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良渚文化(全六册)

朱金坤 编 西泠印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西泠印社  

作者:

朱金坤 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良渚文化(套装全6册)》卷共六册,蒋卫东主笔的《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良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据的重要位置。玉器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和最重要的文化因子,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新器型的出现,尤其是琮、璧这样特定器型的出现,表明良渚玉器已经超越了作为人体装饰物的功能,而神人兽面组合图像在玉器上的琢刻以及取象于神像的造型玉器的制作,使良渚玉器又成为神崇拜的主要载体。良渚文化以其自身许多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区域性考古学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中国文明起源多源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良渚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其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基本内涵,深化对良渚文化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总体认知水平,而且对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阶段集中权力的形成、社会等级的分野、宗族制度的端倪、礼仪礼器的功能、大规模社会资源的调度能力等关键性问题和深化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时间、方式、途径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积极推进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的内含价值、保护展示、申遗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整理、挖掘和创新,扩大良渚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打响良渚文化品牌,有效推动余杭文化产业建设,特组织编纂出版《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

书籍目录

《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良渚文化居住形态研究的目的与现状第一章 良渚文化聚落的宏观考察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节 遗址地貌类型与时空分布一、地貌类型二、时间分布三、垂直分布四、遗址分区第三节 聚落规模与等级第二章 环境、气候变迁、经济模式与良渚聚落形态第一节 太湖流域现代环境第二节 5500aB.P.的环境、人类经济与居住形态第三节 5500aB.P.后的环境、人类经济与居住形态第四节 聚落的扩散与人13迁移第五节 良渚中晚期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矛盾第三章 基层聚落个案分析第一节 嘉兴地区一、仙坛庙二、普安桥三、新地里四、嘉兴地区台墩遗址再认识第二节 良渚遗址群一、庙前及周边二、三亩里及后头山三、卞家山四、水田畈第三节 苏南一沪西地区一、龙南二、绰墩三、少卿山四、黄土山五、独墅湖六、马桥第四节 湖州地区一、昆山二、塔地第五节 武进一江阴地区一、徐家湾第六节 小结:共性与差异一、聚落布局二、地貌类型三、土台规模四、墓葬布局五、住居形式第四章 干栏式建筑与仙坛庙建筑图案附录:与建筑相关的民俗调查后记《文明的实证——良渚文化概述》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第一章 良渚文化的发现和命名第一节 施听更与《良渚》第二节 良渚文化的命名第二章 认识良渚文化第一节 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大突破第二节 认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良渚文化的存在年代良渚文化的特征性器物群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第三章 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活与生产第一节 饮食良渚人吃什么良渚人怎样炊事食物良渚人的进食方式第二节 穿着:服装与服饰第三节 建筑与村落浅穴式(半地穴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地面起建式建筑第四节 出行第五节 丧葬墓坑葬式头向葬具随葬品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第六节 良渚文化的农业生产第七节 良渚文化手工业生产石器制作陶器制作木作业纺织业竹编业髹漆与镶嵌业骨角牙器制作第四章 良渚文化玉器第一节 原料与制琢选料解料切坯钻孔研磨琢纹抛光第二节 器形与分类单体件玉器复合体玉器第三节 “神徽”的释读第四节 神圣与精致第五章 文明圣地——良渚遗址第一节 地理概况高丘低丘孤丘河谷平原水网平原第二节 遗址分类礼制性建筑祭坛墓地居址作坊土垣第三节 重要遗址举隅“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遗址四五千年前的紫禁城——莫角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反山遗址“人神对话之地”——瑶山、汇观山祭坛与墓葬复合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塘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村落”——庙前遗址良渚文化时期的“水埠码头”——卞家山遗址第六章 遗产传承:我们的责任第一节 以非常的重视保护非常的遗址第二节 打造和谐的遗址生存环境整治“石头经济”,还青山以绿,还遗址以静南移国道,搬迁企业,让“宫殿”重归肃穆第三节 营造和谐的遗址保护氛围历史的沉重包袱像重视保护工作一样重视宣传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思路第四节 探索和谐的遗产利用方式建设良渚文化博物馆建设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后记《湮灭的古国故都——良渚遗址概论》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一、遥望故土良渚:水中的美丽小洲流动的空间从开化到文明二、梦醒时分初识江南古物发现良渚揭示文化底蕴三、凝固的历史拂去千年的尘埃岁月留痕王者之气四、辉煌年代惊世“王陵”问天万众景仰的地方五、水乡风韵塘山之谜古老的村落四千年前古码头六、比德于玉唯玉独尊石之美者永恒的图腾七、创造的魅力化泥土为神奇第三只手不朽的漆木制品八、记忆永驻祀与戎文明的光环流芳百世附录:良渚遗址群考古大事记(1936-2009年)后记《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壹 良渚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历程一、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一)发现与命名(二)区系的建立(三)良渚文化的内涵(四)良渚文化的外延与后续二、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历史(一)历史上关于良渚玉器的出土与研究(二)考古学的发展与良渚玉器的识读(三)从考古学的玉器研究到玉器考古学三、良渚遗址群的考古历程及今后的学术构想(一)良渚遗址的地理环境(二)良渚遗址历年来的考古工作(三)良渚遗址群的总体认识(四)目前存在的问题(五)关于今后的学术构想附录:良渚遗址群的相关考古报告和重要论著四、走进神巫的世界——反山、瑶山、汇观山发掘记(一)反山遗址(二)瑶山遗址(三)汇观山遗址贰 巫师的法器与首领的权杖一、良渚文化玉器的分类与定名(一)功能性法器(二)功能与身份标志的装束品(三)一般装饰与礼仪性用具二、良渚文化的神徽与玉礼器(一)神徽(二)玉礼器三、良渚文化的乌与神(一)刻画于神徽左右的鸟纹图案(二)圆雕玉鸟与三叉形器(三)祭台与鸟杆四、良渚文化的玉琮及仿琮形器(一)型式研究(二)琮的起源及用途(三)琮的分布及沿革五、良渚文化的冠状饰与耘田器(一)冠状饰的发现与研究现状(二)冠状饰的类型与演变(三)冠状饰构形的渊源及与耘田器的关系六、良渚文化的玉钺与石钺(一)玉钺(二)石钺七、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器(一)龙首纹圆牌形玉饰(二)龙首纹小玉环(三)龙首纹玉璜(四)龙首纹玉镯(五)半圆雕片状龙首形玉器(六)圆雕龙首形玉器(七)龙首纹玉管(八)龙首纹柱形器(九)龙首纹玉锥形器(十)龙首纹的三叉形器叁 良渚文化玉器的加工制作一、谁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制造者二、良渚文化玉器工艺的源流肆 从遗址走向良渚人的现场一、良渚文化的聚落与等级(一)墓葬所反映的多级化的良渚社会与区域中心(二)聚落形态研究的线索(三)环境与聚落考古中的一些认识二、良渚文化的祭坛与观象测年伍 在更大的时空中认识良渚文化一、从玉器的角度观察历史的嬗变(一)块的时代(二)璜的时代(三)琮的时代(四)圭璋的时代二、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一)崧泽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分期(二)崧泽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三)崧泽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四)崧泽文化的分区及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三、良渚文化的年代与后续四、大汶口文化陶缸上的符号及与良渚文化的关系(一)日月形图案与历法(二)台形图案与祭祀场所(三)锛与钺及与祭祀的关系五、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关于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的思考(一)文化信仰的超时空现象——千年不变的神眼、弓形冠与鸟(二)文化特征演变模式的非单一性(三)跨越千里,传承千年——祈祷的萨满,神秘的法器(四)玉龙、勾云形器及红山文化之神后记《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良渚文化玉器在中国中国玉器传统中的地位壹 发现简史贰 美玉天赐叁 精工琢玉肆 定名与分类伍 器形源流陆 纹饰与刻符柒 神圣与精致后记《饭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目录:总序《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序引子 上编 食稻之民第一章 稻之耕贮一、稻遗存:食稻的见证(一)稻植物体遗存(二)稻叶硅体细胞(三)稻花粉化石二、籼与粳:选择的结果(一)自然的选择(二)人为的选择三、农田的耕垦(一)石犁(二)犁之牵引力(三)木耜(附“千篰”)四、农田的管理(一)灌溉(二)施肥五、刀与镰:收获之具(一)收穗法(二)连秆收割法六、干栏:贮粮之所七、杵与臼:脱粒和脱壳第二章 鱼肉果蔬一、螺蚌鱼虾:水中之肉(一)螺蚌鱼虾的种类(二)渔捞的工具(三)舟楫二、饭稻羹鱼:聪明的组合三、鹿猪牛鸡:地上之肉(一)狩猎工具(二)鹿和野猪(三)水牛(四)家猪(五)狗(六)鸡四、菱橡薏芡:淀粉质的补充(一)菱(二)橡子(三)薏苡(四)芡实五、桃李瓜蓼:果甜蔬嫩(一)瓜果(二)蔬菜六、存疑篇(一)蚕豆:孤证可疑(二)花生:是非难辨第三章 鼎煮甗蒸一、灶与祭灶二、水井与清洁水源三、石刀与厨刀四、鼎:三足稳立的炊器五、甑算甗:蒸汽的妙用(一)三种蒸具(二)蒸法对中国饮食的影响六、葫芦器七、梅:酸味调料八、红蓼:辛香料第四章 米酒之酿一、稻米:酿酒的原料二、红蓼:南方草曲三、野葡萄与混合酒四、醪醴之液:甜而稠五、杯壶鬻盂:酒器大盛(一)鬻(二)忝(三)匜(四)壶(五)杯(六)觚六、过滤器:不确定的命名第五章 饮食之仪一、席地围食:食仪初萌二、豆盘钵碗:饭菜分煮三、匕匙勺:羞退“五爪龙”(一)匕(二)匙(三)勺子四、漆玉美陶:等级分明下编 衣麻之族第六章 衣之原料一、苎麻:通爽之质二、蚕丝:天虫之精三、羽皮:禽之羽兽之皮第七章 纺织缝纫一、纺轮:线之绩纺二、织机:布之织造三、针线:衣之缝纫第八章 衣冠鞋履一、羽冠:羽民之识(一)羽冠(二)三叉形器(三)成束锥形器二、帽子:寒暑之御三、纽扣:衣之开合四、腰带:束衣之具五、木屐:通气的木鞋第九章 装饰之美一、梳篦笄:发之饰二、半圆形饰片:冠帽之饰三、猪獠牙:勇武之相四、珠管串饰:平常之中别尊卑五、璜:项之饰六、块:耳之饰七、镯:累赘之美(一)镯之质地(二)玉石镯之样式(三)玉石镯之纹式(四)镯之佩戴法八、指环:指之饰九、缝缀件:华服闪烁第十章 齿肤之饰一、拔牙:残缺之美二、文身:未定的争论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钱山漾遗址这几处建筑的位置都濒临西侧的河港。从乙区的建筑看,它所在的第四层据报告称其实包括两个小层。上层为夹杂炭屑的草灰层,土质松软,并有断续的白色淤土夹在上部或当中,这种土质很象逐渐形成的生活废弃堆积。下层为灰黑色软土,中间最深处低于钱山漾的水平面,这层土就很可能是淤泥层。我们不明确这个建筑的具体层位,只是知道它位于西面较低的斜坡下,东侧较高的位置则有地面灶。这种情形有数种可能:①这些木桩是水岸的加固围堰或埠头等设施,房屋是以地灶为代表的地面建筑。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倾倒水边,形成草灰层。②木桩确为干栏住居的基础,岸边的地灶是这些房屋的室外灶坑或者是其他地面房屋的设施。③木桩为地面住居的附属建筑,如干栏式仓房的基础。从现在所知的信息,这些建筑都只有木桩、长木及树皮草席等遗留,没有地板、屋椽等构件的遗留。当然干栏建筑拆除时,可用的木构件会被取走二次利用,所以遗留下的部件是不完整的。这在河姆渡等遗址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确为干栏房屋,这里连很细的木椽都被取走,为何两处却都遗留材径更大的檩脊而不用?因此,第一种假设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这也仅是推测,始终缺乏关键的认识。正是因为材料的缺乏,长期以来学术界甚至对良渚文化是否存在干栏建筑都莫衷一是,更遑论对其具体形式的研究。考古发现充满偶然性,往往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2003年,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发现一个刻画在陶器上的干栏式房屋建筑图形,为我们认识这一类型的建筑提供了新的材料。


编辑推荐

《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良渚文化(套装共6册)》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良渚文化(全六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