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的枪声
2006-12
海峡文艺出版社
南帆
241
360000
无
《辛亥年的枪声》收入作者的散文佳作41篇,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思,又有对平凡生活的关注,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出生,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已出版《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等学术著作多种。
一
戊戌年的铡刀
辛亥年的枪声
危险的戏剧性
时差两小时
准星上的生活
读数时代
二
默契的朋友
那一张床空了
教子无方
较真
囤书
可扔之物
拎一个箱子出门去
深夜不眠人
三
消失的巷子
中学记事
追问往昔
铁路风景
那时的电影
校园人物
记忆四川
四
钱
吃
说闲适
伦敦的速度
星空与植物
心仪武宫
为球而狂
最轻和最小的球
五
台风记
城市与山
五月天山雪
为金鱼换水
蛇
家居四君子
八
枪
瞬间的永久
书籍的天地
纸上的江湖
虚假的出走
七尺之躯的宰间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断想象一把锋利的铡刀:用力掀起刀把,锈住的刀轴咯咯地响,刀刃阴冷灼亮如同一道阴鸷的眼神。我一直以为,这把铡刀肯定在戊戌年的九月二十八日安放在北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现在看来,这种想象似乎存在疑点。戊戌年的九月二十八日是慈禧太后诛杀戊戌六君子的日子。手执长枪的清兵将刑场密密匝匝地围住,几辆囚车辚辚地推过来了。披头散发的六君子身负枷锁,蹒跚地从囚车上鱼贯而下: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最为年轻的是福州乡亲林旭——他当时才23岁。北京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刑场。据说城门的吊桥西侧曾立一石碣,上刻“后悔迟”3字。这个丁字路口杀过文天样,杀过袁崇焕,现在轮到六君子了。古代的刑场多半设立在闹市,行刑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景观。菜市口的监斩席通常设在老药铺鹤年堂,午时三刻,监斩官朱笔一勾,大喝一声:“斩讫报来!”跪伏在地的犯人辫子被紧紧拽住,脖子伸得又直又细,刽子手的刀光在正午的阳光下一闪,一颗人头骨碌碌地滚在地上,胸腔里的热血呼地喷出三尺之外。铺子里、茶楼上以及刑场四周的人群纷纷喝彩,一缕幽魂在众声吆喝之中一溜烟地窜到天上去。有时刽子手功夫不到家,一刀斩在犯人的肩背上,一时死不了,嚎叫挣扎,人群里旁观的亲属泪如泉涌又噤不敢言。戊戌年九月二十八日,菜市口人头攒动,诛杀六君子无疑是一个震撼朝野的大事件。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康有为振臂疾呼。103天的紧锣密鼓。然而,历史仅仅是小小地拐了一个弯就回到了旧辙。帝党失败,光绪皇帝被囚。这一场事变既有天下大势,匹夫踊跃,也有宫廷政治,骨肉相残 。总之,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是慈禧太后为这个历史事件画下的一个血腥的句号。由于震怒和恐惧,慈禧甚至没有心情详细审讯就下令杀人。九月二十八日上午,狱卒将六君子押出监狱推上囚车。囚车从西门出来,熟知刑部规矩的刘光第心知不妙。到了菜市口刑场,他大声质问监斩官刚毅:还没有审讯,怎么能判死刑?监斩官喝令刘光第跪下,刘光第倔强地挺直身子:即使盗贼刑场上喊冤,也应该复审。杀我们这些人算不了什么,这么做置国家体制于何地?监斩官不耐烦地回答:我只是奉命监斩,其他的事管不了!一个世纪之后,还是有人对刘光第略有微辞。他们认为,刘光第不断地左顾右盼,犹豫骑墙,缺少拍案而起的气慨——一直到最后的时刻才真正豁出命来。这就不如谭嗣同了。谭嗣同始终是一个侠气十足的革命家,没有丝毫迟疑的时刻。形势危急的时候,梁启超劝他一起出走日本,谭嗣同决心以死“酬圣主”。他的名言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清兵围住寓所,一批武功高超的侠客愿意挥刀相救,谭嗣同拱手谢绝。身陷牢狱,他的激越诗句墨迹飞溅地破壁而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之前,谭嗣同还在菜市口朗声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所,快哉快哉!”的确,谭嗣同铭记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一个天神般的大英雄。是不是因为谭嗣同的形象过于夺目,以至于六君子的其他人常常缩到了历史的暗影里?例如林旭。光绪被囚之前写了两封惊慌失措的密诏给康有为,最后都由林旭转交。他显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也想得到闽地多山——一间茅屋两丘水田就足以隐身避祸。然而,林旭没有离开北京城,而是坦然地将菜市口作为自己的归宿。据说他在临刑前曾经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可惜多数历史著作并没有记载。当然,在福州乡亲的传说之中,林旭的形象就清晰了许多。人们传说林旭在京城被腰斩,一刀两断的尸体缝合之后就千里迢迢地运回。按照福州的风俗,这种尸体回不了家。林旭的棺柩只得寄存在福州东郊金鸡山的地藏寺,众多僧人日夜诵经超度。尽管如此,一些慈禧的拥戴者仍然恨得咬牙切齿。他们涌人寺庙,用烧红的铁钎捅穿棺材,戮尸泄恨。历史上的 维新变法层出不穷,思想家的大部头论著或者众多签名的万言书宏论滔滔。但是,只有看到了隐在幕后的策划、告密、惊慌的眼神、围捕时的刀枪、酷刑和哀号,看到秘密的奔走打点、未遂的劫狱计划、亲友的回避、退缩和鞭尸还不足解恨的怒气,人们才能想象得出历史是由什么构成的。福州乡亲的传说似乎有根有据,但是,一份史料使我对“腰斩”一说产生了怀疑。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有腰斩的记载。当时是将囚犯按在木砧上,挥起斧头砍成上下两段。将木砧和斧头联结为铡刀,大约已经到了汉代。据说李斯是第一个享受腰斩的名人。至于金圣叹是否被腰斩,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悬案。一些记载认为,金圣叹腰斩《水浒》遭到了报应,自己也拦腰吃了一刀。这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临刑前还招招手叫过刽子手传授一个秘密:盐菜与黄豆一起吃,嘴里有核桃的滋味。另一些记载说,金圣叹在刑场上得意地说:砍头是一件至为疼痛的事情,我竟然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这么说来,他是被斩首了。清朝有一个主考官舞弊被判腰斩。据说他的上半截躯体痉挛地趴在地上,蘸着自己的血写了13个“惨”字才死去,雍正因此废了这种死刑。既然如此,林旭似乎不可能死在铡刀之 下。
散文犹如散步,它逛荡在寻常的日子里,搜集自己的秘密心得和发现。本集子里长长短短的篇什就是作者日常生活之中的感慨、顿悟或者情趣、思想片断。作者认为,收集这些篇什,如同回忆这几年的散步路线,数一数留下了多少脚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