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场上的蒲公英

王外马甲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王外马甲  

页数:

413  

Tag标签:

无  

前言

说来惭愧,我本一中原布衣,流落海外,却蒙书作者厚托为其大作写序,实感难以胜任。但友人盛情却之不恭,又无架子可摆,不得不硬着头皮出丑.诚实讲,至今我和作者黄晓峰(笔名王外马甲)未曾识面,仅通过两次电话,说朋友不知是否算得上,但我自认是他的“粉丝”,几乎堪称铁杆。黄晓峰的前一本书《中国骑兵》曾令我爱不释手,后因朋友公司要改编电视剧,我写了个策划,竟被黄先生引为知己,此活儿也就在劫难逃了。该书稿是数月前得到的,当时作者还有几万字未收尾,我已先睹为快。上周他全部脱稿,尽数发来,四十多万字的巨著,数月内需对着电脑屏幕连读两遍,难免让人暗暗叫苦。可一旦读进去,仅数页之后,我便再一次忘乎所以,深深沉湎于那血与火的军旅记叙中。记得在孩提时代,我也常常纠缠大人,不厌其烦地求讲打仗的故事。那时没有电玩游戏,男孩物以类聚,想身体力行过把战斗瘾,就人以群分,用棍代枪,以土为弹,打得鼻青脸肿,不亦乐乎。男人黩武之性与生俱来,这是森林物种兽性的遗传,是基因内嗜血密码的重温,更是现实生活中求生存的必备本领。君不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其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森林法则堂皇有效!自人类有史以来,战争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山姆大叔正是靠六千亿军费豢养的大兵,才雄霸全球,并竟能以两周时间,几乎零伤亡代价打败一个中等强国,不屈者又奈何?愤以皮鞋袭击,还被人家总统闪过。话似乎扯远了,但偏爱军事,喜欢兵器,实在算是男孩的通病,也是人类割舍不掉的原始本能。人类社会能有今天成就,几乎全与军事技术的开发有关,电脑研发于美军事单位,施与民生,结果几乎是革命性的。纵观全球,哪一件民用产品能与武器比酷,那卓越的性能和冷酷又性感十足的外观,实在让人惊叹之至,迷恋不已。军事优势是人类亘古追求的目标,战胜对手是每一代人的终极愿望!由此,战争尽管酷烈无情,捐躯者则得到了永远的凭吊,战场上的每一滴血,都散发着光荣与骄傲,这就是杀戮与人类,战争与和平。然而我这里敢说,哪怕你是骨灰级的军迷,无论你多么向往沙场,只要你阅读了这本书,掩卷之后将会重新认识战争,人血不是水,血色一点也不浪漫。人类由战争中进化,亦从战争中返祖,战争把兽升华成人,又把人还原为兽。这里要指出的是,黄晓峰并非战争残酷论者,他不以突出人性丑恶和战争的凶暴来惊骇或折磨读者。恰恰相反的是,在他笔下,硝烟弥漫的战场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读起来不但无沉重感,时不时还令人发笑,其细致平和的描述,如同你从战场轻松走一遭。这一遭,胜读十年书!任何一位军迷都不应错过此书,所有读者都将获益匪浅。那么,本书的魅力何在?黄晓峰讲述了一个什么不一样的战争?该书的体裁很值得玩味,它不属于小说,作者严格尊重史实,从过程到细节,全部来自战场的回忆和记述,无一杜撰。作者的笔法几乎是超自然主义,其真切实感,如挟读者亲临其境,战火硝烟,厮杀呻吟,耳濡目染着你。话说回来,它也不能算是传记,为让读者更广泛地体验战争,黄晓峰将数个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时空剪接,兼采小说和传记之长,超真实地还原一个战争全过程,这是作者的创举,也是该书的特色所在。书的主人公叫蔡智诚,出身于贵州殷实之家,抗战后期参加国军,当上一名空降兵,经历了惨烈的松山战役,获得战斗勋章。后在国共内战中,他又亲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九死一生,负伤被俘,逃脱后再被裹挟起义,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乡。书以“战场上的蒲公英”为名,既是伞兵空降战场时浪漫凄美的生动写照,更寓意战争年代的普通军人命运之飘零无助。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浩如烟海,优劣各异,但在敌我之分上面,没有含糊的,皆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无论实写或虚构,重点不外乎突出我方勇敢顽强和敌方的凶狠残忍,撩拨读者热血沸腾或感慨流涕。然而此书在这一点却给颠覆了!共产党人反手写国民党,主视角出自战争中的敌军官,敌人眼中的敌人才是神圣的我方。一个人物位置的调换,读者找不着北了,敌我难辨,爱恨拧巴,情感无从代入,当敌我界线消失,战场上的持枪者全是龙的传人了,每一粒夺命的子弹都让人战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让人痛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今台海两岸关系缓和,国共两党为民族的和平昌盛而开展第三次合作,抚今忆昔,再捧起这部书更让人百感交加。上世纪中叶的三年解放战争,是毛泽东作为军事家的黄金时段,其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当属解放军之荣耀,也是粟裕将军的骄傲,它以六十万歼敌八十万而彪炳史册,一役决定江山易手。同时,它也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内战,同一民族,为鹿死谁手,两党摆开了百万大军。正如书中描述,双方指挥官多是同学,士兵是同乡,他们服装相近,武器相仿,语言相通,脸庞相似,为相互区别,不约而同在手臂缠上白毛巾。他们中不乏同村、同宗,甚至是同胞兄弟,一母所生,血浓于水,却切齿以对,拼得你死我活。寒冬的徐州原野,皑皑白雪被热血消融,遍地冤魂英魄,徘徊不去,他们都是春闺梦里人,为何非要鱼死网破!丧钟又为谁而鸣?该书之大手笔,不在于作者才华几斗,也不在其观念的标新立异,更没有惊世骇俗的爆料或揭示,其过人之处是作者对史实的严格把握。在黄晓峰看似轻松平和甚至语带诙谐的文字中,读者看到的是对战争场面的工笔复制,是对军旅生活的真切还原。在数十万字的记述中,黄晓峰严谨仔细,不带感情色彩,无论是战役布局,战斗细节,无不谨慎下笔,从未想当然,更不大话欺人。一个日军拉孟守备队长之死,作者都要小心考证。所谓真善美,真为之首,天地间大德日真,一切事物不失其真才能至善,才是最美。惟有真实才最接近真理,最真实也就是最客观的、最有生命力和最动人的,这就是该书的特质。它以求实出发,展现了一场不一样的战争,这所谓不一样,恰是战争的实况和本来面目。中华民族经历的战火最多,数千年内忧外患,深受战争之痛。但愿天佑我中华,让苦难的年代一去不返,让中国在和平中崛起,和平中统一。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体裁不属于小说,作者严格尊重史实,从过程到细节,全部来自战场的回忆和记述,无一杜撰。作者的笔法几乎是超自然主义,其真切实感,如挟读者亲临其境,战火硝烟,厮杀呻吟,耳濡目染着你。但也不能算是传记,为让读者更广泛地体验战争,作者将数个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时空剪接,兼采小说和传记之长,超真实地还原一个战争全过程,这是作者的创举,也是该书的特色所在。 书的主人公叫蔡智诚,出身于贵州殷实之家,抗战后期参军,当上一名空降兵,经历了惨烈的松山战役和南京受降仪式。后在国共内战中,他又亲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九死一生,负伤被俘,逃脱后再被裹挟起义,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乡。书以“蒲公英”为名,既是伞兵空降战场时浪漫凄美的生动写照,更寓意战争年代普通军人命运之飘零无助。 古今中外的军事著作浩如烟海,优劣各异,但在敌我之分上面,没有含糊的,皆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无论实写或虚构,重点不外乎突出我方的勇敢顽强和敌方的凶狠残忍,撩拨读者热血沸腾或感慨流涕。然而此书在这一点却给颠覆了!共产党人反手写国民党,主视角出自战争中的敌军官,敌人眼中的敌人才是神圣的我方。一个人物位置的调换,读者敌我难辨,爱恨拧巴,情感无从代入,战场上的持枪者全是龙的传人了,每一粒夺命的子弹都让人战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让人痛惜,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简介

王外马甲,本名黄晓峰,福建人。从小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因为在贵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所以对那里的人情世故多了几分兴趣和了解。
平素喜好上网,时常在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xiaofeng以及“西西河中文论坛”上与朋友们谈兵论史,现已出版纪实性作品《中国骑兵》和《我知道的老兵故事》,并有部分作品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书籍目录

序引子第一章 不想上学了第二章 去云南投军第三章 国民党的新兵营第四章 大战前夕第五章 战场初体验第六章 拿下竹影山阵地第七章 松山大捷第八章 休整第九章 青年军207师第十章 鸿翔部队第十一章 空降敌后第十二章 洪罗庙第十三章 伞兵游击队第十四章 台源寺之战第十五章 进驻长沙第十六章 南京受降第十七章 接收大员们第十八章 抗战后的昆明第十九章 混乱的和平(上)第二十章 混乱的和平(下)第二十一章 双十节阅兵第二十二章 空军罢工事件第二十三章 第三快速纵队第二十四章 鲁南合围第二十五章 驰援滕县第二十六章 雨中遭遇战第二十七章 移防商丘第二十八章 普陀军演第二十九章 在徐州的清闲日子第三十章 形势急转第三十一章 豫东战役第三十二章 被解放军突袭第三十三章 华野6纵第三十四章 向帝丘店撤退第三十五章 帝丘店的激烈攻防第三十六章 巷战第三十七章 在上海养伤第三十八章 空降淮海战场第三十九章 杨围子第四十章 激战第四十一章 被俘第四十二章 在解放区第四十三章 重归国统区第四十四章 离开军队第四十五章 1949年初第四十六章 海上起义第四十七章 连云港第四十八章 尾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不想上学了1944年初夏,二十二岁的蔡智诚不想上学了,他要去当兵。蔡智诚是贵州人,家住遵义老城琵琶桥(今贵州省遵义市红旗路)。他家的斜对面就是黔军高官柏辉章的公馆,如今那里已成为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会址。蔡智诚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在武汉战役中牺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经出嫁,在“美国援华协会”当医师;二哥蔡智仁毕业于陆军辎重兵学校,是国民党交通二团的营长;而蔡智诚的孪生妹妹蔡智兰初中还没毕业就跑出去参军,结果在战场上失去了音讯。1944年,蔡家的年轻人中只有蔡智诚还在学校里读书。这倒不是因为他不想工作或者胆子小,而是父母觉得家里应该留一个“守门的”。蔡老四是长辈们公认的最乖巧听话的孩子,应该老老实实地把大学念完,然后成家立业才对。蔡家祖上是湖北人,清朝乾隆年间来到贵州,先是在官府做幕僚,后来又经营盐号。贵州是个不产盐的地方,食盐完全依靠川滇两省供给,而遵义这里是川盐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城里开办“恒升永”商号,兼营盐业、布匹和杂货,很快发了大财。但正所谓“富不过三代”,到了蔡智诚的父亲蔡式超这一辈,蔡家的家道就渐渐衰落了。蔡式超是厦门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在华侨创办的大学里受过几年的“商学”教育,虽然没学到多少经商的本事,却树立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回到家乡就下定决心当农场主,向陈嘉庚先生学习。刚开始,他和厦大同学何辑五一起改良茶种,开办了一个很大的茶场。在当时,贵州种植茶叶的人很少,蔡同学与何同学希望用茶叶这种“新型经济作物”替代盛行于贵州的鸦片。他们觉得这既能挽救家乡风气,又能振兴地方经济,真算得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从理论而言,两位大学生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实际上却根本办不到——兴办农业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可贵州一带却战事频繁。黔军、滇军、川军、中央军、民团、土匪、青帮和洪帮来来去去,今天这个拔苗,明天那个刨坑,试验农场的苗圃里好不容易长出了几片茶叶,还没等收获就被别人抢跑了。折腾了几年,不仅茶园毫无收获,就连何辑五也在军阀混战中被赶出了贵州,原本雄心勃勃的农业改革试验于是就此收场。做不成农场主,只好改当企业家。蔡式超先是开了家肥皂厂,希望帮助乡亲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结果造出来的“卫生肥皂”黑不溜秋,根本卖不掉,只得关张。接着他又开设酒精厂,初衷是想用工业酒精替代汽油,“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后记

“蒲公英”的故事讲完了,但有些人物的命运还没有交代清楚。有朋友希望看到水落石出,恭敬不如从命,我就补个后记吧。在得知解放军渡江的消息之后,乘坐“远东”号的四十多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留在香港,有的去了台湾,有的跑到南美洲去了。张志韩先生依然追随何应钦和刘健群,后来他以执教为业,曾经担任过台湾大学教授和东吴大学的教务长,致力研究“考试监察制度”,并发表了许多学术文章。大约在蔡智诚他们离开香港之后的一个月,伞3团副团长姜键、2营营长杨鹤立以及十多个连营级军官也到了香江。他们是根据共产党“去留自便”的原则离开解放区的,杨鹤立等人转道去了马来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姜键等人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于1950年去了台湾,接着就被枪毙了。姜键被判处死刑的名义是“叛国罪”,直接原因是他1949年4月在伞兵致西柏坡的“致敬电”上签了名,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台湾正处于“肃奸防谍”的高潮,从国防部到各基层单位的“赤色疑犯”都遭到了严厉地处分,姜键自然也就在劫难逃。伞兵司令张绪滋也受到了牵连。他被撤了职,还被关了几天,幸亏有朋友说情才算保住了性命,然后就到美国去了。通常情况下,高级军官退伍的时候应该可以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安家费和养老费,但张少将却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他到美国以后只能在商铺里帮人打工,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不过,张老先生晚年依然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时常以“宗国强”(中国强)的名字在华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伞兵3团约有一半人(一千二百人)加入了解放军,其中大部分改行当炮兵(参加了抗美援朝),最终能够成为伞兵的并不多。团长刘农唆先后担任过华东军区伞兵训练总队队长,解放军空军陆战第一旅(旅长王建青)参谋长,空军陆战师(师长朱云谦)参谋长、副师长,1955年授上校军衔。1961年,解放军第15军整体转建空降兵,空军陆战师编入15军第43师,刘农唆至此退役,1963年获“三级解放勋章”并担任了湖南体委副主任,1976年去世。离开香港之后,蔡智诚没有重归国民党的阵营。他和妻子乘飞机赴昆明并辗转回到了遵义。1949年11月,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解放川黔大地,在挺进贵州的第17军第49师(师长汪家道,政委况玉纯)的队列中有一名遵义籍的女战士,她就是蔡家的小妹妹蔡智兰……解放后,蔡智诚也参加了革命工作,投身于电力建设事业,退休时已成为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专家。虽然在文革中屡受冲击,但他最终还是得以恢复名誉,并在安详之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对于自己的人生,蔡老先生的评价是:“亦祸亦福,非福非祸。”能够补充的事情就是这样了。当然,有朋友希望我能讲得再多一些,至少把蔡家的人物经历全都写清楚,并且要写到文革以后……对此,我只好请求原谅。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歌名叫做《那些花儿》。我想,蔡家小院里静静开放的那些兰草是花儿、桃花是花儿,而漫天飞过的蒲公英也应该是一种花吧。当初选择“蒲公英”作为书的标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的形状比较像降落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它与主人公的命运有几分相似——虽然有过扶摇而上的际遇,但飘荡的历程却终究取决于不可抗拒的风云,从天上到地面、从理想到现实,以兴奋的开场到无奈的结束,最后归于尘埃,归于草芥。蔡智诚曾经是个“有理想”的军人,但骨子里却仍是个旧式的知识分子。他受过现代教育,但传统观念十分顽固,他有着爱国的热情,但并没有政治的觉悟,在民众的疾苦面前,他只有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没有设身处地的同情,所以自始至终,他都只是个“改良主义者”而不是真正的“革命战士”。蔡智诚的人生是矛盾的,面对社会的丑恶,他既不愿同流合污也难以划清界限,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但蔡智诚的命运却是注定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无论是否愿意,任何人最终都只能随着时代的步伐踉跄向前。岁月蹉跎,时势造人。人生可能是耀眼的黄金历经大浪淘沙的过程,也可能是落寞的草芥在风中漫舞的轨迹。灿烂的英雄伟业当然值得歌颂,但在我看来,那荒野里飘忽的伞花其实也有着可以纪念的回忆——这就是我愿意讲述蒲公英故事的原因。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称号,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王外马甲


编辑推荐

《战场上的蒲公英:一个国民党伞兵的军旅记录》以视角独特的战争记录,严谨深入的细节考证,为您展现一个国民党伞兵的1944-1949!松山大战、南京受降、豫东战役、空降淮海、海上起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场上的蒲公英 PDF格式下载



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称号,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战场上的蒲公英》以视角独特的战争记录,严谨深入的细节考证,为您展现一个国民党伞兵的1944-1949!


本来我想自己写一个书评的,可看到这篇评论,把我想说的都说了,实在是忍不住干脆就转贴一下吧。说的都是我想说的,而且语言文字我是望尘莫及。----以下是转贴,原作者:西西河的“屠狗书生”----马甲大人真真好文,一读之下扣人心弦,二读之下热血沸腾,三读之后合卷深思。您的文章是西西河众多文章中的扛鼎之作,也是本人认为唯一值得篇篇上花,细读慎思的文章,俺也从您的文章处也得了不少的吉祥三宝了。马甲大人的《战场上的蒲公英》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一个大时代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个人在大时代中的变化。我觉得以此来看《静静的顿河》《日瓦格医生》也不过如此。从您的文章中,我不但了解了很多原来不知道或者知之不详的典故,轶事,更重要的,我相信也是马甲大人您最希望读者做的事情,就是“深思”。从您的文章《战场上的蒲公英》就有多处引发我的深思。在文章开篇不久处提到蔡智诚在新兵训练营的所见所闻:“老弟,在教导队就必须严、必须凶。你想,新兵都是些老百姓,不对他们凶一点、狠一点,他们就觉得象在家里一样,吊儿郎当,如何能养成服从上级、遵守纪律的习惯?再说了,我们这里太客气、让他们把心放宽了,日后进了部队,遇到厉害的带兵官,这些人就会觉得受不了,到时候他们有武器有技术,一旦生了反骨,就容易打黑枪、闹哗变,后果不堪设想……”。仅此一段,结合今天看到的在第23篇里您对于《集结号》分析的“题外话”,足以引起我们深思。为谁而战,为何而战,这个强烈的命题您和冯导各自从自己作品的角度做出了回答,其实您在几个月前文章里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中的区别。还有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马甲大人您其实在文中提到,但不知为什么您没有过多的阐述和分析,但我认为这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就象您说的:“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斯皮尔伯格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让大兵瑞恩站在战友的陵墓前说:“我做到了,我是好人,一直是个好人….”在下认为,马甲大人这段话的含义才最令我们所有人深思再思。当我们分析那些死去的战士们到底是不是英雄,是为了信仰牺牲或者是稀里糊涂送命,当我们鄙视冯导的拙劣的人性论而玷污了烈士们的光辉形象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想想自己。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值得当年的烈士们为我们牺牲?先烈们的追求理想还是不是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手中得到了实现?如果我们能够对以上两个问题坦然地回答“是”的时候,我们才能心安理得无愧地站在他们的墓碑前。可惜可叹的是,我看不出多少人想到了这第二层,或者故意避免谈到这些乃至于行动。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我们需要的是作。至于马甲大人的另一段叙述:“***是通过‘直接发动群众’解决土地问题的,而国民党则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必须通过中间层、也就是通过代表地主利益的地方官吏去实施土地改革,这就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因为,依靠“既得利益群体”对权利集团自身实施改革,无论规划多么完善、口号多么动听,都不会有本质性的效果。”我想我已经读懂了马甲大人要说什么了,其实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也是相似的,我们不必“借古讽今”,但绝对应该“以史为鉴”。不能再多说了,再多说就要被和谐了。“那天夜里,蔡智诚想起自己弃笔从戎的初衷,想起自己曾经痛恨过那些殴打平民的军官和士兵,想起自己曾经盼望着投身一支利国利民的高素质军队,而如今,自己却成了一个纵火报复的匪徒、比以前那些兵痞有过之而无不及。内战的疯狂,正使自己一步步走上一条邪恶的不归路。”看了这一段,心有戚戚,眼睛不禁有些湿软了。联想到自身,从一个莽撞无知的少年,一个希望改变社会的愤青,一步一步走下来,每跨出一步的时候都以自己的良心作为行为的最后底线。可是多年之后,低头自问,现在的自己是否成为了那个年轻时希望成为的正直的人,自己是否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我不能改变世界,我已经被世界改变。再赞一句,马甲大人真正好文!


我是在西西河上看完作者的连载后才买的这本书,很好的一本书。最吸引人的是他的经历,在松山打日本鬼子,又阴错阳差的加入了中国第一支空降兵部队,参见了第一次空降作战,参见了南京受降,参见了解放战争,又参见了伞兵起义。主人公的命运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像个飘忽蒲公英一样。很值得一读


身经百战的国民党老兵--还是特种兵伞兵,打过日本和解放战争,他明白打日本的意义,但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和共产党打仗。他的信仰是三民主义,心中想着的是去挽救中国,但却摆脱不了自身的旧式知识分子的思想。书中的描述带给我们在当时普通的人们眼中,国民党政府是怎样从一个打败日本、驱除鞑虏的光环中,跌落到被民众唾弃的经过。而主人公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动荡,像天空中的蒲公英一样,不由自主的在随波逐流。
希望有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分享它,绝对是一本值得阅读多次的好书,也期待马甲再出新作造福广大读者。


之所以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这样的话:伞兵啊,就像是战场上的蒲公英……很美,同时又有一些忧伤。一个普通的士兵,在那样一种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的沉浮,很真实,也很打动人。


我读书挺挑剔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贵州军人在抗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点颇为难得,因为长期以来贵州兵给人的感觉就是“双枪兵”。此外,作者的写作手法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纪实文学,颇有些诙谐和无赖的味道,让人耳目一新。总的说来,这一一本相当不错的,可以打100分的好书。但是也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作品中似乎仅有此书能占寒舍书架一方之地,其余的作品与之相比功底大打折扣。
王树增、邓贤等作家的作品每一部都堪称经典,然王外马甲却给我一种“发挥不甚稳定”的感觉,写好了,有如此书,洋洋洒洒水银泻地一气呵成,令人爱不释手;发挥一旦欠佳,就有如马甲的其他作品例如《中国骑兵》等等,读完后稍隔数月便忘得一干二净。


本文从一个国民党伞兵的从军经历,反映了当时战争的中很多不为人之的事实。全书史料详尽,充实。是本不可多得的战争题材小说。我在网上已经全部看过了,但是为了支持王外马甲的好书,再决定买一本,作为收藏。


用国军将士的角度来描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十分真实可信,特别是对豫东战场和淮海战役的介入,太吸引我们的眼球了,战争应该就是这样的,不是胜利一方无限吹嘘,夸大结果和过程,将对方贬低的一分不值,只有真实的描述,才知道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胜利一方也不是这么容易成功的


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后短短三年内由盛而衰,以至于最后退败台湾,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一直都想不通这个问题?想去寻找答案,但内地关于这方面的书籍除了官方读本,其他方面的资料实在是太少太少,感谢马甲写出了这么好的一本书--《战场上的蒲公英》,让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时发生的总总人和事.

喜欢看近现代史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强烈推荐!


看了《中国骑兵》、《战场上的蒲公英》,才知道《我的兄弟叫。。。。。》之流是意淫,纯属垃圾。有人用心写作,有人用屁股写作。推荐《中国骑兵》、《战场上的蒲公英》,好书!


作者把一个普通军人的事迹写得精彩丰呈,引人入胜,并不枯燥。作为经历过战火的军人,最渴望的并不是胜利后成为将军元帅,而是重归宁静的和平生活,就像《兄弟连》里E连的士兵们,很多人在战争结束后成为教师或建筑师,只有经历过血与火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宝贵。 上海 李璟


用一个普通国军士兵的视角写成这本书,新鲜,不造作。没有吹嘘、奉承、高捧,有的都是朴实、真实、感动。好书,赞一个。
打小日本:那场战争国军和共军一样打的很艰苦,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摒弃前嫌。
内战:每一个飞啸而来的子弹都让人胆战心惊,每一个倒下的身躯都让人痛心。


内容严谨,语言组织准确,流畅,甩萨几条街。结合另一本《中国骑兵》一起看,能够看到推动那个时代发展的动力所在,清晰的揭示解放战争的胜败原因。政党:信仰坚定、组织严密高效而清廉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对阵组织松散腐败的封建剥削阶级执政党。军队:经历战火洗礼的无产阶级军队对阵不思进取的封建军队在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政府、政党、军队的组织动员能力上存在代差,犹如中东战争中米格21对阵F16,蒋介石三年亡国实属必然。


主人公蔡伞兵是俺校友,且不论书中国家民族阶级叙事的激昂沸腾,也不论战争生活细节的引人入胜,更不论命运的跌宕和思想性格的历程,只是蔡老师兄的幸福二人世界已甜蜜到让人向往,聪明果敢的蛋蛋女士实在是绝世好娘子啊:)


这是一本好书。自己刚买的时候,总是觉得书价定的挺贵的。但是真正当书拿到手之后,却觉得非常值!厚厚的一大本,内容翔实,字的排版非常充实,不象其他的书字疏的可以开飞机了。可读性很高,作者的文笔很不错,可以把历史还原的很好。这本书和作者另外一本关于骑兵的书一样,让我们对于中国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呃,语言贫乏,说不下去了,总之是好书,各位看官买上一本,绝对不会后悔的。


马甲的<骑兵>,<老兵>在网上都已看过了,这次的<蒲公英>比前两本写的更好,网上看了几页,就决定:把马甲写的几本书一块都买了,也算是支持马甲了。写作<蒲公英>,马甲肯定花了不少功夫,说不定书上写到过的地点大多也去走访过?要不,当地的小镇村庄等地形地貌咋这么清楚准确,各地的方言也传神,令人忍禁不住。。。


很不错的一本书,从一个普通的国民党军官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解放战争的经历,历史总是很精彩的


在正面战场上,其实国军并不输于共军,甚至还是强悍的。但是在政治上,输分太多。的确一个坚强的核心能击败一大团松散组织。


作者的视角选择得非常好,很独特。书里也没有什么大话,什么精神。把一个人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个大环境里,我们也许只是注意到了大人物,大事件。原来才发现小人物的世界也很精彩。特别的是,这人的家庭背景真够复杂的,好像和谁都有关系,有意思。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以国民党士兵的角度撰写的有关解放战争的作品。
不失为一次新奇的阅读体验,很好。


以具体人物写战争,平民视角,但却有真实的力量.


以前读过这本书,真心喜欢这本书,然后再网上买了这本书,真是只得收藏,之得一读,从另一面了解抗战和解放战争


一本真实的历史,让我们更清楚了解国统区的现实生活。
一个人接受了一辈子三民主义教育,也并不是很快就能接受共产主义的。
不管书中主人公是对是错,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这大概是目前很多共产党员都做不到的吧!


本书贵在真实,没有文学手法的粉饰,没有轰轰烈烈的造势,但是普通人经过的历史,最能打动普通读者的心弦,就像把自己带入了那个时代背景,主人公的命运沉浮完全攫取了读者的心,仿佛自己也在那个年代不停飘荡。谁是最真实的历史?我认为不是教科书的内容,不是名人大腕的回忆录,而是平凡人在历史中的亲身经历。这样接受的历史知识对今天才有真正借鉴的意义。


蒲公英普通吗


这书述写角度切入角度独特,故事精彩,情节有趣,看后让人心潮澎湃,给人很多启发,不错不错。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现在打折果断入手。书中描述的东西很广泛,战争、人文、政治,让我了解很多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真是丰富精彩,作者能写这么生动翔实很不容易,在下佩服。


对全面了解抗战和解放战争这段历史,很有帮助的一本书。


作者写书的角度感觉真实,对人物的刻画有一定的深度,写历史小说关键就在于真实,真实的东西才是最感人的,以前看<李自成>人物总是正反两类,而且没有根据真实的情况,所以这样的书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流行,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


热血青年,不出意料的被历史的洪流中裹挟着,在动荡的中国四处冲撞,当理想渐渐变冷,支撑这些士兵的可能就只剩可笑的空降兵的骄傲……


采用社会变革中的一个人物的亲身经历,可谓信史。与我们以前所读过的历史不同。也可视为传记


手不释卷,很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书了。如果当剧本改编一下,拍个电影绝对比《集结号》精彩。王外马甲是个天才


很不错的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军人


王外马甲的作品,~(≧▽≦)/~


强烈推荐,就喜欢这样有故事的人所生活的经历,


好书,马甲文笔简节流畅又不失幽默。单凭这一点就比摹仿古龙写作风格的兰晓龙好的多。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详实,人物多有出处且有新意。其中对共产党使用没良心炮的描写也使我感到强烈震憾。书中这类让人深思的段比比皆是。好书!!!!


这是一本用第一人称写成的正史,而作者诙谐的笔触背后,是俯视苍生的悲天悯人。


作者的相关历史知识确实丰富,军事知识也很丰富,很是佩服,之前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读的,没想到之后越看越入迷,绝对是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啊


通过此书能还原一部分真实的历史。向抗日英雄致敬。


不错的一本书。写尽世态人情


写得一点也不枯燥,有血有肉


是正版书,描写很真实生动,喜欢


虽然是小说 但可以做历史书来读。


感觉写得很真实,给老人家看看刚刚好,当然自己先享受一下.


这书写得细致真实,值得阅读收藏。


看了之后,为之感叹


学习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很好的书,拿来收藏的


王马甲的书,是只买对的......没有错的....好书!!


看实体书自有的一种享受,你懂的。


书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不错,从北京到武汉,武汉到南昌只要一天就到了,真不错。


以前在网上已看过了,现买书重读,仍觉得内容翔实、精彩。读后深感过瘾。


要了解历史


从雪白血红认识的张正隆,虽然被禁了,但是非常不错,新书出版,一定要支持一下,还没看,希望不要失望。


文章叙述比较客观,中立!图书质量也不错,值得阅读收藏!


很不错,比国内电视剧那些精彩多了,很值得。


还没仔细看,粗略地浏览了,还行!


BOSS买的,他喜欢!


中华民族的抗战史!是有无数无名英雄鲜血铸就的!


非常迅速


马上拍电视剧了,可惜了这本好书


一气看玩,过瘾啊


值得买来看看!


老萨的出品.都是好东西!!!顶!!!


还没来得急看,但相信是本好书!


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我粉喜欢


是一本值得打五分的好书,值得一次次地捧读。


一口气看完,虽然之前在网上已看过。强烈推荐!!


近期看的好书之一.


首先,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好看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和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不一般的故事用不一般的语言讲出来,很是吸引人。象开篇关于松山战场上的描写,我曾经看过很多版本,然这个战场的描写是最逼真,最生动,也最令人心惊胆颤的,活生生的把人的身心都扯到战壕里去了。可以说,这个战场的描写也是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也许是接下来的国共内战始终让自己心有戚戚,不忍细读吧。

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内战的描写,而本人对军事又是一窍不通,所以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上,这也是让自己坚持读完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如若没有蔡伞兵这条人物主线,我是无论如何读不下去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集结号》,无论别人如何的感动,震憾,于我,它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在电影一开始的前几分钟就开始了,在一个中国人对另一个已经投降的中国人毫不犹豫的“呯”的一声枪响时达到顶峰。剩下的情节,只不过是这种悲的延续与折磨。作者对《集结号》的精神有非常精彩的分析描述,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对历史与战争的反思,就象作者写的这本书一样,不仅仅是纪录一个军人的思想与命运,它可以上升为纪录民族的思想与命运。的确,不是每一个牺牲者都可以称为烈士的,至少,得看它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更或者说,某些战,我们为什么不能不战?我从来都不相信某种被人称为主义的书本上的东西能够维持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完成这种使命的永远只有完善与合理的体制,战争可以创造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能约束它的也只有权力,如果没有这种护国护民的权力,这种所谓的主义理论下产生的所谓的觉悟,也只不过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下的可怜虫与牺牲品。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辩真假。”
我曾经试图去捉摸作者在描述那场战争时的心情,这并不是故意的。当看到作者用“真的好玩极了”,“真是过瘾极了”来形容国军内部的冲突与厮杀的时候,我不断地猜想他写下这些时的心情,难道仅仅是玩味吗?也许真的已经是——真假难辩?无论如何,我看的时候心情是“真的难受极了。” 然当我看到后记中作者的这句话时,我第一次清楚地感受到,原来作者也有些许心有戚戚,虽然我还不知道这种戚戚是因何而起。

但愿我们有让花儿盛开的更好的土壤。


书的视角独特,看后有些莫名的惆怅,命运多舛算是主人公一生的最后总结吧!不过我认识的一个国民党老兵的命运更是糟糕!也是十多岁打日本当的兵,解放战争时是陈长捷的部下,后来也是冤的可以.在此,向当年抗战的英雄们致敬!


和我所知道的老兵故事、中国骑兵是同一个人写的


了解战争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我们珍惜和平, 爱好和平 远离战争!慎战而不惧战!


非常棒的一本书,可读性强,引人入胜,作者军事历史知识渊博,并且站在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描写,一些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有了颠覆性的改写,并且幽默,诙谐,让人一读就不愿放下,我是熬夜一口气看完的,并且还不时的大笑,比如读“一二一惨案”,读空军罢飞事件等等。这样熬夜读书是很多年来的第一次。


这本书写的很好,让我仿佛来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纪实类小说,不错


写的不错,挺好


我是在网上读过后买的纸版书,值得一读


往外马甲的战争书籍,都很不错,语言朴素,可以看看


写得很细节,平实,但让人激动之处不多


还可以,不过既不是小说也不是传记,有点儿大锅烩的味儿


看到最后有点累,开始还是蛮吸引人的


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收到,我要疯了


内容没得说,早看过了,买来收藏的,可惜封面设计的黑不隆冬的,其实没必要这么沉重。其它都好,字也不小,纸张也不错。


几乎可以一口气看完


在网上看了个大概,还是把书从头到尾认真再看了一遍。真的很不错,值得收藏。情节没有任何拖沓的地方。印刷非常好,非常有质感,厚厚的。很值这个价钱。从另外一个立场描述了那一段历史。让我们能有多面去了解那一段历史。真得不错。推荐。


便宜也不能用质量作代价,给我的这本书是缺页的!!!398页后面都是没有的!!!怎么,想出续集啊?


这本和《中国骑兵》一起看非常棒,读的时候甚至想,“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来看看这两本书,更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历史。”王外马甲用这样的风格来写历史、写战争,是功德无量的事,个人非常感激。最近,因为龙腾的一个翻译贴,天涯国观也在讨论,“如果国民党统治中国现在的中国会怎么样”。我看着贴子下的讨论,在想,来看看这本书吧,事实和答案都写在这里了。再次感谢王外马甲。


值得一读,在战争中,平民最倒霉。


书写的很好,就是,有点被压出印儿来了!


诙谐又生动,不需要可以深刻,一样能感动人


强烈推荐这本书。你会觉得现在和民国很多事情很像。另外,手欠,多点了一下。买了2本,一本送女朋友吧


我是看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知道这部书的,所以很想知道这部纪实小说是怎么写的。书的封面被锐器刺穿了,刺穿了十几页的厚度,第一次在亚马逊碰见如此品相的书,懒得换货了


此书个人认为是王外马甲所著书之上品。


本书的语言的确很有吸引力,评价也很公正,不过我只看到一半,抗日部分几乎一口气看完,从戡乱战争,或者叫解放战争部分就不忍心看了,兄弟间厮杀,不忍卒读。。也从本书认清了KMT灭亡的原因。。1.宣传不够,2,太过于轻敌3.战线拉得太远,着重攻击东西两边4.通货膨胀,或者为主要原因。。5,腐败


作者王外马甲在网上应该很有名吧?但是很少逛论坛,没听说过他。这本书真的不错,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比较用心,没有戏谑历史的心态、没有片面的官方立场,读来有点赫尔曼-沃克《战争与回忆》的味道。突然想到前些年的一个疑惑,内战初,蒋介石为什么不派伞兵突袭延安?


这本书值得一看,作者还是比较严谨地考证了相关史实的。类似报告文学,不会像小说一样跌宕起伏,但娓娓道来的风格就像面对面讲故事,还算值得。买了后看书时间不集中,断断续续看完的,书还被洒上咖啡了,很可惜。


内容很好,读过很长知识。印装质量也很好,不过,在书中加一些相关图片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