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玻璃电台

陈钢,淳子,李黎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作者:

陈钢,淳子,李黎  

页数:

316  

Tag标签:

无  

前言

  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  淳子坐在那坐,坐在她那工作了几十年的电台里。那不是“玻璃电台”,可她主持的节目——“上海老歌三人谈”,谈的却就是当年老上海的“玻璃电台”。  1926年1月23日建成开业的上海“新新公司”六层的新都饭店,别开生面地在大厅里自行没计、自行装备了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屋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故俗称为“玻璃电台”。这也许可以视为当年电台透明、开放的某种象征,和白领女性走进都市生活的一个标志。我母亲当年就曾在“玻璃电台”里担任过播音员,淳子那时虽未出生,可她现在却是当代播音红人。与常人所不同的是,在直面当今现实的同时,她的目光常常注视着上海的过往。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淳子咖啡馆》节目的播音台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她往昔的当红节目:《相伴到黎明》。整整十年,她夜夜与那些不桐识的朋友们,通过电波促膝谈心,为他们送上了女性特有的心灵鸡汤,使他们走出迷茫与困境。今大,她又在做什么呢?她的角色转换一定会引起老听众们的新关注,也同时会传达出一个信息:上海老歌,永远不老!  淳子坐在那里,坐在她旁边的是旅美女作家李黎,一位“张迷”,也是一位老歌迷。还有一个就是我。没想到的是,上海老歌不仅使我们三个人从不同的地方聚合到这坐,也使张爱玲和她的《色,戒》,浮现在我们的语境中。老歌带出了张爱玲,张爱玲也带出了老歌。  张爱玲也坐在那里。不,她是站在那里,站在她曾居住过的爱丁顿公寓(现常德公寓)的阳台上。登高远眺,她可以见到“百乐门”,也可以听到从那里传出来的歌声。她听到了《蔷薇处处开》……  “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处处开》,偌人的上海,没何几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  “上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性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是绸绢的蔷薇,缀在帐顶、灯罩、帽檐、油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  “幼小的圆满”,形容得多么贴切呀!在笼罩着“惨雾愁云”的孤岛上,确实很少能找到蔷薇盛开的地方;可是,即使是只有在空中飘来的、细声细气的蔷薇之歌,却多少也能给人带来一丝抚慰、希望与“幼小的圆满”。就像歌曲作者陈歌辛所创作的另一首歌《花样的年华》一样,它一方面刻画了“蓦地里,这孤岛笼罩着惨雾愁云”的残酷现实;另一方面,它又唱出了作者真正的潜台词:“啊,可爱的祖国,几时我能够投进你的怀抱,能见那雾消云散,重见你放出光明。”

内容概要

  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

作者简介

  陈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蜚声中外乐坛。其代表作还包括“红色小提琴系列”、《王昭君》等。著有《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蝴蝶是自由的》等散文集,编纂了《上海老歌名典》、《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文集。  淳子,上海文广著名电台主持人,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二百多万字作品包括《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张爱玲地图》、《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等。  李黎,原名鲍利黎,高雄女中毕业,入台大历史系,后赴美攻读政治学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曾任编辑与教职,现居美国加州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曾获((联合报》短、中篇小说奖。著有小说《最后夜车》、《初雪》、《天堂鸟花》《倾城》、《浮世》、《袋鼠男人》、_《浮世书简》等;散文集《别后》、《悲怀书简》、《地一游人》、《世界的回声》、《晴天笔记》、《寻找红气球》、《海枯石》、《威尼斯画记》、《浮花飞絮张爱玲》等:译作有《美丽新世界》著名作家丁玲称李黎的作品“使人感到是我国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文学的继续。”作家陈映真说,“李黎写的故事里,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对于大陆和台湾两地的牵连;独放异域的心灵与生命的悲凉;却又始终透露着作者对于人的良善的不二的信心。”“在艺术上,李黎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素净之感。”

书籍目录

序:玻璃电台·色戒 陈钢收音机年代——李黎老歌收音机年代花样年华萝丝玛丽·凤凰于飞何日君再来蔷薇处处开蝴蝶恋人沉香屑——淳子陈蝶衣客厅里的蝴蝶苏州河边,姚莉阿姨上海味道最后的,最后的枕流公寓的魂灵头蔡琴怀旧花忆前身小红楼新加坡往事余烬求——李香兰沉香屑花开不败——陈钢唱不尽的夜来乔又见李香兰天外飞仙绝唱——忆我的父亲陈歌辛母亲教我的歌附录:上海老歌三人谈——陈钢、淳子、李黎倾听城市的皱褶

章节摘录

  老歌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  一首开始时仅仅风行于一时一地的“流行”歌曲,能够经历漫长的时问保存下来,不过时、未被遗忘,依然被一些人熟知甚至怀念,就表示这首歌通过了时问的过滤和筛选,已经超越她的曲词本身,成为一个集体记忆的结晶了。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肩、时光倒流,所有桐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冬日到上海,女作家淳子邀我上她主持的广播节目,谈老歌。我起先还有些犹豫:我和淳子的成长经验,时间,卜桐莘几乎一个世代,空间上更是截然断裂的两地——她在火陆我在台湾,我们会有什么共同的老歌记忆呢?然后我想到香港导演王家卫,他的《花样年华》,那部电影坐的老歌,全是他五十、六十年代的香港记忆;而令我讶异不止的是:我自己在那同样年代记忆中的老歌,竟与他的有许多交叠!我们一在香港一在台湾,怎么可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来源是同一处的。他的上一代人、我的上一代人,几乎同时分别流离到不同的岛上,带着念着恋着唱着的,是那些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四十年代的歌,有些在台湾神奇地通过了严厉的检查,竟流到了电台和街头。(在那之后,这两岸三地第二度流行歌曲的交集,便要等到八十年代的邓丽君——那是后话了。)童年那些亲切无比的老歌,收音机里播放的、母亲阿姨姑姑们口中哼唱的、“劳军晚会”之类表演的……其实有不少可以追溯到上海,那个何等遥远、神秘、充满禁忌,却又是父母闪烁的片言只语后面无限魅惑的城市,只是当时浑然不知罢了。所以,我又何必担心跟一位上海的女子没有共同的老歌记忆呢,何况,还有哪里比在广播电台更适合谈老歌呢——我的童年老歌几乎全都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


编辑推荐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玻璃电台 PDF格式下载



  附的盘确实上面的评论所说,一点老上海的味道都没有,让人无比怀念那些杂音下的周漩\李香兰.为什么不用原声呢?
   老上海的歌手应该有很多传说吧.可惜收中翻来覆去就是周漩\李香兰\陈歌辛,三个人没有说出三种回忆,没有讲出三种故事.看到后来,竟有些审美疲劳.也许是因为陈钢的父亲是陈歌辛,太江湖的传奇不好当着他的面讲出来吧.
   书中最多提到的是张爱玲、王家卫。张爱玲是旧上海的代言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是旧上海的新名片。
   最近看《潜伏》,怎么看都是一股上海的味道,不知是天津失去了原来的色彩,还是上海放大了它的影响。


  我喜欢上海老歌,一种那个年代才会具有的风情与韵味,是今天的人怎么也学不来的。这本书“小情小调”的很,三个作者也是很有来头的:陈钢是上海老歌作曲大老陈歌辛之子、小提琴曲《梁祝》的作者;淳子是上海的电台主持人和作家,对老上海掌故烂熟于心,几年前看过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张爱玲;李黎不太熟悉,好象是个台湾人,1930、40年代的上海之于1949后的港台,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或许台湾人或香港人比大陆人更有资格讲老上海。
  本来是冲着附在书后的CD碟片买这本书的,可是听后有点失望,碟机里没有出现我所期望的三四十年代的沙沙声,而是21世纪重新配器、演唱的声音...
  但是就书中较为详实的资料与略显颓废慵懒的笔调,以及多帧珍贵的相片而言,这本书还算是物有所值吧。


  那个似乎有些遥远的时代,留给我们的还有温婉,柔美的一曲又一曲。
  读者这本充满回忆的书,再一一搜出那些来自岁月远方的声音,似乎一位身着一袭华美旗袍的老上海女子,擎着一柄水墨油纸伞在雨巷里缓步行走。
  一个时代的特色,岁月的河水是冲散不了的。那一回眸,一弯腰,一蹙眉的神韵,稀释在了流淌的音乐里,还有周旋,还有姚莉,还有......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附盘)
   作者: 陈钢 / 淳子 / 李黎
  
  
  书的封底这样写着:
   老歌像旧情,是个迷人又带点感伤的事物。
    而我们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两首、甚至更多的老歌,联系着某个生命阶段、某个季节、某些人和事……当那段旋律响起,歌词浮现,几乎是直觉的反射,有如水闸开启、时光倒流,所有相关的记忆全都霎时涌现—然而那全是过去的了。
  
  李黎:
  我们的童年是收音机的年代,到后来进入到电视机年代的时候,我们回想收音机时代,觉得那个年代对我来讲,世界很丰富。因为它给我的想象空间太大了,电视其实把人的想象拘束了。唱歌的人就是长得这个样子,布景就是这样子。可是听着收音机的时候,你可以运用你的想象力,把这个世界想得真的很大、很美,而且跟着那个歌词,那个歌词所带出来的意境好像都在你的脑海里,都在你的眼前出现了。
  
  收音机固然热闹,有时却也使人哀愁。收音机是我寂寞或并不寂寞时的好友,但有时连收音机也会使我的胸口涌上一种触摸不到、形容不出的愁绪。尤其在夏日漫长的午后,南方炎炎烈日下万物进入到休息状态,似乎我是唯一不甘睡掉夏日时光的人,可是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无人陪我玩,大人在午睡我不能吵闹也不能听收音机,周遭安静得好无聊,只有窗外的知了,叫得漫长的午后更错沉漫无边际长了。这时远处人家的传来的收音机的声音,模糊难辩,嗡嗡的听不真切,似乎来自遥远的他方,令人好奇又焦虑,使得夏日午后的寂寞更显得巨大而空旷。
  
  听卡伦卡彭特的《昨日重温》(YESTERDAY ONCE MORE),歌词朴素而优美,往往会感动得心口微微发疼,像被带到另一个地方去,一个美好得令人伤心的昨日时空,那正是我的收音机时代。
  
  每个城市也就像每幢屋子或每个人一样,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特有的气息。而气息是无所不在的,即使你闭上眼睛或景物改观,气味还是会包围着你,让你熟识、让你联想、让你记得、让你追忆。
  
  上海的味道,什么是上海的味道?那就是一个文化的脉搏。味道也是一种气质,就像一个人,一个城市,你的气质是很难去模仿的,除非你原先是浸沉在那里。
  
  现时的上海已经缺了那种味道,看马路上时尚的女子,充斥着各地的女子,已很少有上海女人的味道了。国语、英语、粤语,沪语说的少了,学生在学校讲的都是普通话,不少词汇只能用普通话来说,所以沪语也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学了。
  
  城市中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漫游都却越来越少。到上海旅游,旧的去城隍庙,新的去新天地,外滩总是要去看一看的;吃点儿当地的饮食,买两件纪念品,就这样的老三样,到此一游是感受不到上海的味道的。外滩那些灰色的坚硬建筑里面和背后都有一大串等着要讲的故事,西区那些美丽的林阴道需要闲庭信步才能体味。小街小巷才能看到真正的上海。可现在世界大同,城市大同小异,保留的原味实在太少。
  
  潘迪华说“味道这东西是训练不出来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一点一点泡出来的。”王家卫在他的电影《色戒》里请她帮忙指导女演员。
  
  陈逸飞的《理发师》、陈凯歌的《风月》、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没有拍出上海的味道,而《长恨歌》因着粤语腔的王琦瑶,没有了上海的味道。只有香港的王家卫拍出了那种味道,譬如〈花样年华〉,上海旧日的气氛,那种感觉,老歌做背景,几个镜头,就有了那种气质。
  
  随书所赠的碟里只有四首歌(真的太少),第一首是花样年华,另几首听蔡琴唱过,但想不起歌名。听这样的歌,看这本书,才是绝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