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玉

张明华 上海文化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上海文化  

作者:

张明华  

页数:

134  

Tag标签:

无  

前言

美玉,人见人爱。对它,也许人人都有那么一些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谁家的老外婆摔了一跤,幸亏戴了个玉镯,竟安然无恙。《红楼梦》里贾宝玉颈间那块神奇的“通灵宝玉”是他的命根子……其实,中国玉文化还有更有趣更丰富更迷人更深奥更离奇,甚至更惊心动魄的内容。中国古玉很深奥。工字牌、司南珮、幻方等许多器物,奇形怪状,不知何用。内圆外方的玉琮,其功能的探讨,简直成了玉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近百年来,有多少学者引经据典、理直气壮、长篇大论地各成一说。就那么一种造型,居然分别把它识作烟囱、水井、图腾柱、天文仪、织机零件、生殖器套等几十种说法。可奇怪的是,人们至今对此仍兴奋异常,乐此不疲,新说迭出……中国古玉很有趣。它居然有一个特别工罕牌清代私人收藏此器造型若局化的两节玉琮,功能当与地有关。瀟洒的定律,那就是在琢玉题材方面从来就没有负面的内容,都是吉祥、美好、趋吉、辟邪的图样。这是很多人,包括不少专家在内,至今也未曾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这也是许多其他材质的文物所不具备的特点。你看,平日看上去模样恶心的癩蛤蟆会是衔献金钱的灵物;吸血恐怖的蝙蝠,竟是幸福的象征;明明是吃人的老虎,竟是助人成仙的神虎;飞天、童子、老寿星等人物无一不是善者,就连形象凶悍的金刚、罗汉也是驱邪的守护神……基于此,笔者曾经成功考证,纠正了国家博物馆、中国考古研究所收藏几件被权威人士定性为奴隶或坏人的颇有影响的玉雕人物,引起过学术界的轰动。

内容概要

收藏玉器是藏美好、藏吉祥、藏幸福、藏历史、藏文化的高雅行为。也许凶为优质材料的日益稀缺,工艺要求的特殊性,古玉的幸存慨率尤其渺小,玉器几乎成了市场上只涨不跌的硬通货。在金融海啸水深火热期间,它更具有良好的避风港的功能。更俗一点,更实惠一点,它也是保值、增值的绩优股。但藏玉有个前提,即取决于你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健康的收藏心态和果敢的临场智慧。否则,稍有不慎,极易上当受骗,失巨款的危险随时会有发生。 因此,收藏玉器,可以很开心,也很艰难;可以渐入佳境,很花钱,也能物有所超…… 本书就初涉藏玉者可能碰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密切相关问题,展开具体的解析,以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明华,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研究员。
  从事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工作30多年。曾参加了上海崧泽、福泉山、汤庙村等十余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与整理。中国最早的水井、石犁及一批在中国考古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玉、

书籍目录

诡谲地摊 慎对专家 吉玉璀璨 新石器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元 明清识礼仪玉 未被认识的玉戚 弄假成真的圭璧 专用葬礼的玉衣 盛贮供品的玉簋识生活玉 陈设 用具  饰件杂器识口彩玉 福禄寿喜 吉利祥和 升官晋爵 遂心如意 多子多孙 趋吉辟邪 其他古玉传奇赏玉之乐鉴玉要领藏玉诀窍藏家提升

章节摘录

插图:诡谲地摊欢喜玉的朋友,不管你有钱没钱,一开始,首先面对的往往是到处能见的马路边上的古董地摊。遇上双休日,在人头攒动的地摊边,围观、挑拣、讨价还价,热闹非凡。有的买到了一件好东西,等不及回家,一路上便洋洋得意,目不转睛地欣赏、抚摸。有的价格一时谈不拢,就死缠摊主不肯走。有的对一件古玉难辨真假,下不了决心,一会儿捧上,一会儿放下,抓耳挠头。偶尔也有懊恼不已者,寻找种种理由来退货。不远处的一个摊位,不知闹起了什么矛盾,骂骂咧咧的,此起彼伏……一个风尘仆仆的北方汉子,面前一块一米见方的粗布摊地,堆满了香炉、铜鼎、翡翠、玛瑙、白玉、象牙……光从器形上观察,几乎可以涵盖了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就玉器而言,从距今五千多年红山文化的大型“C”字形玉龙,到乾隆皇帝流传下来的羊脂白玉扳指,琳琅满目,勾人眼球。不过,以我的经验,若以值得珍藏与否为标准,地摊上基本没有这种层次的精品,绝大部分都是新作做旧,是旧得过头,脏得离奇的假古董。


编辑推荐

《古玉》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玉 PDF格式下载



一本好书可以让你一辈子受用,不错的书,内容介绍的很详细,彩图也很清晰,适合喜欢收藏的人当做床边的必读课。


当一般知识了解,可以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