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通史

邵士梅,蒋筱波,丁军杰 著 三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作者:

邵士梅,蒋筱波,丁军杰 著  

页数:

308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经典珍藏版)按时间顺序,收录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主题,生动、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

作者简介

邵士梅  进士邵士梅士济宁人。最初授任登州府教授,有两个老秀才送上名片,看到两个人的名字,好像很熟识,凝神想了半天,忽然回忆起前生的事,又问学舍杂役:“谋生是不是住在某村?”又说起他 的神态和模样,一一吻合。一会儿俩个秀才进了门。邵士梅和他们拉手倾谈,高兴的像见到了老熟人。谈话中间。邵向他们打听东海家的情况。二人说:“他死在狱中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有一个儿子,是这乡里一个普通百姓,你怎么知道他?”邵士梅笑着说:“是我原来的亲戚。”  原先,高东海平时有些不务正业,但性情豪爽,不看重钱财而很讲义气。有人欠了租子而把女儿卖了,他把所有的钱拿出去替那家把女儿赎回来。他和一个妇女私情,那妇女窝藏过盗贼,官府追捕很急,她逃到高家藏了起来。官府知道了,把高抓起来,拷打的和残酷,他始终不屈服,不久死在狱中。高东海死的那天,正是邵士梅的生日。后来邵士梅到了高东海住的村里,照顾他的老婆孩子,远近都知道这不平常的事情。这是高侍郎说的,邵士梅就是高侍郎的公子高冀良的同榜进士朋友。

书籍目录

一、史前(约800万年前-约前2000年)元谋人 / 1蓝田人 / 1北京人 / 2山顶洞人 / 2伏羲氏和神农氏 / 3仰韶文化 / 4半坡遗址 / 4河姆渡文化 / 4母系氏族 / 5龙山文化 / 6红山文化 / 6父系氏族 / 7大汶口文化兴起 / 7炎帝 / 7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 / 8仓颉造字 / 9二、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尧舜禅让 /10大禹治水 /11夏朝的建立 /12子继父位 /12羿、浞生乱 /13夏桀亡国 /13三、商(约前1600年-约前1100年)殷商的起源 /14成汤灭夏 /15名臣伊尹 /15盘庚迁都 /16武丁中兴 /16“司母戊”大方鼎 /17人祭和人殉 /17甲骨文 /18武王伐纣 /18四、西周(约前1070年-前771年)后稷-周人的始祖 /20牧野之战 /21武王封邦 /21周公旦摄政 /22周公还政 /22井田制 /23“成康之治” /23昭王征讨荆楚 /23周穆王西征 /24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24宣王中兴 /25烽火戏诸侯 /25西周灭亡 /26早期的诗歌与《诗经》 /26《周易》 /27五、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平王东迁 /28秦国崛起 /28共叔段之乱 /29《春秋》 /29齐桓公登基 /30周郑交恶 /30长勺之战 /31管仲佐政 /31齐桓公确立霸业 /32齐桓公伐楚 /32葵丘之会 /33城濮之战 /33崤山之战 /34秦穆公称霸西戎 /34楚庄王问鼎中原 /35鲁国“初税亩” /35弭兵之会 /36吴国兴起 /36孔子 /36老子与《道德经》 /37《孙子兵法》 /37鄢陵之战 /38专诸刺吴王僚 /38吴军破楚入郢 /39卧薪尝胆 /39《论语》与儒家经典 /40名医扁鹊 /40六、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战国七雄 /42魏文侯出兵平定晋乱 /42李悝变法 /43三家分晋 /43西门豹治邺 /43吴起改革 /44齐威王治齐 /45秦国开始复兴 /45商鞅变法 /45围魏救赵 /46马陵之战 /46张仪连横说 /47胡服骑射 /47百家争鸣 /48儒家 /48墨家 /48道家 /49法家 /49《尚书》书成 /50儒法之争 /50《孟子》 /51庄周与《庄子》 /51屈原 /52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53乐毅伐齐 /53完璧归赵 /54负荆请罪 /54白起拔郢 /55长平之战 /55“毛遂自荐” /56窃符救赵 /56秦灭西周 /57都江堰 /57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58荆轲刺秦王 /58秦灭六国 /59七、秦(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60蒙恬北伐匈奴 /61修建长城 /61焚书坑儒 /61秦始皇病死沙丘 /62大泽乡起义 /62昏庸的秦二世 /63赵高专权 /63巨鹿之战 /64秦朝灭亡 /64阿房宫和骊山皇陵 /65兵马俑 /65秦修灵渠 /66八、西汉(前206年-25年)刘邦约法三章 /67鸿门宴 /67彭城大战 /68西楚霸王 /69背水一战 /69楚汉划鸿沟为界 /70项羽自刎乌江 /70刘邦称帝 /71汉初休养生息 /72白登之围 /72韩信之死 /72“萧规曹随” /73吕后称制 /74周勃安刘 /74文景之治 /74周亚夫治军 /75吴楚七国之乱 /76汉武帝即位 /76中国首次使用年号 /77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77汉武帝独尊儒术 /78颁行推恩令 /78董仲舒三纲五常 /79汉乐府建立 /79张骞通西域 /79飞将军李广 /80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81苏武牧羊 /81司马迁撰修《史记》 /82轮台罪己诏 /83武帝临终托孤 /83丝绸之路 /84昭帝即位 /84霍光立宣帝 /84昭宣中兴 /85始置西域都护 /85外戚王氏专权 /86王莽改制 /86绿林赤眉起义 /86刘秀起事 /87昆阳之战 /88汉赋 /88汉乐府 /88《周髀算经》 /89二十四节气 /89《山海经》 /90隶书 /91九、东汉(25年-220年)刘秀称帝 /93杜诗制水排 /94莎车王请置西域都护 /94收服南匈奴 /94“汉倭奴国王” / 95光武帝去世 / 95班固受诏撰《汉书》 / 95白马寺建成 / 96王景治河 / 96班超再通西域 / 97汉朝击破北匈奴 / 97纺织业兴盛 / 98王充与《论衡》 / 98《九章算术》 / 99宦官专权 / 99西域完全归汉 / 99说文解字 /100“蔡侯纸” /100张衡发明地动仪 /101梁冀专权 /101梁冀灭门 /102党锢之祸 /102《神农本草经》 /102黄巾起义 /103巨鹿之战 /103董卓专权 /104王允诛董卓 /104李、郭汜之乱 /105张鲁起义 /105官渡之战 /106张仲景和华佗 /107《孔雀东南飞》 /107《胡笳十八拍》 /108孙权安定东吴 /109曹操统一北方 /109赤壁之战 /110刘备占据益州 /110十、三国(220年-280年)建安风骨 /112曹丕称帝 /113九品中正制 /113刘备称帝 /114夷陵之战 /114白帝城托孤 /115曹丕攻吴 /115诸葛亮定南中 /115孙权称帝 /116诸葛亮之死 /116曹芳即位 /117高平陵政变 /117司马师专魏 /118曹髦之死 /118蜀汉灭亡 /119吴国孙皓即位 /119十一、西晋(265年-316年)司马炎称帝 /120西晋灭吴 /120八王之乱 /121刘渊起兵 /121刘渊称帝建汉 /122永嘉之乱 /122石勒称霸 /122西晋灭亡 /123竹林七贤 /123十二、东晋(317年-420年)司马睿建东晋 /125祖逖北伐 /126王敦之乱 /126苏峻、祖约之乱 /127石勒称帝 /127王导去世 /128桓温灭成汉 /128苻洪建前秦 /129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书” /129前秦统一北方 /129谢安建北府兵 /130淝水之战 /130慕容垂重建燕国 /131姚苌杀苻坚 /131拓跋建北魏 /132参合陂之战 /132桓玄之乱 /133孙恩起义 /133赫连勃勃建夏 /133顾恺之与《洛神赋图》 /134陶渊明与田园诗 /134陈寿与《三国志》 /135十三、南北朝(420年-589年)刘裕建宋 /136吐谷浑灭夏 /137拓跋魏统一北方 /137太武帝灭佛 /138宋魏大战 /138云冈石窟 /138祖冲之与《大明历》 /139萧道成建齐 /139北魏实行均田制 /140北魏孝文帝改革 /141范缜和《神灭论》 /141龙门石窟开凿 /142郦道元作《水经注》 /142《文心雕龙》 /142萧衍建梁 /143高欢起兵 /144北魏分裂 /144侯景之乱 /145高洋建齐 /145突厥崛起 /145陈霸先建陈 /146北周统一北方 /146十四、隋(581年-618年)杨坚称帝 /148三省六部制 /149隋反击突厥之战 /149隋灭陈统一全国 /149改革兵制 /150开皇之治 /150杨广弑父 /151赵州桥 /151东都洛阳 /152开凿大运河 /152炀帝三游江都 /152科举制度确立 /153三征高丽 /153日本遣隋使来华 /154盛极一时的佛教 /154瓦岗军起义 /155李渊晋阳起兵 /155帝死隋亡 /155十五、唐(618年-907年)李渊称帝建唐 /157统一战争 /158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158玄武门之变 /159渭水之盟 /160贞观之治 /160房谋杜断 /161玄奘西行 /161鉴真东渡 /161李靖破突厥 /162安西都护府 /163文成公主入蕃 /163《备急千金要方》 /164遣唐使来华 /164武则天封后 /165徐敬业起兵 /165武则天称帝 /166狄仁杰拜相 /166北庭都护府 /167五王政变 /167韦后乱政 /167李隆基诛韦 /168玄宗即位 /168太平公主谋逆 /169开元盛世 /169李林甫拜相 /170杨贵妃 /170杨国忠擅权 /171安史之乱 /171马嵬驿兵变 /172唐肃宗即位 /172史思明败亡 /172王维 /173百代画圣吴道子 /173回纥助唐平叛 /174推行两税法 /174李白 /175杜甫 /175柳宗元 /176宦官专权 /176牛李党争 /177甘露之变 /178武宗崇道灭佛 /178白居易 /179杜牧 /179李商隐 /180《金刚经》 /180黄巢起义 /181唐朝灭亡 /181十六、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全忠建(后)梁 /183王建(称帝)建蜀 /184洛阳兵变 /184杨行密建吴 /185后唐建立 /185石敬瑭建后晋 /186刘知远建后汉 /186郭威称帝建后周 /187柴荣即位后周 /187十七、北宋(960年-1127年)陈桥兵变 /189杯酒释兵权 /190北宋平定南方 /190宋太宗即位 /191王小波、李顺起义 /191澶渊之盟 /192科举取士 /192交子的出现 /193白鹿洞书院 /193岳麓书院 /194黄庭坚 /194秦观 /195范仲淹、欧阳修被贬 /195活字印刷术 /196侬智高反宋 /197宋英宗即位 /197王安石变法 /198欧阳修 /198永乐城之战 /199司马光《资治通鉴》 /200元更化 /200沈括 /201平夏城之战 /201米芾 /202苏轼 /202书法四大家 /203徽宗即位 /204金朝建立 /204宋徽宗退位 /205李纲坚守开封 /205靖康之变 /206《清明上河图》 /206十八、南宋(1127年-1279年)南宋建立 /208宗泽保卫东京 /208钟相、杨么起义 /209岳飞抗金 /209绍兴议和 /210宋孝宗即位 /210隆兴和议 /211李清照 /211韩世忠 /212南宋纸币一会子 /212钧窑 /213定窑 /213陆游 /214朱熹 /214陆九渊 /215庆元党禁 /216铁木真建国 /217开禧北伐 /217宋蒙灭金 /217文天祥 /218宋朝灭亡 /218十九、辽(916年-1125年)耶律阿保机建国 /220辽建东丹国 /220幽云十六州 /221辽周交战 /221辽征西夏 /221东侵高丽 /222辽与鞑靼的战争 /222辽朝灭亡 /223耶律大石建西辽 /223二十、西夏(1032年-1227年)西夏建立 /224夏辽之战 /224庆历和议 /225谅祚攻宋 /225援辽抗金 /226蒙古灭夏 /226二十一、金(1115年-1234年)阿骨打建金 /228金灭北宋 /229完颜亮政变 /229金迁都燕京 /230太原失陷 /230金朝灭亡 /230二十二、元(1271年-1368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32蒙哥死于钓鱼城之战 /233忽必烈称帝 /233忽必烈建元 /234马可·波罗来华 /234伯颜渡江灭宋 /235《授时历》 /235元大都建成 /236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236京杭大运河 /237元成宗即位 /237英宗新政 /238十年更五帝 /238永乐宫 /239红巾军大起义 /240朱元璋称王 /240元朝灭亡 /242二十三、明(1368年-1644年)明朝建立 /243君主专制的加强 /244分封诸王 /244空印案 /245《大明律》 /245建立锦衣卫 /245建文帝登基 /246建文削藩 /246靖难之役 /246方孝儒殉难 /247郑和下西洋 /247《永乐大典》修成 /248永乐北伐 /248迁都北京 /249仁宗即位 /249朱高煦谋反 /250仁宣之治 /250明英宗即位 /250土木堡之役 /251于谦保卫北京 /252英宗自瓦剌回京 /253夺门之变 /253曹石乱政 /253设置西厂 /254弘治中兴 /254武宗杀刘瑾 /254武宗乱政 /255明世宗即位 /255壬寅宫变 /255严嵩遭贬 /256戚继光抗倭 /256张居正改革 /257《本草纲目》 /257“一条鞭法” /257女真崛起 /258吴承恩 /258中日朝鲜之战 /259《牡丹亭》 /259东林党 /259努尔哈赤伐明 /260萨尔浒大战 /260熊廷弼抗金 /261袁崇焕督师蓟辽 /261孙承宗抗金 /261明末三大案 /262魏忠贤乱政 /262袁崇焕宁远大捷 /262皇太极称帝 /263崇祯帝即位 /263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263《天工开物》 /264徐霞客 /264荷兰入侵台湾 /265李自成起义 /265李自成建大顺 /265崇祯帝自缢煤山 /266二十四、清(1644年-1911年)清军入关 /267清建都北京 /268扬州十日 /268嘉定三屠 /269李自成死难 /269顺治亲政 /269郑成功收复台湾 /270康熙即位 /270庄廷案 /271康熙计除鳌拜 /271平定三藩 /271统一台湾 /272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72康熙南巡 /273雅克萨之战 /273三征噶尔丹 /274多伦会盟 /274《南山集》案 /274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75雍正帝 /275西征青海 /276摊丁入亩 /276文字狱 /277“改土归流” /277曾静投书案 /277军机处 /278乾隆帝即位 /278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279圆明园 /279郑板桥 /280扬州八怪 /280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82《四库全书》 /282明清小说 /283大贪官和 /283乾隆退位 /284书法家刘墉 /284全国性大禁教 /285癸酉之变 /285道光帝即位 /285平新疆叛乱 /286虎门禁烟 /286第一次鸦片战争 /287三元里抗英 /287中英《南京条约》 /288魏源和《海国图志》 /288洪秀全拜上帝会 /289葡萄牙强占澳门 /289金田起义 /290天京建都 /290曾国藩建湘军 /290亚罗号事件 /291天京事变 /291洪仁的《资政新篇》 /292第二次鸦片战争 /292火烧圆明园 /293辛酉政变 /293总理衙门 /294洋务运动 /294天京陷落 /294左宗棠收复新疆 /295晚清海军 /295中法战争 /296《中法新约》 /296台湾建省 /297西藏遭侵 /297中日甲午战争 /297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298台湾人民抗日 /298兴中会 /299中日《马关条约》 /299公车上书 /299强学会成立 /300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300保国会创立 /300戊戌变法 /301戊戌六君子 /301京师大学堂 /302义和团运动 /302“门户开放” /302八国联军侵华 /303《辛丑条约》 /303废除科举 /304日俄战争 /304中国同盟会 /305《苏报》案 /305“三民主义” /305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306溥仪继位 /306黄花岗起义 /307保路运动 /307武昌起义 /307

章节摘录

书摘古老而广袤的华夏大地是一驾銮车,它披荆斩棘,载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探索与艰辛、创造与拼搏、衰败与繁盛的曲折道路。而车轮过处遗留的那些沟壑,记载的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兴衰史。让我们带您一同触摸这些深深浅浅的沟壑,领略那份只属于历史的独特魅力与千古绝唱。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从历史文明的萌生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的这块神奇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远,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径。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通过通俗精练的文字对中国历史进行现代诠释,是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的理想读本。中华民族的历史纷繁错综,治乱兴衰交错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争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泪史。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的发生,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也决不仅仅局限于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学习历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古为今用。纵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是精研史书、通古今之变的大师。今天,我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史为镜,延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剔除糟粕与浮躁,更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不了解祖国的历史,将无以完成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肩负民族复兴的任务。江泽民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共同的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这对于大家弄清楚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唯物史观,丰富治国经验,都是很有好处的。”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中国通史》。本书以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力求为读者展现一部清晰的中华文明史。当今时代呼唤知识英雄,需要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来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中国通史》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本书是按照现代新型教育理念,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记述了从170万年前至公元1912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根据朝代的更替,将总体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总括此段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标题,并根据全章内容整理出一段介绍有关该时期重要发展的简练文字。每一章里又按照各朝代相互更迭的顺序来逐一梳理纷纭繁复的历史事件。每章均以珍贵的历史图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主题,生动、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以最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国历史,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本书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历史。着重于引导读者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读者从历史学习中吸取知识营养和智慧的兴趣。它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极具历史价值的图片,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此外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一个民族如果不面对自己的历史,那么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文明的发展轨道中不被抛离出去,那么它就得注重用自己的历史教育和鼓舞它的人民。因为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从而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盛衰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知史达变,鉴之往来。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以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编 者2007年7月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不了解祖国的历史,将无以完成传承民族优秀遗产,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 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朝代的历史主题,生动、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 以最新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国历史,带读者跨越千年时光,全面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编辑推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要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借鉴前人得失。纵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是精研史书、通古今之变的大师。当今时代需要千百万适应时代发展、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来开拓进取,引领时代潮流,《中国通史》(经典珍藏版)正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采用全新的体例形式编纂的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的新型图书。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通史 PDF格式下载



真的太简单,每个历史事件不超过500字,,,,,,,,,,,,,,,,,,,,,,


给孩子看看还行,大人太简单了


内容简洁,正好适合五六年级的孩子看,印刷也很精美


很好的书,精美,字也正好,书签也精美


重温一遍历史,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