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

罗斌 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作者:

罗斌  

页数:

34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远离战争,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却始终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如影随形。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大地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战争不仅消耗一个国家的经济,毁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当厮杀呐喊伴随着金戈铁马渐渐远去之后,死一般沉寂的战场阴风阵阵,成群的鹰鹫抢食完最后的一具尸体,留下漫山遍野、狰狞阴森的白骨,这时,胜利的凯歌和旌旗的猎猎都会因此而黯淡凄冷,因此,拿破仑也不得不承认:“胜利是除失败而外的最大悲剧。”但是,战争也带来了朝代兴替、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契机。有人说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些腐朽的政权、叛乱分裂的割据势力,都是阻挡历史前进的障碍,只有采取战争的手段才能扫除这些障碍,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上武王伐纣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纣王无道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他不仅把臣子们的所有忠言都当作是对自己的威胁,甚至将敢于直谏的比干(自己的叔父)剖心。对于这样一个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诸侯讨伐,推翻腐朽的商王朝,使文明免于浩劫,所以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行动,是“替天行道”,是应该被称颂的。因此,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个朝代的更换,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从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到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建设新中国,三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争。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不仅凝聚了无数将士的智慧、勇敢和血肉,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名将英雄和各种杰出人物,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历史,就一定要了解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战争。

内容概要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每个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三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从武王伐纣建立局王朝到人民解放军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血与火的战争,不仅凝聚了无数将士的智慧、勇敢和血肉,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及各种杰出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历史,就一定要了解与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战争。  《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一书是国内最系统而完整地描述明朝战争史的通俗读物,不仅全景式地向读者再现了明朝的战争历程,并且还总结了每一场战争的成败得失。

书籍目录

1.刘福通起义2.徐寿辉起义3.红巾军北伐4.集庆之战5.采石镇之战6.鄱阳湖大战7.灭张战争8.徐达北伐9.迫降方国珍10.福建两广之战11.北上灭元12.西征秦晋13.出兵漠北14.灭夏战争15.云南之战16.大战纳哈出17.捕鱼儿海战役18.靖难之役19.征安南之役20.郑和与锡兰山之战21.朱棣五次亲征漠北22.忽兰忽失温之战23.平定汉王之乱24.出击兀良哈之战25.麓川之役26.土木堡之役27.于谦保卫北京28.侯大荀起义29.藤峡激战30.邓茂七农民起义31.郧阳农民起义32.项忠与荆襄之役33.郧阳二次起义34.河北农民大起义35.北方战场36.宸濠之乱37.安庆之战38.南昌之战39.庚戌之变40.王江泾大捷41.歼灭徐海、王直42.戚继光台州战倭寇43.牛田大捷44.横屿、平海、仙游之战45.平定广东倭寇46.南澳之战47.明军同女真之战48.睥拜之叛49.播州之役50.第一次援朝战争51.宋应昌抗倭战争52.平壤之战53.碧蹄馆之战54.第二次援朝战争55.蔚山之战56.露梁海战57.抚顺清河之战58.萨尔浒之战59.浑河大战60.熊廷弼经略辽东61.宁远之战62.大凌河之战63.平定“奢安之乱”64.料罗湾海战65.徐鸿儒起义66.辽州之战67.汉中突围68.高迎祥败北69.杨嗣昌镇压起义70.张献忠袭占襄阳71.攻克武昌72.闯王攻克洛阳73.朱仙镇会战74.襄城之战75.三打开封76.“柿园之战”77.汝宁之战78.汝州歼灭战79.湘赣之战80.西取四川之战81.破潼关进据关中之战82.攻占北京83.松锦之战84.山海关之战85.郑成功复台之战86.南明抗清87.阎应元英勇抗清88.郑成功抗清义师

章节摘录

插图:1.刘福通起义战争回放刘福通、韩山童所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乃是元朝末年首先爆发的一次农民战争。元朝后期,朝政日益腐败,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各族农民的剥削越来越苛刻,特别是对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土地兼并严重,广阔的的良田变成为了他们的牧场。如大臣伯彦所得赏赐土地就达2万顷。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而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剧增,比元初增加20倍。元末统治者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日日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加上黄河连年失修,多次决口,民不聊生。腐败不堪的统治加上天灾人祸,元朝末年出现了“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的悲惨局面。反抗的烈火在生活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心中燃起,民间流传着“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歌谣。元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廷强征农民15万人去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累,群情激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刘福通遂利用白莲教和弥勒教暗暗串通穷人。刘福通同白莲教另一首领、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一直于北方地区秘密传教,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下生”,以吸引群众。刘福通一方面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工,在工地活动,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一方面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四处相告,认为童谣灵验了,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待石人挖出,时机成熟。韩山童、刘福通领导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他们头裹红巾,因此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故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地,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中,队伍迅速扩大至几十万人。但正当起义群众聚集在一起宣誓起义时,因消息泄露,地方官突然派兵前来镇压,韩山童不幸被捕遇害,其妻杨氏偕子韩林儿乘乱逃至武安(今河北武安境内)山中。刘福通等冲出重围之后,整顿队伍,重新聚合起义军。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初三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占领了颍州城,宣告着大起义的正式爆发。六月,起义军攻占了元廷在河南的屯粮地朱皋镇(在今河南固始北)并开仓散粮,赈济贫民,接着又连破河南的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尔后取河南的舞阳、叶县(均属今河南)。九月,刘福通所领导的起义军攻占了汝宁府(河南汝南)、光州(河南潢川)、息州(河南的息县),成为了起义军的主力。至正十三年(1353),二月,刘福通与王八秃会战,杀八秃,败元军,其后引军各南,并攻占安丰,进围庐洲(今合肥)。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至到毫州(今属安徽),立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与罗文素同为平章。同年二月,起义军主力挥军北上,由于战略失误,于宋都毫州遭元军围困,刘福通保小明王血战突围,迫南奔安丰(今安徽寿县),这是红巾军起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也是红巾军起义以来遭到的最大一次挫折。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派部将吕珍突袭安丰,刘福通一面坚守,一面派人赴应天(今南京)向当时在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为继遏制张志诚势力,续用龙凤年号,亲率主力前来援助,击败吕珍兵。朱元璋将刘福通与韩林儿安置于滁州(今安徽滁县)。至正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部将廖永忠沉于瓜步(今江苏六合南瓜埠)江中。徐寿辉,元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卖布出身,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他后来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一位曾拥兵百余万、纵横驰骋大江南北、威震大半个中国、最终导致元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的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彭莹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又名彭国玉、彭明,号称彭祖、彭和尚,为元末红巾军徐寿辉部将领。他出身于农家,后至袁州慈化寺为僧,由于会医术,善用偏方治病,救活了许多人,因而深受老百姓喜爱,被称为“活神仙”。蕲水建都元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北方红巾军起义率先爆发。在刘福通的领导下,红巾军攻占府衙,捕杀贪官污吏,开仓济贫,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大量的贫苦人民纷纷加入到起义军队伍中,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在不断的胜利进军中,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与黄河流域起义相呼应,长江流域的农民起义也很快爆发。徐寿辉、彭莹玉抓住时机,借北方义军节节胜利,迅速扩展之大势,毅然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发动南方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徐寿辉所领导的起义军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一举攻占蕲州(今湖北浠水),随即又攻占黄州。这时起义军决定建立政权,定国号为“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定都于圻水(今湖北浠水),拥徐寿辉为帝,建元“治平”。杭州树帜徐寿辉起义军创建政权后,立即调度各路人马,向元朝统治发动猛烈的攻击,在这个过程中天完政权获得很大发展。起义军在很短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辉煌的胜利。元至正十一年(1351)底及翌年春,起义军先后攻占了汉阳、武昌、安陆、江州、岳州、房州和归州等地,随后分兵取瑞州、徽州、饶州。这样,徐寿辉的天完政权拥有了现今的湖北、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的大片土地,天完政权的实力、影响力剧增,震撼元朝。 '徐寿辉红巾军所到之处,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长期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广大民众,自发地聚集起来,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撕一块红布缠在头上,汇人红巾军起义的洪流。与起义军的骁勇善战,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相反,元军长期骄奢松懈、毫无作战能力,或开门出降,或闻风而逃。起义军攻占各地后,严整贪官污吏、捕杀豪绅,给元朝统治以沉重打击。元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率起义军主力东征,又取得新的重大胜利。起义军首先攻占昱岭关,从而打开了浙皖两地的重要通道,扫除了杭州的屏障。徐寿辉于此挥师下关,攻占余杭县城,并于七月初攻占杭州,处死元朝城守。为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与经商,徐寿辉将义军驻扎在明庆寺与妙行寺等地。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不杀不淫,对民众没有丝毫侵扰,深得人心。同时,徐寿辉下令打开元朝的杭州府库,将库里粮食与钱财散发给广大老百姓,并向他们进行解释宣传。老百姓看到起义军为广大的贫苦农民谋利益,又理解红巾起义和天完政权的宗旨与目标,起义军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加入到义军队伍中。这样,在杭州徐寿辉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此前,由于起义军分散各地,造成后方空虚,元军乘机攻占天完的首都蕲水,起义军因此失去根据地。面对这种情况,徐寿辉等作出决定,将天完政权的大本营设在杭州。以杭州为中心,天完政权开始新的斗争。徐寿辉一面安排巩固城守,一面派出大军向浙东发展。起义军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攻占钱塘,九月攻占吴兴、延陵等地,十月即占江阴。在江阴,地主豪强许晋为保其自身利益,暗中勾结官府,试图通过内外夹击以打败起义军,但起义军英勇作战,一举击败元军主力部队,并将许晋纠集的以流氓地痞为主干的乌合之众彻底摧毁。这时,元朝统治者重新进行战略部署,将江浙、湖广、江西等地官兵集中起来,统一调度,向起义军发动了疯狂的反扑。元军已捏紧拳头,而起义军还分散在各地,未形成强大抵抗力,故在不长时间里很多城池得而复失。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元军的围剿下,天王政权的重要领导人,徐寿辉的最得力助手、南方红巾军创始之一彭莹玉战死,造成了天完政权又一次严重挫折和损失。


编辑推荐

《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远离战争,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与我们文明进步如影随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口气读完明朝的那些战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