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

张瑜 学林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学林  

作者:

张瑜  

页数:

283  

Tag标签:

无  

前言

张瑜博士一直在文学和语言的结合部位努力探索,本研究是他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许多学者习惯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像他这样在同一领域持之以恒,不断开掘,且能新见迭出,实属罕见而不易。文学和语言、文学理论和语言理论分属于不同学科,用一句时尚的术语来说,本研究也算是“跨学科”了。学科的逐步细分本是学术进化的必然,没料到却成了当下世人诟病的对象。于是乎,“跨学科”、“跨文化”成了最招摇的学术旗帜,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成了学界最时尚的口号。这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跨学科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为“跨”而跨,也不能为时尚而跨;所谓“跨”,也要顺其自然,一步一步地跨来,不能任意所为,一步跨到天边外,最后竟然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例如文学研究,和其最为邻近的当是语言学,文学研究的跨学科首先“跨”到语言领域,才是最自然不过的。但是,我们的实际情况却是,在“跨学科”的旗帜下,文学研究更多的跨到思想史、文化学等遥远的领域去了。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这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凡事都要有个轻重缓急,如果最为邻近的这一步尚未跨过去,就去跨越第二步、第三步。

内容概要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开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学界至今语焉不详,更谈不上系统研究。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通过建立一种以创造性和交往性主旨的言语行为文学论,转向对语境、文本、意义和语言力量等范畴的分析,揭示了言语行为理论所具有的独特方法论意义,深化了关于文学的理解。

作者简介

张瑜,199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进入浙江湖州师范学院工作。相继获得浙江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2002年)、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一、语言论文论发展的两条路径二、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思想和特征三、文学言语行为论在西方四、文学言语行为论在中国五、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意义第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语言研究一、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观:施为性功能1.语言施为性功能的发现和提出2.施为性功能的条件3.施为性功能的特征和意义二、奥斯汀的“难题”1.“准言语行为”2.模仿的言语行为三、文学语言具有施为性功能1.文学话语施为性功能的体现之一——创造性或构建性2.文学话语施为性功能的体现之二——交往性3.解构主义的批评:重复性与引用性4.言语行为理论的文学语言观四、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1.文学:以词做事——创造与交往2.文学:以言行事——影响和改变现实第二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意义研究一、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意义观:行为论意义观1.三个层面与两个视角2.语力与意义3.交往意义与意向、语境4.解构主义的挑战:意义的不确定性二、言语行为的文学意义观1.当前文学意义研究的现状与言语行为文学意义观的定位2.文学意义的构成3.文学力量与文学语力4.“言外之意”三、言语行为文学意义的分析模式1.言语行为的文本观2.“言语双重结构”分析3.文本交往层次分析第三章 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观念研究一、文学研究的“实践转向”1.国内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表现2.西方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表现3.文学研究实践论转向的原因及文学言语行为论的优势二、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话语实践论文学观1.实践范畴的含义和话语(言语)交往实践2.文学言语行为论的实践论文学观的逻辑起点:人还是语言3.文学言语行为论的实践论文学观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4.从言语行为角度看实践论文学观与反映论文学观、形式主义文学观的关系三、如何在具体的阅读中把握文学言行论的实践论文学观1.以巴尔扎克的小说《永别》为例2.现实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解读3.文学言行论的话语实践论解读结语文学言语行为论:一种新型的话语实践论文学观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行为方式直接介入人类现实生活,参与构建和创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上述“向外转”的三大语言论文论中,前两种已经被引进和介绍到我国文论界,并被广泛运用在当前的文学研究中,而来自英美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我国文艺学界还是陌生的,特别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性的重要特征还没有引起我国文艺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选择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论题,写作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引进一种新理论,也不是要对英美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做全面总结和述评,而是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性特征和观点对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性观点考察文学语言和文学有可能促使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学实践论,真正超越传统主流的反映论文学观以及20世纪影响深远的形式主义文学观,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向前发展。二、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思想和特征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言就是行”、“说话就是做事”,即人们在说话时不仅仅只在说话,同时也在做事,是通过说话在做事,即以言行事、言中有行。例如某位领导人在某个庆典大会上宣布:“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他不仅是说出这句话,同时也在做“宣布”这件事。用术语说,他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也做了“宣布”这个施事行为,他的话具有“宣布”语力。这个观点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看作是分离或对立的习惯看法完全不同。实际上只要人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以言行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用语言做事,“对不起!”。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这个课题在国内文论界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我选择这个论题并非仅是填补一个空白,主要还与我近年来对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和认识有关。我对文艺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这还是从在浙江大学跟随王元骧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培养起来的。众所周知,王先生是国内新时期产生极大影响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最初倡导者之一,但是在9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经意识到反映论和认识论研究模式的一系列缺陷和问题,开始力图在文艺学基础理论领域中超越认识论研究模式而转向了文学实践论模式的研究。我在读书的时候目睹了王先生这一思想转变的一部分过程,但是由于我学识的浅薄,我当时还很难认识到这一推进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通过学习和硕士论文《审美反映论评述》的写作,还是使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当代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和主题就是要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研究模式,探索和建立一种比认识论模式更为合理和深刻的文学基础理论形态。应该说这个任务学界至今仍没有很好的完成,近年来有关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就显示出这一点。我毕业后最初尝试从文学本体论研究来做这方面研究,但是很快认识到,文学本体论研究与其他新时期提出的理论探索一样,对文学认识论模式的超越还主要停留在宏观方面。


编辑推荐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言语行为论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