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

孙静 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作者:

孙静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将人类学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观认同意识或自我归属意识纳人满族史的讨论中,考察了天聪九年(1635)“满洲”命名前后直到清朝统治末期“满洲”共同体性格的历史变迁。 本书认为,在上述历史时期,满洲共同体经历了从一个来源复杂的征服者集团到对自身来源有着清晰意识的集团的转变。女真诸部在努尔哈赤时期力图建立自己与金、元女真的历史联系,这种努力由于皇太极改称“满洲”和“大清”称号而中断。人关前后的八旗满洲是按照特定的政治一军事制度组织起来的女真语部众。民族意识在他们中间的发育,由于征服初期的清政府刻意在八旗内部和整个中国回避满汉分别而受到抑制。乾隆时期,清朝迎来了盛世的繁荣,与此同时,以“国语骑射”为代表的满洲传统文化却在迅速丧失,在这种背景下,清王朝“构建”满洲历史根源性的努力显著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洲的历史根源性被重新追溯到金元时期的女真人;二是对满洲主体部分“从龙”(跟随努尔哈赤起家)的集体历史进行了重新塑造。这种有意识构建的具有独特血缘与历史经历的新的满洲共同体表明,满洲共同体在自我定位的主观意识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末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满族人的群体意识凸现、固化并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清朝灭亡后,旗民界限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遂以是蓊具有旗籍为依据。

书籍目录

“族裔”认同与中国民族史研究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满族形成发展问题的研究述评 第二节 从认同意识角度重新观照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 从女真到“满洲” 第一节 “诸申”共名下的女真语诸部 第二节 八旗制的确立与后金统治下女真的聚合 第三节 人关前夕的“满洲”第三章 冲突与调适:人关初期满洲认同的抑制 第一节 入关之初的满汉冲突 第二节 “满汉一家”的实践 第三节 八旗整体性的强化第四章 旗内满汉差异的深化与全面显现 第一节 清朝统治的稳固 第二节 八旗汉军的边缘化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汉军出旗为民第五章 “满洲根本”的意涵 第一节 “满洲根本”的缘起 第二节 文化的衰落与“满洲根本”的塑造 第三节 满洲“根本之地”的保护与神化第六章 满洲人的“世谱化” 第一节 归旗的行废与满洲人的离散 第二节 雍乾时期满洲集体性格的建构 第三节 “世谱化”对满洲认同的规范与强化第七章 雍乾之后满洲认同的变迁 第一节 八旗的衰落与满洲认同的变化 第二节 “改良”、“排满”与满洲认同意识的演进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的满族及其民族意识的嬗变结语 满洲认同意识的历史嬗变引用书籍、论文目录附录 谁是满洲人:综合书评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满族形成发展问题的研究述评  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满族统治者在整个清朝始终居于政治支配者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与深人贯彻,满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满族人口以1068万之多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位居第二。无论从历史或是现实的角度看,满族对中国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满族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能够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的领域。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一批成果。不过,从满族研究涉及的范围来看,还有进一步深入开拓的空间。1635年,皇太极颁布“满洲”命名令,此后以“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为共同称谓的这个人们共同体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尤其是在关涉中国发展前途的很多重要关节点,满族的命运亦是跌宕起伏。那么,在诸多历史演变的重要时刻,满洲人是如何看待自身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发展策略的呢?战略的调整对于他们本身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种认识思路与学者们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密不可分。一是在满族形成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一是八旗制度在满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编辑推荐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将人类学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观认同意识或自我归属意识纳人满族史的讨论中,考察了天聪九年(1635)“满洲”命名前后直到清朝统治末期“满洲”共同体性格的历史变迁。《“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为满族清代历史文化研究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 PDF格式下载



还没开始阅读,不过期待书中的新观点。


这本书年轻学者写的,但是问题写的却很好,研究必备


完全是贩用了美国“新清史”的东西,一是对史实的掌握不全面,二是对史料本身理解也有误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