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代文学编年史(全4册)

曾枣庄,吴洪泽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曾枣庄,吴洪泽  

页数:

2902  

Tag标签:

无  

前言

宋代文学,在某些人看来是无足观的。宋荦《漫堂说诗》即云:“明白嘉、隆以后,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警,故宋人诗集庋阁不行。”清初虽得吴之振等人揄扬,声望仍然有限。除朱彝尊、曹溶等少数人外,一般人根本很少接触过宋人诗文集。像以治杜诗著名的卢世灌,三十岁都还不晓得有黄山谷,其余可知。时来运转是在道、咸以后。同光体诸家或言元嘉、元和、元裿“三元”,或言唐音宋骨,寝至于家东坡而户山谷。然不旋踵而风气又变。五四新文学运动后,对整个古代文学有了一个新的解释,把唐代视为我国诗歌的黄金高峰期,宋代则仅取其词,回到明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那一套观念中去。所谓文学史,大体即依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小说这一序列来论述,于是宋代的诗、文、骈俪尽遭抹煞。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把宋代形容为诗的秋衰,行将入灭。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则干脆不予叙述,只当它已经死了。近代“中国文学史”这个学科建立以后,宋代文学的处境即是如此。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概述中,周扬与刘再复撰写的这个词条,关于宋代,只有“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苏轼等”这一句话,此外一个字也未提及诗,即连古文也只是说唐代之韩、柳,其余宋代文学之发展与成就,就更不用说了。风气渐变,须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在北京大学编辑了《全宋诗》、四川大学编辑了《全宋文》以后。全宋诗,本来台湾黄永武、张高评先生也编了一部,因与北大项目雷同,出版社不愿付梓,遂使两岸互辑之异同迄今无法考按。《全宋文》也因出版问题,延宕十载,方得出齐。这些,都降低了它们的影响力。可是纵然如此,对研究中国文学及文学史的学者来说,仍有视野洞开、天宇豁然之感,发现从前啥也没看就信口雌黄。谈盛衰、论规律,实近乎无知而妄作。

内容概要

西方文论和现当代文论以诗歌、文学散文、小说、戏剧为文学作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得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如果只有诗歌、戏剧、小说和抒情性散文才算文学,只有纯艺术而非教化性的、纯虚构而非记实性的才算文学,恐怕会得出中国古代无文学,或有也少得可怜的结论。元明清的戏剧、小说是否够得上这种纯文学的标准,恐怕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作者简介

曾枣庄,男,1937年1月生,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退休教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从事二苏研究,先后出版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年谱》、《苏辙评传》、《三苏传》、《三苏文艺思想》、《三苏选集》、《苏诗汇评》、《苏词汇评》、《苏文汇评》、《三苏研究》。还有《唐宋文学研究》、《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论西昆体》、《宋文纪事》、《宋文通论》、《集部要籍概说》等。与人合作笺注有《嘉祜集》,校点有《栾城集》,合著有《苏轼研究史》、《苏辛词选》、《北宋文学家年谱》、《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共同主编有《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全宋文》、《三苏全书》。吴洪泽,男,1963年5月生,四川名山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先后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研南宋文学,著有《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及论文《尤袤诗名及其生卒年解析》、《尤袤著述考》等。主编有《宋人年谱丛刊》。与曾枣庄先生合著《苏辛词选》、《中国文学家人辞典》(宋代卷)、《宋代辞赋全编》。参与编纂《全宋文》、《儒藏》,任编委;《中华人典·文学典·宋辽会元文学分典》,任副主编。

书籍目录

序前言凡例卷首语第一卷 (960-1067) 宋太祖  建隆元年庚申(960)  建隆二年辛酉(961)  建隆三年壬戌(962)  建隆四年乾德元年癸亥(963)  乾德二年甲子(964)  乾德三年乙丑(965)  乾德四年丙寅(966)  乾德五年丁卯(967)  乾德六年开宝元年戊辰(968)  开宝二年己巳(969)  开宝三年庚午(970)  开宝四年辛未(971)  开宝五年壬申(972)  开宝六年癸酉(973)  开宝七年甲戌(974)  开宝八年乙亥(975) 宋太宗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  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  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  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  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  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  太平兴国七年壬午(982)  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  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甲申  雍熙二年乙酉(985)  雍熙三年丙戌(986)  雍熙四年丁亥(987)  端拱元年戊子(988)  端拱二年己丑(989)  淳化元年庚寅(990)  淳化二年辛卯(991)  淳化三年壬辰(992)  淳化四年癸巳(993)  淳化五年甲午(994)  至道元年乙未(995)  至道二年丙申(996)  至道三年丁酉(997) 宋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998)  咸平二年己亥(999)  咸平三年庚子(1000)  咸平四年辛丑(1001)  咸平五年壬寅(1002)  咸平六年癸卯(1003)  景德元年甲辰(1004)  景德二年乙巳(1005) ……第二卷(1068-1126)第三卷(1127-1194)第四卷(1195-1279)主要参考书目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熙宁变法时制科停罢,元祜初又恢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后又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再次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直至宋亡。宋代制科需经大臣荐举,初审、阁试、御试等过程,潘纬《乞制举试六论事奏》(《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三三)云:“制举……既号大科,欲孚众望,必乡评共许,士行无瑕,无愧斯名,始可应此举。陛下崇尚科目,奖拔人才,旧制命尚书、两省、谏议大夫以上、御史中丞、学士、待制各举一人。今许用侍从荐举,或守臣、监司解送。旧制试论于经史诸子正文及注疏内出题,今已权罢注疏,皆所以诱其来也。窃谓应是选者,一缴进词业,二试六论,三对制策。所谓缴进策、论共五十篇,类多灯窗著述之文。策限三千字以上,虽曰无所不问,以考博通之识,亦岂无平日备对之语?唯是六论于注疏命题,人以为难。况此一场,谓之过阁,乞尤当加意。今引试有日,若据令再于注疏出题,亦已何及?如依旧制以四通以上为合格,则与应进士举一场试经义五篇者何异?臣愚欲六题皆通方为合格。”据此奏,可知宋代制科试情况:一是需大臣荐举,缴策论五十篇,以供初审;二是阁试,试论六篇;三是御试,试策三千字。宋代曾应制科试而其试文又保存至今者,如苏轼兄弟之制科应试文,即可证明这一制科考试制度。由于制科限制很严,故应试入等者寥寥,整个宋代进入御试的只有六十余人,入等的只有四十一人,而且主要在北宋,南宋入等的仅一人(朱迎评《宋文论稿》第46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与进士科动辄录取数百人形成鲜明对比。制科取人虽少,但出人不少,特别是出过不少直臣。曹彦约《跋陈令举骑牛图》(《昌谷集》卷一七):“士大夫食君禄,知天下事不尽如人意,触机而来,愤悱出一语。异时窘于奉养,不但缩舌唶齿而已,方且三缄其口不暇,畴望其安于筅榷骑牛而不悔?能扣角而歌之,此令举所以为不可及也。当熙宁新法时,苏长公以讥时抵狱,孔经父以对策报罢,考其岁月尚在令举后。元气正脉,愈抑愈烈。谓制科不足以得士,而欲废之,厚诬也哉!”


编辑推荐

《宋代文学编年史(套装共4册)》是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代文学编年史(全4册) PDF格式下载



内容没的说,书的包装也很好!


书很好!值得购买


纸张不错,字间距也还好。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该书第220页,录咸平四年(1001)五月时,第一句便是“三日,欧阳修撰《思颍诗后续》,九月六日又撰《续思颍诗》”,还以为我看错了。咸平四年(1001),欧阳修(1007—1072)还没出生,写什么《思颍诗后续》?写《思颍诗后续》应该是治平四年(1067)五月三日。写《续思颍诗》的时间也是三年之后的熙宁三年(1070),并且不是九月六日,是九月七日。有宋一代,欧阳修是泰斗人物。在如此显眼位置有这样的失误,实在是不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