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北重镇西安

史红帅 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作者:

史红帅  

页数:

309  

Tag标签:

无  

前言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内容概要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动一批专家、学者,编撰一部详尽介绍古都西安的大型丛书。为此,我曾多次与史念海先生等专家交流,共同策划。从制定规划、内容、体例讨论论证、专题编著分工、编审等,工作展开已近五年时间,现在要陆续出版了。本丛书的宗旨是崇尚征实,弃绝浮言,全面系统,提倡寓新颖观点于详密材料的治学风格。参与编著丛书的每位作者都在理论阐释和材料整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都有全新的开拓。

作者简介

史红帅,男,1975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90-1993年在咸阳市南郊中学求学;1993-1997年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就读,1997年获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所师从吴宏岐教授攻读硕士学位,重点从事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2000年获史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原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师从于希贤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历史地理角度研究“后都城时代”西安城的发展变迁,以《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文获史学博士学位。吴宏岐,男,汉族,陕西宝鸡人,1963年12月生。1991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博士 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教授、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副主编。研究专长是西北环境 变迁与文化地理,代表作为《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3月版)、《秦直道及 其兴废历程》(光明日报2000年6月16日)、《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第四纪研究》)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研究重镇时代西安城的价值与意义 1.学术价值 2.现实意义第一章 千年重城:重镇时代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第一节 唐末至宋金长安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一、唐末五代的新城与子城  二、唐末五代长安城城门变迁及其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三、北宋京兆府城“三城一体”格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元奉元路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一、“圆角方城”奉元路城  二、奉元路城的内部格局  三、元安西王府城的建造  四、奉元路城市体系:“一大三小”的“四城联合体” 第三节 明清时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一、明代西安的重城形态与秦王府城的内部布局 二、钟楼的移建与“四隅”空间的强化 三、清初西安重城格局的重建 四、明清西安重城格局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民国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变迁  一、东北城区的变迁与城门的增辟 二、陪都西京的设立与新市区建设 三、陪都西京市区建设规划第二章 文修武备:重镇时代西安城文教空间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明清西安城文教空间及其发展变迁 一、文教机构的基本类型 二、文教机构的空间分布 三、文教机构的格局与环境 第二节 民国西安的文教空间及其发展变迁 一、民国西安的学校数量、规模与分布 二、穆斯林教育与教会学校的发展 三、其他文教机构的发展变迁第三章 贾通八方:重镇时代西安城商贸空间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明清西安城商贸空间的发展 一、宋元长安城的商业及其市场 二、明清西安城主要市场与商业街区的空间分布 三、明清西安城庙市与赛会的发展 四、清代西安城商业会馆的数量、分布及其功能 第二节 民国西安商贸空间的发展变迁 一、主要商业街区与市场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 三、金融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 四、商会与同业公会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 五、会馆的空间分布第四章 井渠同济:重镇时代西安城市水利兴废与水域景观第五章 有容乃大:重镇时代西域人口规模及其变迁第六章 方城正街:重镇时代西安城坊里街巷的发展变迁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西安城的四个关城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一种途径,虽然兴建时间上有先后,其中格局和规模大小也有区别,但从根本上来说首先都是基于军事要素而兴起的。四关城构成对城市最外围的保护,在攻防频繁的战争时代,关城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价值。东关地处东出城市之孔道,其中城东高地——长乐坡素为军事要地,在此兴建关城与大城连为一体,不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城市命脉——刚刚开浚的城市水源的近城部分渠道能够形成有力地保护。在明初西北军事形势仍相对紧张的情形之下,虽然秦王府城与西安大城已经构成了双重城的防御格局,但是对于“天下第一藩封”的秦王来说,保障其安危仍显得不够,因此在扩筑大城的同时,也兴修了东关城。从嘉靖、万历二《陕西通志》所附《陕西省城图》可以看出东关城的南北长度占到整个东城墙的一半多,这就构成了对新扩的东城区更有力的外围防护。以秦王府为中心来看,防护体系就有府城内城(砖城)、府城护城河、府城外城(萧墙)、大城、大城护城河、东关城等多圈层防护网,从而能使秦王府城处于最为安全的地位。四关城中东关城兴建最早、规模最大,而其兴建的具体时间与规模前辈学者则未见考述。从嘉靖、万历二《陕西通志》“陕西省城图”及其附文所云明初增筑后的西安“城周四十里”分析,东关被称为“东郭新城”,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周”应包含西安大城和东关城两部分的城墙长度。这从明人的记载中也可得以推断,王用宾记嘉靖五年(1526年)修城事云:“明太祖肇基洪武,疆理天下,命都督濮英增修之,广袤四十里。”

后记

2006年12月底,《西北重镇西安》修订完稿。作为《古都西安》丛书之一,其之付梓,既是笔者对重镇时代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加以探讨的一个初步总结,也是今后从城市历史地理角度更进一步研究的开始。回想本书的写作缘起,顿觉时光之快。1997年,我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跟随吴宏岐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基于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一贯重视汉唐都城时代,而对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的重镇时代(或称后都城时代)研究甚少的状况,吴老师嘱我以明清时代西安城市空间格局发展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揭示西安作为西北重镇的城市地位与面貌。那时吴老师业已发表了有关唐末五代长安城、明代秦王府城等专题研究论文,使得重镇时代西安城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更多关注。至2000年,我撰写完成《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的硕士论文,开始涉足于西安城研究领域。2000-2003年,我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师从于希贤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以重镇时代的西安城为研究重点。所申报的《10-20世纪西安城市地理研究》项目获得2000-2001年度北京大学和台湾中流与喜马拉雅基金会资助,随后顺利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前述基础上,于2003年完成《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


编辑推荐

《西北重镇西安》主要介绍了历代西北重镇西安的历史文化全貌。《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北重镇西安 PDF格式下载



写的很好,可以和《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对照着看,内容有些改动


介绍西安很有趣的书


本书可看作是作者博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的通俗版姊妹篇,但研究时段更长,涉及整个西安城市的后都城时代!


不是通俗易懂那种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