现状和价值,为保护泉城优秀历史建筑尽了绵薄之力。 整个寻访工作历时七个多月,共计寻访百余处济南优秀老建筑和五大片历史街区,发表了30篇系列报道以及他们在寻访过程中现场拍摄的上百张图片。该书正是在这个系列报道的基础上整理、扩展而成的。 将泉城优秀老建筑的精彩之处和保护现状呈现出来,以引起社会的重视,从而使得这些优秀老建筑和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对济南老建筑的寻访和关注,也是对我们生活其中的这座城市的关爱和祝福。
李铭,男,1962年6月生于济南市宽厚所街,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1980年于济南市博物馆考古部参加工作,1985年任该部副主任;1997年3月参加创立齐南市文物工作队并任副队长;1997年12月文物工作队更名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担任副所长至今。2001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从事济南市文物保护研究工作27年。主持发掘济南各时代墓葬百余座。1992年主持的齐鲁宾馆元代壁画墓的整体搬迁工作取得成功,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四等奖、山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000年主持了济南市最大的古建筑群华阳宫的整体维修。2001~2002年负责济南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带领工作人员徒步走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发现了大量珍贵的传统民居和历史老建筑及名人故居。工作之余,在国家、省、币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几十篇学术文章,并参加了《济南历代墓志铭》、《济南重大考古发掘纪实》两本书的编写。钱欢青,男,浙江诸暨人,1979年4月出生。1998—2002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2002年7月至今在《济南时报》工作。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7—12月在《济南时报》新闻部工作,曾经与另一位记者合作,写出4个整版的深度报道《济南25万民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2003年1月至今,在《济南时报》文化部做记者、编辑。曾经写出《全面抢救济南四合院》,并获得2003年度全国晚报文化好新闻一等奖。2004年,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专家合作,以近8个月的时间、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写出《寻访济南优秀老建筑》的系列报道,并获得2005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建二等奖。《重建城市精神地图》,获第十五届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
保护老建筑留住泉城魂(前言)庄严气度烁古今——庙宇祠堂会馆类建筑府学文庙:千年岁月焕新生/5长春观:济南现存最早的道观/15开元寺:千年名刹的废址残迹/23兴国寺:济南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29济南清真南大寺:伊斯兰教建筑群的魅力/39督城隍庙:风雨中的残破雕像/47四门塔:华夏第一石塔/57龙虎塔:盛唐风韵传古今/63华阳宫:名不虚传的“济南巨观”/67兴福寺:重现昔日辉煌/77关帝庙:企盼修茸再展雄风/87题壁堂:宏丽的道教古建筑群/93蜜脂泉畔关帝庙:建构精美文物荟萃/99浙闽会馆:济南现存最大的会馆/105红十字会济南道院:近代复古建筑中的杰作/111孝堂山郭氏祠:中国现存最早的地上建筑/121大明湖古建筑:山光水色的历史底蕴/125“欧风美雨”:凝华章——西方宗教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洪家楼天主教堂:济南最精美的西方建筑/135经四路基督教堂:中国教徒自己设计建造的教堂/143广智院:中西建筑艺术结合的典范/149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155胶济铁路火车站:庄重优雅的德式建筑/167邮政大楼:讲述百年沧桑/175瑞蚨祥布店:济南近代的商业建筑群/181纵横交错诉历史——济南特色历史街区类建筑芙蓉街:在怀旧氛围中记录历史/187曲水亭街:柳色泉韵胜江南/195宽厚所街:诉说泉城昔日富华/203汇泉寺街街区:青青石板路悠悠古城魂/219将军庙街:中西共存的宗教之街/229鞭指巷:锦绣文章藏深巷/239翔凤巷:济南最窄的古巷子/247踏寻遗迹思故人——传统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永济桥:栉风沐雨五百年/253清代山东巡抚院署:济南现存最大的古代衙门建筑/259万竹园: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典范/267蔡公时殉难处:危楼记国耻青山悼忠魂/275济南老舍故居:人去物也非井泉空自流/281在结束的时候开始(后记)
《济南老建筑寻踪》作者拍摄了济南现存的近40处优秀老建筑,旨在呼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这些濒危的优秀文化遗产。本书作者历经了干燥的春季和炎热的夏季,足迹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用镜头纪录下老建筑曾经的恢弘和现在的衰败。府学文庙、长春观、兴国寺、题壁堂、华阳宫、万竹园、老舍故居、芙蓉街、曲水亭街、浙闽会馆、洪家楼天主教堂……他们对济南市区尚存的36处被定为国家级以及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进行了多次寻访,对这些历史建筑的年代、风格、损毁的现状,以及修复和保护方案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把他们拍摄到的老建筑现状的照片和他们的呼吁陆续发表在《济南时报》上,以引起各方的关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