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

熊月之 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熊月之 主编  

页数:

300  

字数:

35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多时段、多角度、多侧面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进行研究。在卷目设计上,既有以空间为维度展开的;也有以职业、阶层为维度展开的,还有以国别、民族为维度展开的。各卷关注点以广义的社会生活为主,包括人们的居住、饮食、衣饰、交通、娱乐、交往、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特点、收入、消费等方面,兼及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本书以研究近代上海为主,兼及古代、当代上海。开展城市社会生活研究,为的是从更加日常、更加具象、更加细致、更加深入的层面,揭示上海城市的文化个性,特别是其异质文化交织的特质。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集中反映了我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功力扎实的理论分析,也有思想敏锐的真知灼见;有基础雄厚的体系构建,也有匠心独具的新颖见解;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对现实问题的追踪。通过这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成果的展示,我们可以感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不断求索的敬业精神,同时也印证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特别是上海的发展和繁荣。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院的学科建设一定会为新智库的发展做出更好更多的贡献。

书籍目录

代序:上海史研究五十年第一章 公园、雕像及其象征意义 从夷园到公园 外争权益与内省公德——上海外滩公园歧视华人社会反应的历史解读 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 上海的几尊毛泽东塑像第二章 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 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的社会生活及其文化特征 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以1927年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第三章 市民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 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论政府与社会团体近代化的关系 为免征粮食营业税而斗争——以1945年至1949年上海米商为中心的考察 上海“文革”时期的蔬菜生产与供应第四章 文化市场与出版业变迁 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 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 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年至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第五章 都市、腹地与区域互动 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 近代上海道契与明清江南土地契约文书之比较 粤资金融机构与旅沪粤商商贸活动之关系——以国华、广东银行为中心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公园、雕像及其象征意义  从夷园到公园  一 公园的起步与异议  “夷园”是早期华人对租界外侨宅园的一种俗称。在19世纪60年代上海华人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期中,对租界景物的描述不厌其多、几乎是巨细无遗,甚至以诗句赞美外侨的墓地,但“夷园”留诗却罕见。当时的“夷园”似乎还是租界华人不易涉足的一个域外空间。1857年(清咸丰七年)刊印的竹枝词中,黄燮青这样描述过“夷园”:它的外观给人的印象是“组织银丝作矮墙,蘼芜一片绿中央”;有的是“瘦石消池绿树阴,别开丘壑豢珍禽”;还有的是“芍药开残芳事稀,花屏风斗紫蔷薇。氍毹五色翻嫌俗,更剪青莎作地衣”。这种以矮墙、绿地、珍禽、异花为特色的开放式筑.园术,与中国传统宅园讲究高墙深院、精致玲珑,注重装饰性盆景情趣不同,尽管描述夷园的华人只是隔墙窥观的路人,但夷园的开阔和悦目的大片绿地仍令他难忘,赋诗之余他还附记感想:“夷园细草绿如毯,长则以剪齐之。”  后来,在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的筹款、设计到开放、管理过程中都没有华人的参与。直到公园建成开放后,华人对公园的感受才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外滩公园的取名虽然很通俗,但它最初在华人的眼里似乎只是个“外国花园”,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1875年(光绪元年)工部局在苏州河近外滩处建成木结构的外摆渡桥,因邻近外滩公园,又名为“公园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