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边上言说

王光明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光明  

页数:

254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时我曾为一家当地报纸开过一 个名为“边缘斋随笔”的专栏,专栏文章,加上之前之后发表过的短文,便凑成了这本随笔集。结集出版的缘由,与其认为是有益于世道人心,不 如说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我们天天被责任、使命和职业加减乘除,还有 多少时间可以宁静面对自己的心情?取名为《边上言说》,实在是因为这些文字跟经国大业无关,跟团体与 江湖利益无关,跟中心、主流无关,跟正文、正本无关,甚至跟自己置身 其中的经院学术体制和讲授的知识谱系无关。就像学生时代听课时躲在后 排课桌看自己的书,就像当教师讲课时突发的一点感兴,它们无非是个人 茶余饭后无关痛痒的一些随想、生命历程中一些细枝末节、书籍边缘的随 批乱注。总之是些边角琐屑,无关宏旨,无伤大雅。不过,与我们平凡的生命贴得最紧的似乎也不一定就是历史风雨和正 文正本,个体人生最切肤的痛感与快感都来自眼前身边曰常生活。辑录本书时耿耿于怀的遗憾是,收集了不少或许不值得收集的文字,更多铭心刻骨的记忆与感动却闲荒在文字田园以外!感谢何强、林滨先生出版拙作的热情;明春为校对本书贡献出了2011 年整个的国庆假期;助理编辑陈秋云小姐以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把我20世 纪70年代末以来散乱的复印剪贴变成了一本像模像样的出版物。借本书出 版的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王光明 2011年12月3日

内容概要

  选择文学和喜欢大学院墙内的生活,于我都是一回事。只有在社会政治经济的边缘地带,才有可能于人生诸多的限定与不自由。中赢得心灵的自由,才有可能不像独眼龙一样只注目。于经济指数的增长,进而重新肯定精神和思想的价值。《边上言说》是个人茶余饭后无关痛痒的一些随想、生命历程中一些细枝末节、书籍边缘的随批乱注。

作者简介

  王光明,1955年生于福建武平县。原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99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述有《散文诗的世界》《怎样写新诗》《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20世纪中国现代诗》《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灵魂的探险》《面向新诗的问题》《现代汉诗论集》《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典》《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市场时代的文学》等。主编2002年以来的《中国诗歌年选》,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

书籍目录

边上言说说边缘说使命说人生说大学学院升格与大学之道说学问说学习说读书一本书的拯救说书店说治学说诗歌回望百年中国诗歌说意境说散文诗说散文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说小说说批评批评的考验说副刊说知识分子说社会转型审美化还是市场化路上留痕逝去的岁月俞元桂先生闽西山水情家乡行面对乡土的记忆客家的米酒说喝酒故事里的茅台在湖畔宾馆水仙花“福建文化课”的奉献文化价值的追求柔刚诗歌年奖授奖辞文边留墨诗歌依然在发展近年的中国诗坛当代诗歌答问公刘《读罗中立油画》赏析与错误和忧伤对抗感觉与心灵的风景爱情诗研究的起点挽留温暖生命的元素从蝴蝶到黑娥转型时代的回声灵魂肖像性情文章说出过程的复杂性现当代散文的向导散文的可能性读蒙田随笔读嘉·高兰特《葡萄的卷须》逆行的黄包车陈嘉庚的意义悲歌一阕“晾晒”被遮蔽的领域谁是别墅的主人书边留话《2002-2003中国诗歌年选》前言《2004年中国诗歌年选》后记《散文诗的世界》初版后记《灵魂的探险》后记《面向新诗的问题》后记《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代序《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后记《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后记《语言与文学的策略》编选说明《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后记《市场时代的文学》后记后记

章节摘录

  说副刊  近年我国报界一个醒目的现象,是报纸改版、扩版引发的“副刊大战” 的激烈竞争格局。为了争取读者和提高订数,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社会人们 文化消费心理的巨大变化,各种报纸副刊的编辑们从报纸具有话语权威性 和见报迅速的优势出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使尽招数,在激烈的竞争 中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副刊”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信息、生动 的趣味和灵活的版式,覆盖了广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各种“副刊”的火爆之势,显然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大众的文化生活。由于新闻性和中心意识形态不是它非要体现不可的特点,它就具有更广泛 的对象性与话语的个人性,至少在内容上和趣味上与新闻和政论的版面构 成了互补关系。真正的思想和语言个性风格总是更多体现在这里,这一点 几乎成了五四以来我国报纸的传统,不仅思想的表达和文学运动的形成,得力于副刊的推动,而且许多散文、杂文作家,也是因为副刊而成长起来 的,像鲁迅的许多散文、杂文,就是因副刊需要而写成的。因此,可以说,副刊既是思想文化交流对话的重要通道,又是作家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 一张报纸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但是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报纸的副刊也暴露出一些令人忧 虑的问题。排除那些用广告挤副刊的明目张胆的功利主义现象不谈,众多 副刊呈现的“文化快餐”编辑方向是值得注意的:它关心的是时尚,是大 众的流行趣味,是娱乐和消遣,大款风采、名人轶事或歌星、影星、球星,有的甚至为商业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披上一层绚丽的面纱,把无限膨胀 的欲望裹上漂亮的时装公开兜售。它与当代都市文坛一批“后现代”文匠 结成同谋,乐此不疲地从事无灵魂与心灵参与的文字操作游戏,削平深度,消解意义,把新奇刺激、轰动效应、感官愉悦当做“潇洒”自我标榜,制 造类似“吸毒”一般的幻游之境。这是活跃的副刊文化信息流通快、言路增多等积极因素的另一面,反 映着商品经济社会对人类精神关怀和心灵激情的侵蚀。它以顺从大众趣味,向时尚献媚和调情为特点。它不是一种具有高贵的精神品格和独创性的文 化,而是专事拼凑、模仿、剪贴的东西,到处可见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 劣的复制和拼凑。于是,一大批的“文化快餐”的制作匠应运而生,他们 不是根据精神与心灵的律令而写作的人,而是应着时尚社会文化的“订货” 进行着大规模复制的文化手工业者,他们作为一个文化市场的雇佣劳动者 和作为一种商品的作品面貌已经有目共睹。这种猎奇逐艳的消费文化现象,既表现为人与生俱来的、自觉自为的心灵自救能力的失落,也表现为想象 力与自觉文学意识的失落。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双重的,既是耗他者,又是 一种自耗和自残者。正是在如上意义上,在这个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在这 个市声喧哗、文化凝聚作用日渐式微的现实处境中,我对自觉坚持人文价 值、追求精神品格的报刊、杂志怀有一份特殊的敬意。它们是焦虑和迷惘 的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绿岛,是灵魂无家可归、心灵无法交流的人们自由对 话的场所。正是在这里,当代生活整一化和机械复制对人的感觉、记忆及 潜意识的侵占控制下支离破碎的经验,才在语言的呈现下得以还原,使人 重新获得个体生命的完整意识。《闽北日报》“武夷山”副刊的可贵之处也 就在这里,尽管它是一张地区性的报纸,读者和稿源都有相当的限制,但 在坚持独立的精神和审美品格方面,在追求纯正的文学品位和自觉的文学 意识方面,它显然自觉坚持了我国“五四”以来报纸副刊的优秀传统。并不是说“武夷山”副刊发表的都是思想和艺术级次都极高的作品,而是它执著地坚持着人文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关切,努力在这个技术至上主 义和拜金主义的时代,保存个人鲜活的感性,找回心灵的本真和想象力的 意义。为此,根据报纸副刊的特点,编者选择最具自由精神和个人特点的 散文文体作为副刊的主导文体,同时选文时注重那些把喧嚣世界的承受转 换成个人内心经验与领悟的作品,从而真正在生命意义的昭示和个人经验 的语言整合上,体现散文的精神建构意义和纯净的美学意义。像“女散文 家作品专页”中张立勤的《雪天》,写的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存的恍 惚中,对生命真谛的感悟。雪天的别离是一道屏障也是一把钥匙,它挡开 日常生活的纷扰,开启生活挤压下不经意的收藏,使自己在回忆中把破碎 的情感与经验重新组合起来,从而真正感悟到火车轮子与铁轨碰撞的意味,从而使人从商厦发闷的钟声想到教堂的钟声。另一篇林丹娅的《花事未了》 也是表现真情真性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人们最常见的花木题材,但它绝不 是那种“小花小草记叙文”式的大路货,而是有着自己真性情真人格的渗 透,从而把花的品味和自身的品味真正地结合起来了,从个体生命出发表 现了非本真生存状态的抗争。一张优秀的报纸,副刊与其他版面之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功能体现有 机的互补性。就像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代社会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 知识分子分别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与精神建构的不同使命一样,报纸副刊 是健康文化与人类精神的建设基地之一,而不是经济快车齿轮的润滑剂和 世俗、本能欲望的集散地。当经济指标和市场法则变成最高话语权利的时 候,人类需要回身的余地,灵魂需要栖居之地,否则,个体生命就不复完 整性。1993年3月 P63-6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边上言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