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品读济南

李耀曦 山东济南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山东济南  

作者:

李耀曦  

页数:

335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约两三年前,在泉城广场东侧的朝山街上,不知什么时候,悄然冒出一个“闲情瓦当书吧”。过后一打听,方知这家济南文化新茶馆的策划者,竟是李耀曦阁下。耀曦兄是我的老同窗,恢复高考后考入现名“山东大学南校区”的电力系,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入学那年,他和班里的十多个同学都已年近50岁,属于中国特色名词“老三届”,人称“十三老”——这称呼有点像剑侠小说里的“十三妹”。不过,考入工科院校,对耀曦来说似乎投错了胎,是个天大的误会。我知道他那三样嗜好,书、烟、茶。他擅长文,文笔精妙,天生一个文人胚子。老兄也确乎如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上大学那会儿,就凭着一篇千把字的小散文,竟获得1981年全省大学生文艺创作二等奖。本校全运会上,他于千军中轻取上将首级,拿了象棋比赛的学生冠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力部门工作,又撰写了许多既有视野又有文采的报告文学,频发于中国电力报章杂志,成为山东电力的一支笔。后来,又与他人合作编著了《老舍与济南》一书。该书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济南市政府文化精品工程一等奖,并被老舍之子舒乙先生访美时,特赠于美国洛杉矶图书馆馆藏。不仅如此,他还写得一手潇洒飘逸的好字,据说是得过已故名家的真传口授。“卿本佳人”,奈何做了匠人?所以,后来大家便笑他,说他上大学不过是凑个热闹、混张文凭,作敲门砖而已。耀曦是性情中人,热忱、善谈。但说话有点“文”,时常语出有“典”,这让一些人听起来有点费劲。我有时也笑闹他,说他名字难写,“耀曦”这两个字足有40画,比人家名字多一倍,而且还容易写错。这于出名很不利,干脆写成“幺西”算了,易写易记。他一笑说,大丈夫岂可更名?不成麻将牌了?那还不如改成“幺饼”,咱们的国粹,海内外同胞都认得。眼下时兴追逐金钱,像他这样精明的人,倒腾点什么也会有进账的。可老兄偏不,一心要做文化事业。用他的广告词说,叫“给泉城后花园点灯”。我知道这是董桥散文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亦暗藏半部《论语》。一首《乡愁》让人们知道了余光中,从喜欢他的诗歌逐渐发展到他那一篇篇散文,也熟悉了他的人生经历。2002年秋天,余光中先生应聘山东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来济南,欣然做客“闲情瓦当书吧”,与山东诗界朋友和读者品茶交流,被各大媒体传诵,书吧名声鹊起。耀曦还打算把另一位客座教授莫言先生也请来,再组织一次小说大师与读者的见面活动。此外,他还在书吧里举办过“中国古代秦汉瓦当艺术展”、“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展”、“济南老照片展”,以及中秋节“浪漫烛光晚会”、“英语角”等一系列高雅的文化活动。老兄的泉城后花园之灯,在一片袅袅茶烟、款款笑语和浓浓咖啡香气中“点”亮了,不仅成为省城的一个文化亮点,据说还登上了海外的报纸。耀曦这番浪漫诗意之举,是三四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多次邀请我去他那书吧里做客,喝杯茶,吃点儿点心,侃侃书。最近,老兄又有奇思妙举:“整”出了一本连文字带老照片的妙书,名《品读济南》。他说,想写这么本书,就是开瓦当书吧时陪天下茶客闲聊,被勾引出来的。他“忽悠”我说,这书也是家“茶馆”哩,开张前就先请阁下到这“茶馆”里坐坐,如何?于是“秀才人情纸半张”,我便写了上面这几句茶余闲话,张贴于这“茶馆”玄关之前,以应雅命。声明在先,出版了不要稿费,权当欠下的茶钱。王兆青2007年8月24日星期五

内容概要

  济南是一个文化积淀十分厚重的城市,在书中,作者将数十年对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痴爱酿成一坛老酒,将民谷景象、街巷俚语、名士佳话、市民情趣、历史追寻、精神探源构成了对一座名城的精致解读,让你在现代喧嚣里去追寻历史的悠远和苍茫,去感受田园的宁静和安详,去品味老济南醇厚的韵致,去探求千年来的文脉走向。

作者简介

李耀曦,笔名若西,山东济南人士,某高校教授、学报主编。 从小上学堂,年少当知青,下过乡,赋过闲,打过工。后混迹工、学两界。画过图,编过报,教过书。江湖夜雨一杯酒,故园旧梦十年灯。多年前曾撰写泉城往事文字若干,后又与文友合作编著《老舍与济南》,近年来再于报刊开栏漫侃《济南地脉》与《城市文脉》,皆为这本《品读济南》之前世情缘也。不知此等门外之作,可入学界人之雅眼乎?

书籍目录

文友序自序开古今说南北千古风流是齐州三个文人的济南湖山泉水的意境七桥风月异江南金戈铁马杨柳岸街名巷称的趣味早年的城墙和城门济南老城之韵味老街旧巷街名歌小巷幽幽故事多茶馆里的江湖泉城的老茶馆书鼓茶韵与曲山艺海从武老二到山东快书晨光茶社的相声泉水里的市井家家泉水与吃水人家倾城之恋:吃水与玩冰大明湖野史与船户子济南的“祥子”——洋车夫饮食中的民风话饼说汤八宝酱菜名小吃与穷讲究赶大集与逛庙会招幌中的财气金街银巷宝葫芦老字号的生意经威风八面“八大祥”百年开埠两人物龙争虎斗老商埠梦影学人风名士风流老一中老山大与醉八仙齐鲁大学逸闻录老舍的十八般武艺鬼狐先生第一解人趣说济南话听济南人说话有趣的济南话说法与活法戏说济南人齐鲁一身济南人后记

章节摘录

千古风流是齐州中国的城市,向有南北之别,北中国的几个省会城市,多是昔日的“帝王之都”,但济南却从未获此“殊荣”。是老天不眷顾济南,还是山东人没“抓住历史机遇”?这肯定是个值得探讨一番的有趣话题。千古风流是齐州,齐州自古不是帝王都。济南这个地方,现今居黄河之南、长江以北,古时因位于济水南岸而得名。历史上它最早被称为“历下”,秦汉时曾称“济南郡”、“济南国”,隋唐以降称之为“齐州”,明清以来叫“济南府”。济南有“历”之名,最早见之于《禹鼎》铭文(周厉公时代,公元前840年左右),盖因有“大舜耕于历山之下”的远古神话传说。而无论是齐州之“齐”,还是济南之“济”,在古之《说文》中,皆释为:“中”。也就是说,所谓齐州,即是“大禹治水分九州”,当年位居“九州”正中间的那个州的意思。因此,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若以济南“城子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推算,当在四千年至五千年间。但有人则上推到了8500年前,而考古学家一般公认的说法是三千年左右。可见,称济南这地界儿为“千古风流”,并不为过。不过,历下也好,齐州也罢,这座位于中原文化中心地带的历史文化名城,虽历任邑、县、郡、路、州、府,但最荣耀最光彩的,也不过是在明代升格为山东省会,“济南府”成为齐鲁之邦首府、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却从未做过“帝王之都”。换句话说,济南历史上是天下名邑,是北国重镇,是郡邦首府,是水陆码头,却不是古都。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当年林语堂在其《中国人——北方与南方》一文里说:“盖有一颇堪注意之事实,即北方人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这位林大师又说:除却一二例外,“各大王朝的帝王,概莫不起自比较阻塞的山岭地带,靠近陇海铁路,此地带包括东部河南、南部河北、西部山东和北部安徽”。但山东人虽也“啖馍馍”,济南却偏偏不是。此事儿大矣哉。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济南这座城市在当代“中国最有魅力城市排行榜”上的排名。当下“教授明星”、如日中天大火了一把的易中天先生,在其《读城记》里,便把“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分了八类: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而这其中“最具有魅力”的中国城市,显然首推:古都。你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务院公布了99座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不少历史古城往往是昔日的“帝王都”,尤其是北中国中原地带几个省的古城,比如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太原等等,不管是不是省会,无一不是古都,但唯独山东省会济南却不是。即便是在山东本省境内,曾经做过“古都”的也不乏其城,尽管现在看来并不起眼。比如,曲阜、临淄、邹城、滕州等。滕州与邹城,春秋时分别是诸侯国“滕国”和“邹国”的都城;而临淄是齐国的国都,齐乃“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当年甚是了得。而其中最“牛”者,首推曲阜。曲阜不仅是春秋时鲁国的都城,而且是影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儒学发祥地。它不仅是一座都城,还是一座“圣城”——双份荣耀一肩挑。因此,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就有曲阜,而没有济南。济南是在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名单中,青岛则在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名单中。9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属山东省境内的,还有:聊城、临淄、邹城。尽管依照现在的眼光看,济南的地理位置应该说还是十分优越的:它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居天下南北之要冲,位于中原文化中心地带,与首都北京同处华北平原的两端。左右顾盼两京(北京和南京),扼两大铁路(京沪与胶济)之枢纽,人文荟萃,七省通衢,距周围几个省省会城市的距离皆不足千里之遥,其势何雄哉。然而历史往往偏心,偏偏不眷顾济南,并未使其戴上一顶古都的桂冠。所以,很不幸,细点9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按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等“八大金刚”排座次,济南只能是“二哥”。那么,历史上的济南为何只能屈尊为天下名邑,却没有潇洒地当一回“帝都”呢?按传统的说法,是济南的地脉风水没有“帝都之望”。《吕氏春秋》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就是说,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出于地缘政治和军事防御的双重考虑,总要把首都选在既便于辐照四海号令天下,又有山有水有纵深保护的国之中心,即所谓“天下之中”。但问题是,何谓“天下之中”?它究竟在哪里?实则,一部中国二十五史,上下五千年,不同王朝有不同的“天下之中”。它并不是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也并非一成不变。上面说了,无论是济南之“济”还是齐州之“齐”,在《说文》中都与肚脐的“脐”是一个字,是天地人之“中”的意思。故而当年从九州中间东流人海“茫茫九派流中国”的那条大河并非黄河,而是“济水”;而所谓“中国”者,指的则是泰山南北——这片最早诞生了舜文明的天地。这是一块被山海包围的扇形大三角:北至燕山,南至伏牛、桐柏、大别山,西到太行、秦岭、大巴山,东到山东丘陵、东海之滨。而济水和泰山——这山东的“一山一水”皆居“天下之中”,是为“天齐”。因而传说中的黄帝生在曲阜魂归泰山,故而泰山又称“岱宗”。(参见何新《诸神的起源》)但当殷商、两周崛起于今河南一带时,此地已成“化外之地”,这里的人被称为“东夷人”,河南那地界儿变成了“中原”。而这还没算完,当“六王毕,四海一”的秦一统天下时,一直到汉唐,陕西关中地区又变成了“天下之中”。也就是说,直到北宋时,所谓“帝王、帝都之争”,基本上是你来我往的“东西向之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王气”跳转,掉头南下,以南宋为标志,才成为长期南北对峙的局面,有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南北问题。而且所谓南方、北方,那条南北分界线电是地理兼人文,是随着“王气南下”而不断迁移的。大体是,远古为济水,三代之后是黄河,宋元以后为(秦岭)淮河,近代才是长江。(参见杨东平《城市季风》)不过,也不能说济南就完全没有“历史机遇”。如果当年战国七雄的结局,不是西方关中地区的秦国最终成了气候,而是东方的齐国发动“西征”一鼓荡平天下,中国拘上古史肯定要改写。作为当时齐国西南重镇的济南,即使变不成“天下之中”,当个“西京”或“南京”什么的还是有可能的。

后记

写这本书,对我来说,既是“不务正业”,也是“重操旧业”。关于老济南,二十年前,我就曾写过《曲水亭说棋》、《街巷话三曲》、《琵琶桥下水》等多篇文字。不过,只可算是本着奥运“重在参与”的精神,瞎掺和而已。我不是学文史的,更不是搞城市学研究的,是一名工匠——“爱迪生门下”之徒。当然,学历可比爱迪生、本事则无法比。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点亮了整个世界,我就是学如何给这盏灯添点“灯油”,使之点亮的。因此,对身在其中的这座城市,我是有感觉而无感知,有体味而无理论。坏处是,不懂章法;好处是,无所顾忌。而之所以敢写、也想写,主要缘于以下两点。一是,我虽非生于济南,却是在老济南大杂院小胡同里长大的。我的周围都是些普通平民百姓,职员、教员、工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老街旧巷里的市井之徒。但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底色和主流。我就是在这主流之中泡大的。后来上山下乡、进厂当工人、恢复高考,进进出出“前度刘郎又重来”,沉沉浮浮“痛、并快乐着”,我始终是这“主流”中的一员。我对昔日老城的风情风景,对那些逝去的岁月——有感情。二是,当年知青江湖岁月,因病退困守老城。那时无业游民一个,除了偷偷淘换点“封资修”小说看看外,便是整日在黑虎泉畔、趵突泉边、曲水亭桥头等处练棋摊儿。斯时尚在文革之中,棋摊儿上“藏龙卧虎”:工人、知青、小贩、市井之徒,教员教授名流、各类“牛鬼蛇神”,三教九流人物俱全。活像当年高尔基沿伏尔加河读“人间大学”,我也如此浪迹于古城泉畔及护城河边,读了三年人间大学。可谓“深入”社会底层、“体察”市井生活者也,而其体味与品味,也真乃切肤而入腠理乎也。人生若此,幸莫大焉。我就这么点本钱。所以,就凭这点本钱,倘若说对济南这座城市,能有多么专深的研究和多么新颖的见地,那叫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我所想做和能做的,只不过是向喜欢老济南城市文化和想了解泉城济南这个北国名城的人士,多少做点介绍普及工作,捎带着发表些许一孔之见而已。如果读者诸君觉得它还算生动有趣,可以聊作消遣打发休闲时光,就很不错。倘若间或还能有点启发,那就更是南无阿弥陀佛,不胜荣幸之至了。闲话少叙。本书参考了不少先贤文献和前辈们的著述,行文中难以一一注明,附主要参考书目于书后,特此说明。谨此向各位老前辈和写序语的文友们致谢;感谢赵晓林先生为本书提供了20幅珍贵的历史老照片;更感谢济南出版社同仁的信任和支持。此记。


编辑推荐

《品读济南》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品读济南 PDF格式下载



诗意济南,韵味济南,北国的江南文章很美,却是不知到了济南,是不是会失望古老的东西又剩下多少呢?


济南 趵突泉 千佛山 大明湖


写的确实可以品品。那个时候的济南别有一番风情,别有一番情趣,比现在生活在建筑垃圾中,麻木的生存强多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