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初政治史探微

姚念慈 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作者:

姚念慈  

页数:

46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清初政治史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包括前编和后编两部分。前编是我的博士论文《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以下简称《初探》),后编由三篇文章组成。《初探》的任务是解决八旗制格局之上的国家形态。为此,首先要对八旗制有我自己的界定。在我看来,八旗是满族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八旗既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同时又是满族社会和国家的基本格局,故而我将满族国家称之为八旗制国家。建立在八旗制之上的国家主要机构与八旗制本身的矛盾统一运动,构成《初探》一以贯之的线索。从时间跨度而言,《初探》大致涵盖了太祖、太宗两朝,即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主要内容。后编三篇文章,是《初探》的续篇,分别论述多尔衮摄政时期、清世祖福临亲政十年以及康熙初年四辅臣阶段。三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探讨入关后满族八旗制对清初国家体制及政局的影响。这三篇文章都是旧题,我并非刻意求新,只是从自己对入关前满族国家政治的理解出发,重新进行了一遍梳理。

书籍目录

前编 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 王锺翰序 自序 第一章 满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牛录额真的设置  第二节 牛录的改编  第三节 旗的产生及其实质  第四节 从四旗到八旗 第二章 努尔哈齐时期的国家中枢机构  第一节 议政会议  第二节 司法审断会议  第三节 行政中枢——都堂衙门 第三章 皇太极时期八旗制度的变化 第一节 八王共治制及其终结 第二节 皇太极独主两黄旗考辨 第三节 关于《离主条例》 第四节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第四章 向君丰集权制过渡中的满族国家  第一节 君主制下的议政会议  第二节 六部的特点及其权力变化 余论后编 八旗制与清初政治 第一篇 多尔衮与皇权政治  一、根基脆弱的崇德皇权  二、统治集团的矛盾与福临继位的实质  三、多尔衮与两黄旗的合作  四、清军入关与皇权政治的演变  五、“皇父摄政王”与皇权的归  六、简短的结语 第二篇 评清世祖遗诏 一、遗诏与罪己诏的诠释 二、八旗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机构的影响 三、从内三院到内阁——行政中枢的建立 四、赘言 第三篇 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  一、玄烨计擒鳌拜之原因  二、四大臣辅政之由来及其位序问题  三、辅政体制与所谓亲王贝勒监临  四、辅臣“公同奏事”和“太后裁决”辨析  五、赘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满族国家的形成  生息、繁衍在祖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其先人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过联系,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种联系亦未曾中断。  由于地处中国、蒙古、朝鲜三者之间,至迟到元明之际,留住在东北的女真人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原始氏族社会,不仅奴隶制普遍存在,同时也萌芽着某些封建因素。然而,因为不断受到外界的冲击,女真族长期处于零星分散、不相统属的状态,从而使原始氏族制关系又相当顽强地保存下来,迟迟未能跨人文明社会的门槛。16世纪以降,明朝、蒙古、朝鲜几乎同时陷入衰微颓败的态势之中,为女真族的统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契机。女真族的杰出代表努尔哈齐趁时而起,统一女真各部,奠定了满族国家的基业。  女真各部的统一过程即是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齐起兵,到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建立后金国称汗,除叶赫一部外,女真各部基本上统一起来。在满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可以1601年为限分成两个阶段。1601年以前,努尔哈齐主要是利用女真社会原有的组织形式(牛录)来收编和组织女真各部。1587年在佛阿拉建立的政权仍是一个部落联盟。从1601年起,努尔哈齐对牛录重新整编并加以改造,在氏族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社会因素。又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更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四旗。旗的产生,标志着满族国家的形成。1603年迁都赫图阿拉之后,随着新的民族共同体不断壮大发展,旗制也逐渐完善。至1615年再增编而成八旗,满族国家遂基本定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初政治史探微 PDF格式下载



之前在图书馆读过此书,这次收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