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东黑血

文天尧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文天尧  

页数:

272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导言:中东的命门  每当说起中东,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大多都是战乱与流血的画面。的确,中东问题长期以来错综复杂,当地局势多变且动荡不安。连一向看惯国际风云变幻的政治家,也无奈地挪揄中东地区是捉摸不定的“政治流沙”,谁都难以预料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历来,中东就是个聚焦全世界目光的热点地区,是不少野心帝国要征服统驭,为自己所用的战略要地。  既然是战略要地,自然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中东用“必争”一词,就知其具备“必争”的要素。该地区被世人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海陆空三线地理便利的优势突出。其战略地位缘于其地跨亚洲、欧洲和非洲三洲,占据包括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在内的五海,处于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通枢纽位置。  当然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只是中东惹人关注的原因之一。当地水火不相容的宗教民族冲突,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才是中东纷争迭起的命门所在。  以中东的宗教民族冲突来说,那就是中东国家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大家都知道,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多教派就会有多信仰,而每一个教中又还有派,派中还会有派,能和平共处还好,否则矛盾就会由此而来。中东地区的宗教矛盾就囊括了宗教与宗教间,教派与教派间的针尖麦芒,矛盾尖锐且难以调和。  在中东的历史上,宗教往往又与政治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当神权与王权两相结合,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统一分裂也就与宗教休戚相关。加之中东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也有不少是宿怨颇深。较为突出的是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波斯人、库尔德人之间的冲突,阿拉伯人之间也存在着很深的矛盾。  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中东地区因领土问题、因民族问题而起的战争频频发生。像两伊之间的领土矛盾,其实就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战争。另外,巴以间的冲突其实就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也是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而黎巴嫩内战则是基督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也可以说是阿拉伯人的内战。库尔德问题是库尔德人与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三个民族的冲突。  这种种纷争,使得中东常年深陷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的境地。据统计,在二战后的短短五十多年时间里,中东地区爆发了70多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大规模的战争就达数十次之多。中东战争、约旦危机、石油危机、阿以冲突、巴以冲突、黎以冲突、阿富汗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加沙空袭每每大战发生之际,也总有像美国、苏联这样的大国牵涉其中,甚至还屡屡险酿大国交战的对抗局面,更有甚者,他们自己亲自出兵开打。  中东局势之所以能牵动大国的神经,就不得不提中东纷争迭起的另一命门——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黑色的金子”,没人不觉得它不是财富。当然,它还是血色苦难的源头,这点,中东的百姓是深有感触的。中东因石油聚来了财富,中东也因为石油招来了祸端。你可以说中东是让全世界都羡慕的地方,因为它拥有“黑色金子”,但更多的,大家会觉得它是全世界最让人揪心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战火总是无休无止。  大国不一定会关心中东是否战火延绵,但却一定会盯住财富的源头。像美国,其目光自二战前后就再未从中东移开过,那里的能源,尤其是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的能源,这些都是美国的兴趣所在。  那是当然的了,美国人口虽然只占世界人口的5%,但其国内石油消耗的总量却能占到世界消耗总量的25%。一直以来,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就很大,而在进口的石油当中约有1/3是来自于中东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能不紧紧盯住自己的输油口吗?  美国知道只有紧紧盯住是不保险的,还得进一步牢牢守住。于是,在二战期间,美国石油公司开始进入中东,开始以行动来实践“控制重要的战略资源”的全球战略部署。美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着,到了二战时期,美国石油公司已经拥有巴林、沙特阿拉伯100%的石油开采权,拥有科威特50%的石油开采权。可以说,二战后的美国公司在中东的石油生产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之后的美国对外石油政策不可谓不大胆。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妄言宣称“要保证世界各地的石油资源真正地掌握在美国公民的手里”,更称“控制了能源系统,美国就能控制经济大国,否则这些经济大国就会成为美国的对手”。事实上,美国也确实利用了手中的能源牌一度游刃有余于国际事务中。可有喜也有忧,现今美国也因为这个而深陷中东事务,难以自拔。  作为中东自身而言,由于大国的伸手介入,其棋子的命运日益凸显。所谓棋子,无不是在开局前在自己的位置上待命,等待主人的调遣,而开局后自己的进退又全然不能随心所欲。在中东这个巨大的博弈局里,弱肉强食,那些孱弱的棋子终究逃不脱强者的摆布。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中东纠纷的由来、民族纠纷的由来、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东,着重对中东地区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以历史演进的时间特征和国际关系的空间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部融话题性、趣味性、知识性、阅读性于一身的作品。

作者简介

文天尧,青年学者。曾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公关公司、外企。因与外国人打交道频繁,其看问题的眼光和视角也充满了中西合璧的色彩。其对国际热点和军政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书籍目录

导言:中东的命门第一章 大国逐鹿的开端 1-1 中东的宿怨 1-2 群雄逐鹿中东 1-3 怀抱石油的中东碰到开始扩张的美国第二章 以色列国:与神角力者的神话 2-1 犹太人的梦想 2-2 战祸的起因 2-3 以色列立国: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2-4 想在中东立足就必须选择一个保护伞 2-5 不能得罪美国第三章 苏伊士运河的无奈 3-1 军官俱乐部的革命 3-2 没有话语权的运河 3-3 收复运河:一石激起干层浪 3-4 矛盾的升级:英、法、以三国阴谋勾结 3-5 “火枪手”开火 3-6 谁与谁的交战?第四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六·五战争 4-1 美苏的进入:虎豹来袭 4-2 大阿拉伯联邦的梦想 4-3 战争的前奏:先拿叙利亚开刀 4-4 谁在下套:假情报与真情报 4-5 以色列的战争神话:六天的闪电战第五章 “赎罪日”的枪声:十月战争 5-1 六·五战争的后遗症 5-2 约旦危机:黑色的九月 5-3 阿拉伯人卧薪尝胆的六年 5-4 赎罪日的枪声 5-5 白宫与克里姆林宫的斡旋智慧:讹诈和反讹诈 5-6 阿拉伯国家的杀手锏:石油禁运 第六章 深陷泥潭:苏联入侵阿富汗 6-1 苏联制造的阿富汗傀儡 6-2 走狗们的“狗咬狗” 6-3 苏联侵犯阿富汗,阿明难逃一死 6-4 在阿富汗人的弯刀下艰难抽身 6-5 阿富汗内战:梦魇未了第七章 黎以冲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蔓藤 7-1 从黎巴嫩的内乱到内战 7-2 三分天下,微妙的平衡 7-3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 7-4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7-5 黎以冲突下的美国背景第八章 海湾争霸:两伊战争 8-1 海湾阴云:两伊战争始末 8-2 一对海湾冤家:国与国的较量,也是人与人的较量 8-3 伊朗传奇掀起中东百年石油风云 8-4 伊朗的幸与不幸:破解美国与伊朗的恩怨 8-5 两伊战争前伊拉克与美国的那些事第九章 为石油而战:海湾战争 9-1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膨胀的欲望 9-2 石油价格突变,政治炸弹被点燃 9-3 无济于事的“美国王牌” 9-4 鲸吞科威特:伊拉克“劫富济贫” 9-5 拯救科威特的海湾战争第十章 山姆大叔发威:美军空袭利比亚 10-1 叫板美国扬名全球的利比亚 10-2 卡扎菲:国人顶礼膜拜的圣人,西方敌人的肉中刺 10-3 亲美还是亲苏? 10-4 里根开刀打“疯狗”祭旗 10-5 美军空袭利比亚 10-6 拔刀收剑皆为何?第十一章 中东的新战争局面:暴力的恶性循环 11-1 巴勒斯坦国“成立”:从“石头起义”到“阿克萨起义” 11-2 从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看黎巴嫩局势演变 11-3 中东“恐怖”之源:阿以战争对恐怖主义的刺激 11-4 中东“恐怖瘟疫”的蔓延:“9·11”的自杀式恐怖袭击第十二章 21世纪帝国反恐第一役:美国攻打阿富汗 12-1 本·拉登和“基地”组织 12-2 阿富汗,美国制造的“恐怖”的窝点 12-3 为“一石数鸟”而战 12-4 诉诸战争 12-5 美国赢了阿富汗反恐战争?第十三章 伊拉克的灾难:伊拉克战争 13-1 “倒萨”,小布什完成老布什未竟的事业 13-2 美军出征伊拉克: “十字军东征”的现代侵略版 13-3 以武力掀开“大中东计划”的序幕 13-4 伊拉克战争冲击国际秩序后记:加沙的苦难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中东的动乱同外国的卷入混合在一起,在现代史上太常见了。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危险。我们同其他大国一道设法从对抗时代走向谈判时代的努力, 是直接针对这个问题的。” ——尼克松  1-1 中东的宿怨  用“变幻不定”来阐释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是最一针见血的,在今天可能是炙手可热的头条,过不了多久可能就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再次读起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恍若隔世意味着一切已成往事,可中东的问题却不能简单用“一切已成往事”来一笔带过。那里隐伏着太多的宿怨纠葛,倘若要追溯其恩怨的历史源流可追溯到千年之前,即便是近代、现代和当代,说不清的、悬而未决的热点也总是频频出现。  中东的宿怨纠葛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但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得先了解何谓“中东”。中东这个称谓和欧洲那些殖民者不可谓关系不密切。大概在16至17世纪的那段时间里,欧洲的殖民者在向东进行殖民扩张时,以自己为起点按地理位置的远近将目标版图划分成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严格来说,“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称谓,其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只能说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因素,一般认为它们都属于中东国家,而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在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却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在政治意义上则一般被看作是中东国家之一。  “中东”还是一种政治概念。最直接的,中东问题就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被称为阿以冲突。这里所指的中东问题是历史的产物,是大半个世纪以来列强在中东争夺遗留下来的祸患,其核心则是巴勒斯坦问题。  纵观整个中东的历史轨迹,姑且不妨以“一个祖先,多种民族,三次流散,频繁战乱”概而言之。  按照《圣经•旧约》所记载的,亚伯拉罕这位“闪族”支派的族长,就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有两子,当初他与其妻撒拉所生的以撒便是犹太人的祖先,现在的以色列国就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还有一子是与他的妾夏甲易斯玛仪所生的,因为被撒拉所不容,所以被赶至阿拉伯半岛繁衍生息。他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古兰经》中也承认亚伯拉罕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统而繁衍生息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加之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中东这里融合交汇,多种民族便于此汇集同居。现在的中东,各民族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有着很好的传承,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另外还有的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尽管各自有各自的信仰,但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徒心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  数千年来,中东地区有多个朝代兴废更迭,有多种文明在这里起落盛衰。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古时被称为迦南,那块土地繁衍生息了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其建立的希伯来王国其间经历了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三个王朝。在公元前930年的时候,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再后来,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为亚述国所灭,犹大王国则于公元前586年毁于巴比伦人手中。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随后几百年的时间里,犹太国家相继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罗马统治者们灭国,犹太人更是被残忍地驱逐、杀戮,期间所经历的两次大流散更是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所剩无几。从此犹太人开始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散居世界各地。  拥有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是所有犹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于是在他们心中很早就有了重建国家的设想,后来又兴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这样直接导致了后来中东最大的纷争:故国圣地之争。  纷争让就算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也不得不同室操戈。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多次战争,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让两者势同水火。而在二战后,阿犹间的矛盾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更是日趋尖锐,加上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该地区的虎视眈眈和你争我夺,战事更加频繁。  西方列强的压迫,让中东地区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现代中东民族国家基本上都是在一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初建立的。在中东的民族解放历程中,中东国家间互帮互助,期间最长的经历了70多年,最短的也至少有20年。这些国家是“年轻的”,独立后的它们面对本国的艰难发展和国际的风云变化,政治局势大多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政权更迭频繁。这些国家在艰难前行着,曾经它们一致对外:摆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控制。只可惜后来有些国家却渐行渐远,有的走向分崩离析,有的则貌合神离。就这样,这些中东国家频繁分化组合,之间有竞争,有合作,有结盟,免不了还掺杂矛盾、冲突,甚至是兵戎相见。  逐鹿中东是中东地区那些大国的竞争目标。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等,无不都是雄心勃勃。埃及、伊拉克利用的是自身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优势,宗教则是沙特、伊朗手中的有利王牌,这些国家都是希望籍此扩大本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长期以来与阿拉伯国家势同水火的以色列国尽管很难在政治、文化方面发挥其影响,但仗着英、美的支持,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阿以矛盾被放在了谈判桌上,以色列则不失时机地以自身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扩大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另外,中东各国的军备竞赛也是引人注目的。表面上,军事竞争和政治竞争看似能提高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安全系数,但这也是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扩充军备的结果是人们常能从电视和报纸中看到发生在中东的热点新闻。这倒是符合了那些军火制造商的心意,比如美国的军火商就没少从中东各国赚得个盆满钵满。在现在的中东,我们基本上能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据说有的国家甚至拥有了核打击力量。  当然了,在中东的国家间“合作”才是国家关系的主流。这不仅仅是体现在阿拉伯国家之间,就连阿以之间、两伊之间也有过不同程度的合作。在多次的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团结合作,一同协调政治立场共同对抗以色列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战场上就活跃着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等国的身影;在1967年的时候,阿拉伯国家还一致对以色列采取不承认,不和解、不谈判的“三不政策”。其后,在第四次的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的产油国以自己的石油王牌,迫使西方国家向以色列施压,最终取得了对以斗争的局部胜利。  区域组织和结盟也是中东地区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尤其是阿拉伯国家间的结盟是非常普遍的。不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加之多种原因造成的不稳定性,结盟后分化也较为频繁。在二战之后,中东地区出现过20多个区域、亚区域组织或联盟,可惜的是现如今仍保留下来并发挥作用的已为数不多。  竞争与合作也好,联盟也罢,都不如对抗这个词在中东的冲击面大。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中东国家间的对抗由来已久,尤以冷战时期为甚,如众所周知的阿以关系,两伊关系,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持续的时间长。在两伊的对抗中,历史积怨、领土纷争、教派纠葛、争作海湾地区霸主的野心,这些都是同为大国的伊朗和伊拉克对抗的根本原因。从1980年开始,两国由最初的边界战争逐步升级到“袭船战”、“袭城战”。战争耗时八年,双方都伤亡惨重。  在冷战后期,最突出的例子则是伊拉克和科威特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两个国家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伊拉克为了摆脱两伊战争所带来的经济窘迫局面,竟然打起了入侵科威特的主意。当然,那也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刺激了伊拉克的结果。1 0年8月2日,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入侵让原本仅仅是一般的领土、资源纠葛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抗。两国的对抗引发了多国共同参与的大规模战争——海湾战争。  中东经历着与历史遗患相生相伴的风风雨雨,所以是纷扰的中东,可中东的纷扰又何止于此?外来势力的插手让中东的局势更是险象环生。中东本想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可在中东的那些“大树”真的就那么好靠吗?  1-2 群雄逐鹿中东  在今天,大家都知道中东是石油宝库,是会涌出一桶桶“黑色金子”的地方。但在二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至少是对美国人而言,中东却是神秘而遥远的,尽管美国在1939年的时候已经向沙特派遣了驻当地的外交公使。  不过,陌生是短暂的。随着美国人更加深入了解到中东地区蕴含有他们所渴求的石油资源时,它开始将目光牢牢锁定了该地区,并逐步将它的影响渗透至每一寸土地。时值今日,美国仍然是活跃在中东地区的大国之一,也是当地为世人公认的最为活跃的大国。  美国能了解中东的战略价值,别人也不傻,美国所垂涎的肥肉别人也会心动。事实上,在美国充分意识到中东对于本国的战略意义之前,早就有一些大国出手了,比如英国,它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曾一度无人能撼动。  说到英国在中东的势力,那要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期。  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拥有前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自18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尽管如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个帝国还拥有着亚洲地区广大的阿拉伯地区的领土,包括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从19世纪初叶起,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势力已侵入西亚地区。同时,苏联的“前世”,也就是当时北方的沙皇俄国一直觊觎奥斯曼土耳其东北部与己毗邻的土地。后起的德国也想分羹,加之在一战前其实力不断上升,大有取代英法之势。1914年8月,德国与土耳其签订同盟条约。就这样,在随后的战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土耳其素丹政府果然追随德奥同盟参战。  为了打败土耳其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属地,大战期间,协约国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秘密会谈。1915年秋,英法秘密制定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计划。第二年年初,英法与沙俄交换了意见,9月达成了分割奥斯曼帝国所属的阿拉伯各省的秘密协定。英法为换取沙俄对战争的支持,还允诺战后沙俄可兼并黑海海峡地区,并将土耳其都城伊斯坦布尔让给了沙俄。沙俄,乃至其“后世”的苏联,也从此在中东这块土地上盘根错节开来。对于英法的“礼让”,作为交换,沙俄也同意将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的“中立地带”让给英国,并保证支持和保障英法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伊朗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与英国之间便再也撇不清干系了。  一战让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的西亚阿拉伯地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从1916年开始,阿拉伯人掀起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斗争遍及巴勒斯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地区。而英国则是瞅准了时机,打着支持阿拉伯人独立的旗号,与阿拉伯人领袖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允诺战后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1916年,在英国支持下,阿拉伯汉志王国成立,亲英的沙里夫•侯赛因成为掌权者。  在英国紧锣密鼓部署战略时,一战也终于结束了,土耳其战败投降,而奥斯曼帝国也从此彻底瓦解。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如愿以偿地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如数收入各自的囊中。1916年,卡塔尔被迫成为英国“保护国”;1920年,英国获得对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1925年,英国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而在那个时候,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一战让英国如愿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要知道,在西亚特别是海湾地区,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实还在一战之前,英国就已经几乎垄断了这里的石油开采权。20世纪初,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英伊石油公司相继成立。一战后,英伊石油公司顺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石油垄断公司。它的资本到了1939年的时候已高达3000多万英镑,是26年前的15倍。石油产量由年产25万吨增加到1000多万吨,年利润率由5%增加到20%。为了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在石油租借地内,英伊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法庭,所在国政府根本无权干涉,那里俨然就是一个“国中国”。  英国在中东的“苦心经营”让它在这块土地上有能力可以傲视群雄。在二战前,英国在中东可谓是一国独大,这点无人会质疑,这也包括美国在内。它的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斤两有多少,即使是想撼动其霸主地位也是有心无力。  但形势是会转变的,随着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到了二战前夕,美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头等经济强国,它开始变得不安分了。  还在一战后二战前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积极部署并将美国石油公司的触角盘踞至中东的土地上。美国慢慢向中东渗透,面对英法等其它大国,它希望重新分配石油产地。从1927年以后,美国石油财团先后获得伊拉克(摩苏尔)石油公司23.75%的股份,以及科威特、巴林群岛、沙特阿拉伯等地的石油开采权。慢慢地,人们发现中东的七大石油公司中有五个都来自美国。直到今天,这些公司依然是石油界的巨擘,它们跺一跺脚世界都会为之颤动。它们分别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现在已是埃克森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的前身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得到了在沙特开发油田特许权的德士古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其中,埃克森和美孚在1 年成功实现合并,而德士古则于2001年被雪佛龙兼并。  随着美国能源策略的实施,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尽管当时的美国没有能源方面的顾虑,其石油储备不仅应付自己的生产绰绰有余,还能提供给其他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由于大量开采,美国自身石油储量下降,它很快就嗅到了石油短缺的危险信号。这样一来,牢牢控制住中东的石油资源就更是能源策略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看到美国在二战期间一步步加强了对中东的外交、经济和军事的介入。到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可以从容介入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美国第一次向海湾派驻了军队。  也许你会有疑问,难道美国对中东的渗透没有引起他国的不良反应吗?至少英国这位老大哥不会心甘情愿让他人分羹吧?所谓“力不从心”这个词,刚开始是用在美国对英国身上,而二战后,这个词则被很好反映在了英国对美国身上。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残酷的二战大大伤了英国的元气,也削弱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二战这个契机,让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它有足够的实力让原先的霸主“退位让贤”,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是它雄心勃勃的想法。  当然,昔日的霸主岂会甘心承认自己已是明日黄花,风光不再?于是,美英两国开始了在中东这片土地上的双雄逐鹿战。而沙特阿拉伯就成为了美英争夺的一个焦点。  尽管英国的帝国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有道是烂船还有三分钉,况且它在沙特依旧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尤其是沙特的王室,其与英国的关系非同一般,每年沙特国王都会从英国人那里得到不少好处。而沙特所有石油大权都是掌握在沙特王室的手里,一旦英国运用王室这张王牌,搞不好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石油利益就会岌岌可危。当然,美国也是深知这个中厉害,清楚知道要将英国势力从沙特驱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再难办到的事情也是要办的。  且不说中东的石油资源是美国不能舍弃的肥肉,就以美国雄心勃勃的“帝国梦”来说,中东也是它必须拿下的。谁都知道,二战一旦结束,百废俱兴的欧洲国家要想很好实现重建,必然会很大程度依赖中东的石油。资源,尤其是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前提,谁控制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谁就能更好地钳制住那些大国。美国很清楚,若它不能将石油这个命脉牢牢掌控手中,那一旦欧洲从二战的废墟中恢复了元气,那它的“帝国梦”将难以实现。届时,重新崛起的国家不仅不再受美国束缚,反倒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强劲敌手,而和美国抗衡。这是美国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局面。  美国出手了。先是在1943年,二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美国就开始向沙特提供颇具诱惑力的贷款。接着,在英国没有得到任何通知的情形下,美国就计划在沙特建造一条横贯阿拉伯半岛、连接波斯湾和地中海的输油管道。接下来的事情让英国更是难以接受,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居然建议要英国与自己就有关中东石油问题进行谈判。闻讯后的英国感到昔日自己的小弟正在无视自己的威严,公然对自己挑衅。而此举,也可以说是美国公开地对英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发出的第一封挑战书。  感到不爽的丘吉尔立马给罗斯福去了一封信,信中指责美国谋求破坏英国在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开采权。罗斯福可是毫不客气,调侃自己不过是担心英国觊觎沙特的石油。不过,为了不至将双方关系弄得太紧张,罗斯福还是向丘吉尔做了“保证”,称美国是“无意侵犯英国的石油利益的”。  话虽是这样说,但美国方面还是不断加快竞逐中东的脚步,开始思考制定在中东的长期策略。还在二战结束前,1943年底和1944年初,美国国务院就制订了关于美国在战后的国家石油政策,该政策中已经明确了“实实在在地有序扩大东半球尤其是中东资源的供应”。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为确保战后在沙特阿拉伯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做了很大努力。比如,罗斯福就曾与沙特国王进行过会晤。在双方的讨论过程中,罗斯福明里暗里都已经透露出自己对沙特的关心,尤其是对石油的关心。罗斯福毫不掩饰沙特对美国的重要意义,也直言不讳将会让美国更多地参与沙特的各项事务,发挥巨大的政治作用。  罗斯福是这样说的,美国也是这样做的。在罗斯福说要在沙特发挥美国巨大政治作用之前,它已经就在中东海湾沿岸的达兰建立空军基地一事与沙特进行了“协商”,并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9月,由时任总统杜鲁门批准达兰空军基地落成。  之后发生的事情说明,部署达兰空军基地这步棋也真算得上是美国人的未雨绸缪。事实上,达兰空军基地在美国的中东整体战略中是一个关键要素。在后来的美国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中,达兰空军基地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这样,美国在为将中东变成自己的海外石油供应站而努力着,并以此为政治、经济、军事的战略部署进行着。到了1945年9月,美国的公司已经拥有了开采中东最大油田的权利。  美国不断在中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英国却只能在旁边看着干着急。很明显,江河日下的英国已经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中东局势,美国对此也很清楚。可以说,美国在中东扩张策略的制订,就是基于自己对英国在二战后政治、经济和外交能力的准确判断和评估,英国缺乏和自己在中东博弈所必需的资本。  在中东地区与英国的利益逐鹿,美国知道自己的胜算有多大。美国意欲打破英国在中东的独大局面,继而取代其地位,看起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情。


编辑推荐

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现代中东史,一本现代中东战争史,一本现代中东石油战争史这是一个关于国际纷争、地缘政治与军政热点的时政类畅销作品。其涵盖了国际事务、世界历史、世界政治、世界军事、人文思想、革命思潮、世界战争等多方面,其话题性、趣味性、知识性、阅读性都极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东黑血 PDF格式下载



该书值得一读,基本将中东战争恩怨情仇讲的清清楚楚,而且言语之间不乏幽默。我喜欢


中东问题非常复杂,看了这本书,对中东问题的起因有了大体了解,对中东的历次战争也有了概括性认识


很想了解中东那点事,看了这本书如愿了。


早就留意这本书了,想大致了解中东乱局,请看这本书


我是一历史迷,特别对喜欢轻松读史,我要收藏写的好各朝各代各国历史,该书是其中一本,不错不错——


简单易懂轻松深刻很喜欢,阅读起来很轻松。


应该不错,很大本


这本书算是一本介绍挺不错的中东战争,政治简史,作者用了易于接受的写法来描述了近50年中东的历史,包括四次中东战争等,这点值得嘉许。但是,这么书书名叫中东黑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石油,但是书中提到石油的篇幅实在太少,这点让我挺失望的,甚至让我有点怀疑作者或出版社是不是利用这个热炒的题目来吸引读者。中东历史,文化,纷争都是由来已久的热门话题,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座桥梁,让读者延伸阅读面。如果在读后真能激发你涉猎其他相关书籍的念头,那这本书就没白读,白买了。


当当网的发货速度没说的。
书的质量,内部可以,表皮有点折损。希望不要把书店里摆在外面已经拆封的供顾客欣赏的书籍拿来销售。

希望是原装货,不要再发这种已经拆封的。谢谢


介绍得很全面,看完后觉得很有收获。


这本书算是介绍中东的简洁版本,不是特别的详细,以前看过的沙龙的个人传记和达杨的介绍都比这个详细


但是有以下问题:
1、时间排序相当不喜欢,写着写着又写回从前去了,可见作者对写作这类作品在时间跨度上把握不够。
2、口头语太多,严肃的口气一转就开始有些京腔了,像是评书的口气,与主流行文格格不入。
3、有些太过复杂的事情,陈述的不是很清楚,显然作者是想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加工,变成自己的语言,结果很多内容读着费解,需要反复阅读不断揣摩。

如果要再版,希望考虑结构的重整。


对历史想当然,缺乏可信的史料证据,导致书中充满了主观臆测和一厢情愿,坚持看完后,很心烦,不值啊。


详细全面的中东战争历史


又快又好,非常实用啊,满分


书很不 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