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苑英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7出版)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7出版)  

作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  

页数:

461  

字数:

5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全院科研人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明确定位,提出把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使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社科院511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伊始就以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1959年4月,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为此,经济所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兵分三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写出了11万字的6个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记载了有关价值规律作用的许多生动资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1年,姚耐、雍文远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出版,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发行量达20多万册。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新闻日报》及国外学术刊物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1958年以后,历史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行为罪行》、《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内容概要

  历史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学问,是范围最广袤的学问,是发人深思、启人智慧、引人入胜的学问,还可能是养气固元的学问。本书是历史所五十多年来研究员的论文选编。议题所及,或古代,或近代,或都市,或乡村,或政治经济,或社会文化,为文风格,或以义理取胜,或以考据见长,要之,都是各人潜心研究的结晶。 历史研究所建所以来,除了史无前例的动乱岁月,一直高扬学术的旗帜,崇尚学术,敬畏学术,酷爱学术,以学术为立所之本,以学术为育人之魂,以学术为强所之路。即使在“大跃进”年代,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由于李亚农、周予同、杨宽等一批学养丰厚、学风严谨的著名学者的示范作用,历史所也是脚踏实地进行研究工作,从搜集资料入手,从调查研究起步。那一箱箱精心抄录的卡片,一摞摞推敲再三的译稿,一部部功力深厚的资料书,乃至到现在还让许多学术机构钦羡不已的二十多万册藏书,都是本所重视学术的明证和结晶。从鸦片战争、小刀会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到工人运动,本所出版的众多资料书都是在建所前十年内奠定基础的,到现在仍然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历史所在20个世纪60年代,人数已超过八十,汇集了一大批出身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的优秀学者,分布在古代、近现代、工人运动、党史、中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堪称上海第一大专门史学研究机构,其学术地位举世公认。

书籍目录

序言熊月之中国古代史 从管子的几篇文章来看战国时代的社会李亚农 关于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问题——中国经学史论之二周予同 关于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讨论杨宽 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诗人徐文长徐嵛 关于汉晋琅邪诸葛氏的“族姓”问题——论诸葛亮与刘备的政治结合方诗铭 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 论周礼的制订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杨善群 范仲淹与北宋前期儒学复兴——兼儒学、道学、理学之概念罗义俊 摩尼教神“净风”、“惠明”异同考芮传明 从先秦礼制中的爵、服与德数位一体诠释《缁衣》有关章旨虞万里 早期儒家的“和谐”观程兆奇 王学旨归与王学之革命性质程念祺中国近代史 启蒙运动与五四罢工沈以行 孙中山和自立军汤志钧 建党时期陈独秀研究述评任建树 关于“六三”大罢工的几个问题姜沛南 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徐元基 《南京条约》至《虎门条约》期间英国在上海选择居留地的活动吴乾兑 理解的困难与表达的偏差——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熊月之 1900年:新旧消长和人心丕变杨国强 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周武 东南的旗营与旗地问题马学强 华商同业公会与中外商业关系的的调处宋钻友中国现当代史 1957年:良机与逆转李华兴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钱杭 崇“武”的审美及其蜕变——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研究金大陆上海史 市民意识与上海社会唐振常 黄炎培与穆藕初——近代企业界与教育界携手奋斗之典范陈正书 上海与近代都市美女视觉形象的塑造(—)罗苏文 铁门悲欢——“八一三事变”中的租界与中国难民郑祖安 几点钟打烊?——论旧上海两界三方围绕公共娱乐场所关门时间的交涉马军 工部局与上海早期路政袁燮铭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吴桂龙 清末上海教育改革之研究(节选)施扣柱

章节摘录

关于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讨论最近杨向奎教授写了一篇短论,认为“解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要先研究具体问题”①,我是有同感的。因为,如果不解决某一时期历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试问我们有什么方法来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作出正确的结论呢?近几年来,我们史学界对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彼此间意见很分歧,但还是有收获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上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为了使这个讨论更深入,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已经提出来的某些重要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由于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没有弄清楚,彼此所估计的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距离就很有高下。其间距离相差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当然,我们不能孤立地从生产力方面来判断古代的社会性质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彼此间所估计的水平,距离如此之远,又怎能对当时的社会性质辨认清楚呢?为了弄清楚西周的生产力水平,我曾试图对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方面探索一下,写成了《论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一文,②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徐中舒教授《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一文③中有关“周代生产力”部分有所商榷。现在读到徐中舒教授《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一文,④其中有“西周的生产力、农具、农业技术和施肥问题”一节。


编辑推荐

《史苑英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文精选》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史苑英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