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河河口水文测验

陈纪涛 等编著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

陈纪涛 等编著  

页数:

166  

前言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其每年挟带的巨量泥沙一部分沉积在下游河道,一部分淤积在河口地区,一部分在海洋动力作用下输移至外海。沉积在下游河道的泥沙造成了河道的不断抬升,形成了“地上悬河”;沉积在河口地区的泥沙造就了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现状为黄河下游的防洪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历史上黄河曾因洪水的肆虐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大河之治,始于河口”。黄河河口是黄河治理的重点环节,黄河巨量泥沙在河口的淤积,形成了影响河流正常人海的拦沙坎。河口的淤积造成了下游河道的溯源淤积,更促进了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抬升。历史上的河口自由散漫,河口演变循着自然规律自由发展,因此河口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由于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及胜利油田开发的需要,使得黄河口逐渐在人工控制下的流路入海、发育。  在黄河口的治理开发、防汛过程中,离不开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黄河口原型观测”。在“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工程的建设中,因为边界参数需要原型观测数据去率定,试验的结果需要原型观测数据去验证,所以河口原型观测工作也显得尤其重要。由于黄河口演变受海洋动力和河流动力两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黄河口原型观测主要包括河口河流基本水文观测、河口海洋水文观测两方面。河口河流基本水文观测主要有河口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测验及河道冲淤变化监测;河口海洋水文观测主要有潮汐、波浪、潮流及河口附近水下地形变化监测等。《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围绕河口治理开展的各类观测项目进行分类、总结,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编写了各类观测项目的内容、观测方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成果等。  《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可为从事河口测验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学习帮助。各类测验项目主要介绍了测验的技术要求、测验方式、提交资料及数据整理分析的方式,是一套完整的项目过程。《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分三篇,第一篇介绍河口概况,第二篇介绍河口测验项目,第三篇介绍河口研究情况。  《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各章的主要作者:第一、二、三章由刘宝贵编写,第四、五章由刘浩泰、李荣华共同编写,第六、七、八章由高振斌编写,第九、十章由陈纪涛编写,第十一、十二章由刘巧元编写。全书由陈纪涛统稿完成。  在《黄河河口水文测验》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张广泉、霍瑞敬等同志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表示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对黄河河口治理开发、防汛过程中开展的观测项目进行了归类、总结,测验项目包括常规水文观测水下地形、水文泥沙因子、海流、潮汐、波浪、风暴潮、河口段挖河固堤观测。主要介绍了各类观测项目测验的要求、测验方式、提交资料及数据整理分析的方式。最后对黄河河口的基本规律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成果真实可靠,可供从事河口测验的工作人员查阅和参考,对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黄河河口基本情况 第一章 黄河河口概况  第一节 人海流路演变  第二节 1953年以来流路变迁  第三节 黄河河口治理开发现状 第二章 黄河河口水文测验基础设施  第一节 平面控制  第二节 高程控制第二篇 黄河河口观测工作 第三章 黄河河口河流水文观测  第一节 利津水文站基本水文观测  第二节 水位站观测  第三节 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观测 第四章 黄河河口常规测验  第一节 固定断面测量  第二节 黄河河口段河道测验  第三节 黄河河口段河势图测绘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水下地形测验  第一节 基本任务  第二节 技术要求 第六章 水文泥沙因子测验  第一节 测验方案的制订  第二节 测验技术要求  第三节 历次黄河河口拦门沙泥沙因子测验情况 第七章 海流观测  第一节 海流观测方法  第二节 海流观测的持续时间选择  第三节 影响海流观测误差分析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潮流 第八章 潮汐观测  第一节 验潮站的设置  第二节 潮位站高程控制  第三节 潮位的观测方法  第四节 潮汐观测资料分析 第九章 波浪观测  第一节 观测方法  第二节 浮标型遥测波浪仪  第三节 项目实施方案的制订  第四节 质量保证文件的编制  第五节 观测资料的统计报表  第六节 资料统计分析 第十章 黄河河口风暴潮调查  第一节 风暴潮基本概念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风暴潮  第三节 风暴潮灾害损失  第四节 风暴潮调查的内容 第十一章 黄河河口段挖河固堤测验  第一节 1997年挖河固堤试验工程原型观测  第二节 1999年挖河固堤试验工程原型观测  第三节 2003年挖河固堤工程水文原型观测研究实施内容第三篇 黄河河口研究成果综述 第十二章 黄河河口基本规律研究  第一节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分析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人海水沙的关系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黄河河口基本情况  第一章 黄河河口概况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后人海流路不断变迁堆积而形成的。  与国内其他江河河口不同的是,黄河来沙多,潮汐弱,进入河口的泥沙大部分在口门附近淤积,使河口不断延伸,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黄河大量泥沙被带到河海交汇处,在河流与海洋双向动力作用的平稳位置即滞流点附近发生沉积,逐渐形成拦门沙。拦门沙形成后,像一道拦河潜坝横亘在河口口门附近,对河道泄洪排沙十分不利。本来顺河而下的水沙到达该区之后,气势锐减,水流被迫分散,最终导致河面展宽,水位壅高,泥沙沉积,产生溯源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悬河程度加剧,同流量水位上涨,加速河道的衰老,对泄洪、排沙、排凌都具有阻碍作用。同时,河口拦门沙的隆起,相当于侵蚀基面的局部抬升。在自然规律支配下,被阻水流自寻低洼流路人海,造成出汊摆动,然后在新口门两侧继续塑造新的拦门沙。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促使海岸线普遍外沿,进而导致河道比降变缓,孕育着又一次新的变迁改道。  第一节 人海流路演变  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的泥沙输往河口,致使河口处于自然淤积一延伸一摆动一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人海以来,黄河人海尾闾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其中1889-1953年改道6次,顶点在宁海附近;1953年以后改道3次,顶点在渔洼附近。  一、1855-1889年  在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大量的泥沙淤积在陶城铺以上河段,进入河口的泥沙很少,河口还比较稳定。1872年以后,自东坝头以下陆续修筑堤防,至1885年,两岸堤防在宁海以上已基本形成。随着沿河堤防的逐步完善,输送到河口的泥沙逐渐增多,河口的淤积延伸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尾闾河道的摆动变迁也日益频繁。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黄河河口水文测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