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迹流淌

沈浩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沈浩 编  

页数:

219  

Tag标签:

无  

前言

沈浩学棣的博士学位论文即将杀青付梓,欲请我序之。其随我自攻读硕士、博士,聪慧之极且人品尤佳。此专著是其四年博士期间所进行的研究课题,而今回想其征集素材之勤,且有教学任务在身,可谓倾尽心力。时近飘灯隔巷,过敝舍而谈至夜深,征询我的意见,讨论文章之得失,可见其行事踏实笃行,甚为欣慰。明末清初的书法,形态变化之大,引起多方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是晚明书法的突变,引起书法界关于书法表现能变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思考。他们在引经据典合理化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晚明书法的变异形式。晚明确实有许多书家从心抒发,狂放不羁,不为笔墨所囿。无论尺幅形制,还是书写风格,大有突破前代之处。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与西方文艺表现主义思潮暗合。然而,我认为这样的思考,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即是拿书法的变化发展去嫁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概念,很容易消解了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脉络,引起歧义。世界并不大,人与人的思想时有意想不到的接近,更何况晚明书法变化的时期与西方文艺表现主义的发生时期相近,又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但东西方文化说到底,还是两回事。只有分离愈远,东西方文化才有无尽的独立性和相互的吸引力。

内容概要

沈浩以古鉴今,在史学研究的同时,不忘文章的使命,针对当下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尤其对那些真伪莫辨,优劣不分的失序状态,能执守正统,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他的论文的最后部分,将晚明书法与当代书法教育结合起来,其用意也是很明显。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国书法时代书风凸显的社会必然 第一节 从步入衰势的社会到追奇逐新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社会剧变冲击下的社会思潮与文化艺术 第三节 物质条件的改变对书法的影响第二章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国书法时代书风凸显的缔造者 第一节 离古创新 一、时代书风的先锋人物徐渭 1.坎坷而不幸的人生 2.儒道互补的艺术思想 3.理性与感性交织、卫道与叛逆共存的书法理论和实践 二、人品和艺品相悖的张瑞图 1.骑墙的人生态度,矛盾的内心世界 2.奇绝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寄古再造 一、在坚韧的卫道中创造自我的黄道周 1.守节重义誓死卫道的人生选择 2.力主传统坚韧卫道的艺术思想 3.心性主宰下的寄情传统和实现再造 二、“只欲自出新意”的传统守护者倪元璐 1.丹心卫道以死尽忠的人生历程 2.从崇古到只欲自出新意的艺术再造 第三节 持古传真 一、以精致淡雅演绎江左书风的董其昌 1.位列朝班却无心政治以书画避世的人生经历 2.博采众长师心而不师法的学书经历 3.独抒性灵以“淡”求“真”的书法实践 二、以雄强奇伟演绎江左书风的王铎 1.错误的选择悲剧的人生 2.从持守传统到从传统中蜕变的心路历程 3.以心性感悟现实用“奇强”展现“真我”的创造 第四节 借古师心 一、游离于传统和现实之间的傅山 1.“兴亡著意拼”的人生和博学通才的学识 2.以独特人生观建立的书学思想 3.以“天倪”和“求真”思想贯穿的书法实践 二、在传统中师心在经典中化蝶的八大山人朱耷 1.从贵族到遗民从逃禅到入道的人生历程 2.借古师心技进于道的书法实践第三章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国书法时代书风凸显的本质 第一节 尚“奇” 一、气势奇伟 二、空间奇拙 三、用笔奇崛 四、意境奇旷 第二节 印“心”第四章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国书法时代书风凸显之鉴 第一节 以书法实践规律看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时代书风凸显 一、专精与博涉 1.专精 2.博涉 二、入帖与出帖 第二节 从书法教育的视角审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时代书风凸显 一、中国书法的文化性和时代性 二、书法教育的多元性和取法观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观者往往无须细读作品内容,便能从其笔走龙蛇,连绵跌宕的气势中,真切感受到傅山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面对国变和寄人篱下所表现出来的刚毅,但同时又充满焦虑、内心挣扎和努力挣脱困扰纠缠的心境,这是傅山借笔尖毫端吐露的心声,所以后人欲模仿其用笔,往往造作,失于拖沓而显得苍白无力。看过傅山晚期的作品,再回溯到其中壮年时的书法,傅山在政治激情和政治主张催动下的书法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更为鲜明,更为激进。《饯莲道兄十二条屏》(图41)是傅山的壮年力作,大约成于顺治十二年左右,此时的傅山刚从“朱衣道人案”中被友人魏一鳌等解救出来,心境可想而知。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所提出来的“四宁”,即宁“拙、丑、支离、真率”无不在这件作品中呈现给了世人,结字忽大忽小,狂放支离且时将篆书结字穿杂于行草之中;字态不忌丑拙:用笔凝重强悍,直率随意,不拘一格;章法不拘常理,行与行左突右冲,字与字上下参差,大疏大密,如不了解傅山一定以为此书绝非出于一介文士之手而更像武将之作,气势宏大,但狂、怪不拘小节。客观地讲,傅山的大轴巨作在用笔的丰富精准,纵敛合度以及节奏变化上,与王铎相比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对魏晋书法精髓的理解,以傅山的个性,他很难做到像王铎那么深入,因为他对于某家某书一向少有王铎“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的临摹境界和神定态度,在大轴作品的书写上,傅山更注重抒情,不避狂、怪,追求内心宣泄的笔情墨趣,笔随情至,任情挥洒,但纵情之处也往往不免缺失用笔的合理性,用线的纯正性。傅山虽然提出“渐修”的理念,也认识到“字与文不同者,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的道理,但他主观上是无意于用传统的法度来过多左右自己的,在他的潜意识中是“无法”,是超然于法。

后记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中国书法在当下的书法研究领域中可以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随着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的日益繁荣,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被充分发掘出来,近二十年来实物资料积累迅速,出版颇丰,为学者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因为该时期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时代特征鲜明,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学书者而言,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三是因为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特殊而复杂,此文化背景与时代书风凸显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从而造就了这一时期尤为丰富的书法文化内涵。所有这些都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广博的深入空间,近十余年来,可以说成果卓著,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章祖安、黄惇、刘正成、刘恒、白谦慎、林鹏、王方宇、郭子绪、傅申、郑培凯等先生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


编辑推荐

《心迹流淌: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时代书风凸显》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迹流淌 PDF格式下载



印刷还可以,页数200多,定价有点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