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经济思想史

(意)荣卡格利亚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意)荣卡格利亚  

页数:

495  

译者:

罗汉,耿筱兰,郑梨莎,姚炜堤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经济思想史对于人们了解经济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现实,从过去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研究思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建议,任何试图理解经济现象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示,甚至对那些注重直接相关问题解决办法的人也是如此。实际上,在后面这种情况下,经济思想史不仅为如何理解可获得的信息提供假设,同时还告诫我们在例行使用从(一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推导得出的模型时必须谨慎。同样地,当我们面对关于经济问题的各种争论时,充分了解自己以及对手所选择的推理思路的文化根源,这一实践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能够有效防止只讲自己观点而忽视对方观点的聋子对话。  事实上,大多数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令人欣慰的景象——即认为人们已在“经济学事实”方面达成一致共识——是虚幻的,至少就其基础来说是这样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争论中的各种方法,我们有必要重构长期以来对于经济体系运作方式所提出、发展和批判的不同观点。这决非易事。经济学争论所遵循的并非线性路径;相反,它相当于一团乱麻。  为了尽力解开这团乱麻,我们将重点研究不同理论的概念基础。本书与其他经济思想史著作的一大区别就在于:本书意识到虽然某一概念的名称可能保持不变,但是它在我们讨论到的不同理论中的含义会发生变化。分析结构的变化是与概念基础的变化相联系的;而这一事实经常被忽视。

内容概要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经济思想史对于人们了解经济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现实,从过去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研究思路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建议,任何试图理解经济现象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示,甚至对那些注重直接相关问题解决办法的人也是如此。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意大利)阿列桑德洛·荣卡格利亚(Alessandro Roncaglia)

书籍目录

序第1章 经济思想史及其任务 第1节 导论 第2节 累积性观点 第3节 竞争性观点 第4节 经济学理论化的阶段:概念化和建模 第5节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 第6节 哪一种经济思想史? 第2章 政治经济学史前史 第1节 为什么称作史前史 第2节 古代遗物 第3节 早期基督教教父思想 第4节 经院哲学 第5节 高利贷和公平价格 第6节 重金主义者和重商主义者 第7节 经济思想在意大利的诞生:安东尼奥·赛拉第3章 威廉·配第和政治经济学的起源 第1节 生平与著述 第2节 政治算术和经济学科学方法 第3节 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系 第4节 商品与市场 第5节 剩余、分配和价格第4章 从国家到经济表 第1节 这一时期的争论 第2节 约翰·洛克 第3节 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后果 第4节 贝尔纳德·德·曼德维尔 第5节 理查德·康替龙 第6节 弗朗斯瓦·魁奈和重农学派 第7节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杜尔哥 第8节 意大利启蒙运动:加利亚尼 第9节 苏格兰启蒙运动:弗朗西斯·哈奇森和大卫·休谟第5章 亚当·斯密 第1节 生平 第2节 方法 第3节 同情的道德原则 第4节 《国富论》 第5节 价值和价格 第6节 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7节 劳动力分工的起源:斯密和波纳尔 第8节 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斯密的财富第6章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学科学 第1节 乌托邦和改革:论人类社会的完美性 第2节 马尔萨斯和人口论 第3节 “萨伊定律” 第4节 消费不足理论:劳德戴尔、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 第5节 关于济贫法的争论 第6节 关于殖民地的争论 第7节 边沁的功利主义第7章 大卫·李嘉图 第1节 生平和著作 第2节 李嘉图的动态观点 第3节 从谷物模型到劳动价值论 第4节 绝对价值和交换价值:不变的价值标准 第5节 货币和税收 第6节 国际贸易与比较成本理论 第7节 论机器:技术变革和就业第8章 “李嘉图主义者”和李嘉图主义的衰落 第1节 这一领域的各种力量 第2节 罗伯特·托伦斯 第3节 塞缪尔·贝利 第4节 托马斯·德·昆西 第5节 约翰·拉姆齐·麦克库洛赫 第6节 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者和合作运动 第7节 威廉·纳骚·西尼尔和反李嘉图主义者的回应 第8节 查尔斯·巴贝奇 第9节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与哲学激进主义 第10节 穆勒论政治经济学第9章 卡尔·马克思 第1节 导论 第2节 生平与著作 第3节 对分工的批判:异化和商品拜物教 第4节 对资本主义和剥削的批判 第5节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6节 资本主义运动规律 第7节 劳动价值向产品价格的转移 第8节 批判性评价 第9节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10章 边际主义革命:主观价值论 第1节 “边际主义革命”:概述 第2节 先驱人物:稀缺与需求之间的均衡 第3节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第4节 杰文斯革命 第5节 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第6节 菲利普·亨利·威克斯第德和弗朗西斯·伊萨德罗·埃奇沃斯第11章 奥地利学派及其邻近领域 第1节 卡尔·门格尔 第2节 方法之战 第3节 马克斯·韦伯 第4节 欧根·冯·庞巴维克 第5节 克努特·维克塞尔和瑞典学派 第6节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第12章 一般经济均衡 第1节 市场:看不见的手 第2节 莱昂·瓦尔拉 第3节 维尔弗雷德·帕累托和洛桑学派 第4节 欧文·费雪 第5节 关于均衡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的争论 第6节 对公理化经济学的追求第13章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 第1节 生平与著作 第2节 背景 第3节 《经济学原理》 第4节 经济学成为一种专业 第5节 货币理论:从剑桥学派到新剑桥学派 第6节 马费奥·潘塔莱奥尼 第7节 美国的马歇尔主义:从约翰·贝茨·克拉克到雅各布·维纳 第8节 托尔斯坦·凡勃仑和制度主义 第9节 福利经济学:阿瑟·塞西尔·庇古 第10节 不完全竞争 第11节 马歇尔给当代经济思想留下的遗产第14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第1节 生平与著作 第2节 概率和不确定性 第3节 《货币论》 第4节 从《货币论》到《通论》 第5节 《通论》 第6节 捍卫与发展 第7节 开放经济中经济政策的不对称和国际机构 第8节 米哈尔·卡莱茨基 第9节 新剑桥学派第15章 约瑟夫·熊彼特 第1节 生平 第2节 方法 第3节 从静态学到动态学:周期 第4节 资本主义的崩溃 第5节 经济学科学的道路第16章 彼埃罗·斯拉法 第1节 早期著作:货币和银行业 第2节 与葛兰西的友谊 第3节 对马歇尔理论的批判 第4节 不完全竞争和对代表性厂商的批判 第5节 剑桥:维特根斯坦和凯恩斯 第6节 李嘉图著作的评注版 第7节 《用商品生产商品》 第8节 对边际主义方法的批判 第9节 斯拉法学派第17章 分崩离析的时代 第1节 导论 第2节 一般经济均衡的微观经济学 第3节 新厂商理论 第4节 制度和经济理论’ 第5节 凯恩斯之后的宏观经济学 第6节 增长理论 第7节 数量研究: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第8节 新分析技术:重复博弈理论、随机过程理论和}昆沌理论 第9节 交叉学科问题和经济学科学的基础:新的理性理论、伦理学和新功利主义、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民主和全球化第18章 我们去向何方?一些(非常推测性的)思索 第1节 经济思想走过了多少条发展道路? 第2节 经济学家之间的分工:我们是否能够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 第3节 哪一种道路能够胜出?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第1节 导论  本章提出的论点是:经济思想史知识对任何致力于理解经济体如何运作的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经济学家,准确地说作为经济学理论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应当研究和运用经济思想史。在阐明这一论点的同时,我们会研究一些方法问题,这些方法问题除了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外,或许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本书的推理思路。  我们的论点与目前流行的方法相反。当代大多数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经济学家确信:回顾过去对培养年轻经济学家也许会有帮助,但是对研究发展而言,这样的回顾并不是必需的,因为与其相比研究发展需要在理论前沿开展工作。  在接下来的一节里,我们将讨论这种方法的基础,它通常也被称为经济思想发展的“累积性观点”。我们将了解到,即使在这样一种敌意明显的语境中,经济思想史仍努力坚持其具有关键性作用。  这种累积性观点遭到了科学研究探寻道路上所出现的其他观点的反对。在第3节里,我们将考察突变性存在问题(库恩的“科学革命”)或不同“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之间的竞争等论题。我们将看到,他们证明存在不同的世界观,因此也存在理解和解释处于理论探索的各种问题的不同途径。  第4节我们将回顾熊彼特提出的在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工作开展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区别。这两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构建概念体系以反映经济体;第二阶段,构建模型。在第5节中,我们将继续看到上述区别如何说明正是在经济理论领域中经济思想史所起到的非常重要但却常常被忽视的作用,即作为探索不同理论的概念基础的方法。  所有这些构成了第6节讨论内容的背景。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讨论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经济思想史的性质。很明显,这并不是要否认思想史研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远非如此!我们也不会考虑诸如经济思想史独立性等问题,或讨论经济思想史学家在求知探索的分工中是更接近经济学家还是经济史学家。我们只想表明:如果经济学家拒绝参与经济思想史研究,并且拒绝在这一领域获得研究经验,那么在其理论工作中,他们必将受阻。  第2节累积性观点  根据累积性观点,经济思想史表明人们对经济现实的理解不断上升到更高的水平。目前经济学家所取得的暂时性的理论观点——现代经济学理论——吸收了所有以前的理论贡献。  累积性观点与实证主义相关。①更具体地说,关于累积性观点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利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简化版,即所谓的“标准的观点”,这一观点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拥有一大批追随者。简而言之,这一观点即:科学家的工作是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来分析从观察经验中得来的原始材料。为评价他们的成果,人们可以建立接受还是拒绝的客观标准。更准确地说,分析性陈述,即那些关于抽象理论推论的陈述,不是重言式的(即在假设中逻辑化地运用),就是自相矛盾(即本身包含逻辑的前后矛盾);就前者而言,该分析性陈述被接受了,而在后者该分析性陈述被拒绝了。与此类似,综合性陈述,不是为证据所肯定,就是为证据所驳斥。由此,接受还是拒绝有其“客观的”原因。而所有不能找到类似接受或拒绝标准的其他陈述则被称作是“形而上学的”,它们被认为是独立于科学领域之外的。  这种观点已遭到了严厉批评,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这一点。②尽管如此,这种观点仍然是构成经济学科学累积性观点的基础,或者换句话说是以下观点的基础:即认为每一代经济学家都为经济科学的共同财富贡献了新的分析性或综合性陈述。在这里,经济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被明确地定义为关于经济学事务的一系列“真实”陈述。因此,新的知识对已经运用的知识作了补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以前接受的陈述一旦被确定存在某些缺陷——新知识就会替代原先的知识。所以,科学研究必须“在理论新领域”运用最新的知识而不是过去的理论来开展。尽管人们应该采取这一立场,人们仍然承认可以适当关注过去的理论。正如熊彼特(1954年,第4页)所言,研究过去的经济学家在教学上是有益的,可以激发新的观念;同时由于经济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问的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域,对以往经济学家的研究还能够为经济学提供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有用材料。  许多其他经济思想史学家通常也用简化的方式和言外之意的口吻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然而,正如戈登(1965年,第121-122页)所指出的,经济思想史有助于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这一事实并不是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充分理由。鉴于“吾生而有涯,而学也无涯”,人们必须给出足够的理由证明,经济思想史的一系列讲座课程对于一位经济学家的形成,能够比同样课时的经济学理论讲座起到更大的作用。显然,如果我们接受经济学研究的累积性观点,就很难坚持上述看法。因此,根据戈登(1965年,第126页)的观点,“经济学理论……无需将其历史作为专业培训的一部分”(这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应当放弃经济思想史:“我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本身的缘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经济思想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