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辈子的记者(套装上下卷)

张之江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张之江  

页数:

97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张之江先生不但对于戏剧,对于书画、收藏也十分在行。这缘于他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之江先生的父亲原来在杭州从医,但雅好书法。杭州“楼外楼”的匾额就是他父亲题写的,竟然受到了吴昌硕的赞赏,此后就改行书画了。张之江的妹夫是程十发大师。十发先生一门大小尽工丹青。之江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当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所以巨著中书画的评论、访谈文章也很多。《一辈子的记者》这本书,有两种人是必须读的:一是戏迷,二是记者。它简直是戏曲的教材,艺术家的辞典。而对如今正在从事新闻事业的中青年记者来说,应该看看记者的榜样是什么“样子”。

作者简介

张之江 1919年生于浙江杭州。高级记者。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始终活跃于新闻采访的第一线。1946年加入《新民晚报》,直至1990年离休。在60年采写生涯中,主要从事戏曲、书画、文博、旅游和民间艺术方面的报道。

书籍目录

像之江先生那样做记者/丁法章一个专家型的记者/丁锡满我有个做了一辈子记者的舅舅/程多多一辈子的记者/董纯蕾唐洁辑一·戏曲舞台 1.春日牡丹梅兰芳 2.一个记者眼里的梅兰芳——为纪念梅兰芳百岁诞辰而作 3.美——梅派艺术的光彩 4.追求美的一生——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观后感 5.梅兰芳有双传神妙用的手 6.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合作演出——《游园惊梦》喜见银幕 7.梅兰芳的舞台化妆艺术 8.梅兰芳的人物发型造型艺术 9.梅兰芳在后台 10.梅家姐弟话梅家——“三年无改乎父之道可谓孝也 11.试谈梅派艺术——为纪念梅兰芳先生百岁诞辰而作 12.梅兰芳与魏莲芳 13.哭恩师梅兰芳 14.怀恩不忘忆梅师——魏莲芳谈他老师梅兰芳 15.“洛阳牡丹”不忘梅先生 16.忆梅兰芳演《嫦娥奔月》 17.小梅继举帅旗来——欣赏梅葆玖演出《穆桂英挂帅》 18.中年穆桂英英姿依旧——间隔二十年再看梅葆玖演《穆桂英挂帅》 19.为梅派《霸王别姬》曲谱写的前言 20.为梅派《凤还巢》曲谱写的前言 21.梅开一朵《凤还巢》——看梅派汇演首场马小曼表演 22.雪压冰封梅自香——看电视剧《梅兰芳》感言 23.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艺术家——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观后记 24.观众承认它是正宗京戏——夏威夷大学《凤还巢》昨在沪首演 25.妙极了,美极了——昨晚看英语京剧《玉堂春》 26.丝弦牵起万般情洋贵妃遇杨贵妃——夏威夷演出团今在沪拜访同行 27.霜天白菊程砚秋 28.程砚秋的德与艺 29.看程砚秋演《窦娥冤》 30.程派精品《三击掌》 31.春风化雨念师门——今晚登台的王吟秋谈程砚秋 32.秋声袅袅诉荒山——记赵荣琛的程派表演艺术 33.李世济和她的“三剑客 34.但愿黑发新知来——与李世济话艺事 35.得程三昧见精神——观钟荣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36.霜天白菊话秋声——钟荣谈程派青衣 37.野草闲花苟慧生 38.从《红楼梦》谈到荀派表演艺术——荀慧生先生访问记 39.不团圆的《金玉奴》——苟慧生先生表演艺术欣赏记 40.访张伟君谈苟派艺术的成长 41.京剧观众醉心于苟派神韵——荀慧生女儿昨演《香罗带》 42.荀派传人宋长荣演活了性格迥异的尤氏姐妹 43.宋长荣演《霍小玉》情景交融——名丑朱鸿发的圆场功也博得采声 44.荀慧生教《杜十娘》一折——从学者李玉茹、傅全香 45.荀门一朵红玫瑰——观看孙毓敏《红楼二尤》和《勘玉钏》 46.铁骨红梅尚小云 47.尚派艺术的唱做特色——看彩色纪录片《尚小云舞台艺术》 48.听马富禄谈筱翠花 49.四大名旦之间 50.中外名家谈京戏——作家、画家、戏剧家的片言只词 51.吴昌硕爱看京戏 52.名演员侃名演员——池边絮谈 53.啜茶谈艺乐——听王金璐、陈永玲、叶盛长谈戏 54.访京剧青衣黄派创始人黄桂秋 55.听小张君秋说往事——访张派青衣薛亚萍 56.“天蟾”看戏琐记——第一次看杨小楼的戏 57.高盛麟谈北派武生宗师杨小楼 58.南派武生泰斗盖叫天 59.盖叫天和他的盖派艺术 60.记盖叫天谈《武松》 61.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搬上了银幕 62.《恶虎村》变成“恶狗村——盖叫天怒打恶霸的往事 ……辑二·书画、文博、民间艺术辑三·随笔 小品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京剧是当今世上唯一集剧、歌、舞三者于一体的一门舞台艺术。它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因而吸引着众多中外著名作家、画家、戏剧家的注意和爱好。他们虽然不会懂得有关京剧的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对于艺术都是行家高手。下面我们摘录他们对于京剧评价的片言只词,虽然零星几点却可管窥一斑,足可称得上是他们对京剧的全面评价。金石书法家朱复戡少时常随乃师吴昌硕观看京戏。一夕,师徒俩看梅兰芳与杨小楼主演的《霸王别姬》。朱复戡问道:“虞姬确实很美,但是霸王美在何处?”吴昌硕答道:“霸王有一种雄伟之美,你看他们脸谱犹如一幅水墨画,他脸上有细微的工笔画和泼墨的大写意画,他与虞姬的莲脸柳腰对比之下,相得益彰,得到了美的极致。”不一会,朱复戡看见先生迷着眼睛倾心听着梅兰芳在唱一段“二六”,又问道,“你听得懂吗?”吴昌硕答道:“不求甚解,但赏其美。”叶圣陶也是一位对京剧“不求甚解”的戏迷,但是他说,京戏的音乐摇魂动魄,很是动人。王元化说:“记得我父执辈王文显教授说京戏是颗古老明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一般人多把京剧说成是象征艺术。我认为这并不妥当。京剧的念做唱打,以及包括服饰、道具、布景等等程式化不是公式化,也不是象征化,而是一种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写意型表演体系。中国艺术讲究含蓄,讲究意会,所谓意到笔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大量艺术格言,都是需要从写意这一特点才能理解才能解释的。”刘海粟说,京戏与国画,从美学观点来说,具有同等的审美尺度: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且比自然还美。1925年他还赞荀慧生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后记

父亲张之江的书稿终于可以交付出版社出版印刷了。三个多月来的辛劳,让我如愿以偿,倍觉欣慰!深信我们全家人、亲友们、戏剧界的友人们都会由衷地为爸爸高兴:父亲张之江将在实足90高龄,头脑清晰、健康尚可的状况下,亲眼目睹他当了一辈子记者、跑了一辈子新闻、写了一辈子文章的硕果,可说是他今生最高兴的一件事。大约十多年前,我和妈妈就曾提醒爸爸应该出版他的文集。他总是摇摇头:“唉,我那些文章哪,过眼烟云,有价值吗?”最近几年,当他看到许多老朋友、老同行都在陆续写回忆、结集出书并赠送于他时,这才有些心动。可这时父亲已经年迈,显然力不从心了。2004年冬,我回国探亲,在老同学蒋寄梦的帮助下,一连好几天在上海图书馆查阅《新民晚报》电子版报刊,将“之江”、“钱塘”等笔名的文章一并打印了出来,当时大约只查到部分电子版的文章;后又在家中爸爸的书柜抽屉里,翻出一大批积满灰尘、发黄发脆的《新民晚报》老报纸。当我小心翼翼地抖去尘土,翻见爸爸那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时,竟是那样惊喜!于是,我每天往返于表弟程多多家的复印机房,站立工作整整两个多星期,将那发黄的报纸又剪又贴的,经加工复印之后,竟变成了干干净净的白纸黑字,有的甚至还进行了放大!

媒体关注与评论

融史为文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为本书出版题字他对京剧的剧目无所不知,他对来沪演出的京剧名家,无所不访。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还是他的至交。《一辈子的记者》这本书,有两种人是必须读的,一是戏迷,二是记者。它简直是戏曲的教材,艺术家的辞典。  ——前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 丁锡满做记者一要有新闻采访的本事,二要有采访某一行当的专业本事。之江先生在这方面堪称表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新一代媒体人不仅可以学习到之江先生执着追求的爱岗敬业思想,而且还可以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深切感受到这位报人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  ——前《新民晚报》总编辑 丁法章


编辑推荐

《一辈子的记者(套装上下卷)》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辈子的记者(套装上下卷) PDF格式下载



作者集六十年的采写精华,编辑成册,史料翔实,内容丰富


书的内容很值得一读,只是质量很一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