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
2012-3
西安出版社
陈战峰
179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系列丛书与读者朋友见面之际,我想简要说明一下有关情况,作为这套丛书的总序。一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华文化典藏浩如烟海,要进入这座精神宝库,殊非易事。近年来,我国学人们在研究:如何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准确地向公众普及中华文化?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写出了阐释中华文化的著作,其中有学术提高性的,也有通俗普及性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如何结合得更好,大家正在探索中。这也引起身在海外学者的重视,余英时先生在北京出版的《中国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号“学人寄语”中说:“中国人文研究的‘提高’和‘普及’是一项不可分割的迫切任务,承担它的不仅是‘普及’作者,人文专家同样义不容辞。”我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为学生作讲演,讲中华文化悠久丰富的人文精神,当时尝试在文化研究与普及上做些工作。我将中华人文精神扼要地概括为若干方面,以可靠的资料做基础,力求加以切实的解剖和分析,为年轻学子和读者朋友提供关于中华人文精神的知识。
古代思想家洞察事物变化的规律,提醒世人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头脑清楚,不致陶醉于一时的胜利,不致沉迷于短暂的欢乐。 本书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见盛观衰”,叙说“居安思危”的渊源和涵义;第二部分“生于忧患”,主要强调“居安思危”的兴国修身意义;第三部分“天道有常”,从古代先哲对常道、有对、变易等规律的追求和论述揭示“居安思危”的哲学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人道为本”,从重人、尚德、尊义的角度说明“居安思危”的人文本质;第五部分“防微杜渐”,侧重介绍迁就细微、欲望和名利的思想和行为是自取祸患的根本原因;第六部分“忧以天下”,指出“居安思危”付诸实施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有积极主动的思想准备和忧民的责任感;第七部分“兴乱征验”,从对待百姓、人才和个人的角度扼要介绍是否具备“居安思危”意识的检验途径;第八部分“安术危道”,从制度措施和个人处事技巧方面简要列举了若干趋安避祸的有效方法,包括赏罚、崇法、慎言等。
张岂之,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古籍规划办公室秘书长,教育部古籍管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等,现任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叶国华,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曾任香港事务顾问和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及推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特别顾问。现任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香港基本法基金会主席,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及亚欧研究所理事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及上海东亚研究所名誉理事长,耀华国际教育机构主席,耀中教育机构文化委员会主席等,近年来,他致力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融合、新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的研究。
序序导读见盛观衰生于忧患天道有常人道为本防微杜渐忧以天下 兴乱征验安术危道参考文献跋
版权页: 插图: 【今译】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和自己相同而厌恶别人和自己不同。与自己相同就盼望,与自己不同则厌烦,将超乎众人作为重要心愿。其实如果存有着超乎众人的心理,何尝能超出大众呢?只是因为大众的意见与自己相同而心安理得,其实不如众人的才智太多了。那些试图为国君治理国家的人,正是贪图三代帝王的利益但却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祸害。这是用国家来图谋自己的侥幸。有多少因这种侥幸而不丧失国家的呢?依靠它保存下来的国家,没有万分之一;而丧失国家的,没有一次成功的机会而万分有余地要丧失呀。 【时析】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华之一。在普通人那里,求同而忽视不同的存在和意义,借以加强自己的自信和趋同感,是缺乏个性和自信的表现,长期下去,渐渐地会失去鲜明的个性和自己独特的价值,这是很危险的。在庄子看来,治理国家的人实际上也免不了这种求同性,如果以上古帝王作为榜样,也是在与古代寻求某种相同和一致,根本原因是受利欲的驱动,往往会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利,而难以发现自己应该注意但却心觉厌恶的祸害,所以本质是一种侥幸。庄子通过对比的方法使人们领悟到同与不同、利与不利相即不离的关系。如果要摆脱祸害,除看待事物要求全面外,还需要克服内心深处求同的欲望和倾向。
2007年春,有幸拜读了叶国华先生主编、香港耀中出版社出版的《论语今译时析》。此书是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参考图书之一。读后感受良多,因而产生了以中华人文经典为素材,以主题为线索,以语录为体裁编一套丛书的想法。在与西安出版社社长、编审张军孝先生和陕西师大国际汉学院院长、教授陈学超先生进行多次认真磋商和交流探讨中,碰撞出一些火花,使意念逐渐成为工作目标。紧接着,请学超先生草拟了一个初步编写设想,又约请香港同仁一起讨论,对初步编写方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鉴于编写女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任务艰巨,颇有难度,军孝先生建议请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担纲。张先生听了我们的动议后,非常兴奋,并愉快地答应主持编写这套丛书。随后,由张岂之先生主导召开了三次大型的专家讨论会,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岂之先生自始至终参与了编写大纲、选题、选人和初审、终审的全过程。叶国华先生在百忙中,专门召开了黄山会议,对全书的编辑和出版发行工作提出了中肯意见,并派出学养深厚的中西学者参与了策划编辑全过程。可以说,他们二位主编可不是只挂名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居安思危》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见盛观衰”,叙说“居安思危”的渊源和涵义;第二部分“生于忧患”,主要强调“居安思危”的兴国修身意义;第三部分“天道有常”,从古代先哲对常道、有对、变易等规律的追求和论述揭示“居安思危”的哲学理论基础等。
搜集的材料还可以,对古人的话所作的评析,马克思的味道太浓,典型的唯物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