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方无隅

陈湘波 主编,关山月美术馆 编 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

陈湘波 主编,关山月美术馆 编  

页数:

389  

Tag标签:

无  

前言

西方有一句谚语:“开端只有在终结时才骤放光辉”,拿中国话解释,就是“有始有终”,“贵在坚持”的意思。“四方沙龙”从最初的创意策划至今,已经快5个年头,难得的是,它仍在坚持;这种坚持的品格是它最终能否成为这个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保障。过去总说,“万事开头难”,后来我发现,许多事情开头并不难,而坚持很难。许多文化项目开头很容易,它们往往乘兴而来,但由于没有长远的规划,在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和遭遇一些困难后,热闹一阵,昙花一现,再就寂然无声了。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太多只有一两次的“艺术节”、“双年展”、“文化周”、“系列讲座”……作为最初发起单位的关山月美术馆,从来没有把“四方沙龙”当做一个临时性的文化活动和权宜之计,而是把它作为美术馆和公众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采加以建设的。回想起2004年12月的一个晚上,根据当时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柴凤春女士的指示,我和关馆时任研究部主任的陈湘波,还有研究部的黄丽平猫在一个湘菜馆的小房间里讨论策划书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一晃,几年过去了。“四方沙龙”的缘起,除美术馆需要一个固定的与公众交流的学术平台以外,还与2005年被确定为深圳的学术文化年有关。不光是“四方沙龙”,深圳市规划局发起的“城市建筑双年展”首展也在2005年,它的出现也与学术文化年有关。对学术文化的关注,其实是深圳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延伸。就文化而言,深圳其实并不缺少文化;但就学术文化而言,深圳人似乎因为太忙,的确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自己工作以外的学术领域,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而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产生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不少深圳市民希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希望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深圳缺少这样的地方。

内容概要

  《在美术馆听讲座·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是“在美术馆听讲座系列”的第一本。这《在美术馆听讲座·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里的讲演者大腕云集,侯军、杨小彦、鲁虹、毕学锋、韩少功、曹意强、尚辉……所有你能想到的美术理论家成名时的文章都会在《在美术馆听讲座·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中展现。《在美术馆听讲座·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图文相配,助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甚至对谁是中国最贵的艺术家,他们的价钱是多少也会有个了解。

书籍目录

序言2005年侯军:古典与现代——漫谈中国古典画论中的“现代意识”杨小彦:视觉时代的影像力量鲁虹:图像的时代与视觉转向赵声良:灿烂佛宫——敦煌石窟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冯原:建筑史的“镜像”毕学锋:平面设计面面观2006年杨延康:纪实摄影的魅力郭浩满:2006中国艺术品市场往何处去王明涛: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现状调查骆坚群:“变而愈化知所本”——黄宾虹晚年的变法方略韩少功:文学的梦游与苏醒2007年王鲁湘:50年代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会走向写生陈履生:齐白石的人生和艺术潘公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传统主义是另一种现代鲁虹孙振华:开放的水墨尚辉:当代艺术品的鉴赏与投资周令飞张梦阳王锡荣:当前鲁迅的热点话题2008年李小山:争论不休的中国画问题齐凤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版画的格局及演化李媚:中国观察——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纪实摄影廖雯:跟着感觉走——1980年以来的女性艺术朱青生:80年代的美术批评孙振华:走向开放的中国雕塑殷双喜:双年展制度与非营利文化事业曹意强:艺术的智性力量许平:1978—2008:设计改变中国鲁虹:中国当代油画概观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段是从1946年开始。194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香农博士提出了一整套数字化录影技术,用数字化录影技术代替模拟化录影技术,从此以后数字化的方式就进入传播领域。今天我们知道数码化正在改变我们观看的方式。摄影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没有1839年摄影的发明,世界历史可能会缺少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至今我们仍然依靠文字来重建历史。我们也许不能从一张绘画中去了解古代很多的细节,但我们通过摄影却可以了解很多细节。因为摄影的出现,绘画不得不出让它的写实权力,逐渐走上了表现乃至抽象的道路,走上装置甚至行为的道路。同样,因为摄影的出现,一种活动的画面,也就是电影才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就是电视的普及。然后,电脑出现了,图像也数字化了,数码影像开始日益急迫地挤压着传统影像的空间。这说明,摄影开创了一个时代,就是今天我在这里所讲的视觉的时代。另外,摄影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在视觉时代里,摄影首先是民众的一种权力。如果说在器材还过于昂贵,技术还过于复杂时,摄影仍然和一般民众有距离,到了傻瓜机的时候,特别是数码化成像普及的今天,摄影已经和普通民众联为一体了。也就是说,当谁都可以轻易地获得相机,随意地拍照时,影像的意义才更加发人深省。在摄影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摄影器材越来越普及,人们获得影像记录的能力越来越高,影像的专业门槛在下降。每一个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方式,从事摄影工作,影像再也不是一些人的专有权力,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权力,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都生活在图片的海洋中。1839年以来,影像的历史其实有两种。当一个人举起手中相机时,他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观察者,打算留给旁人一些什么样的影像?影像的历史就是这样建立的,一方面,它是真实历史的影像记录;另一方面,它又是拍照者个人观察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作为影像,它有两种历史,一是所拍对象的历史,它是视觉的,因而也是直截了当的;一是拍摄者的历史,表达了个人观察世界的动机。这两种历史既让历史呈现为可视的图像,也让历史消解在个人观察的独特视野中。

后记

这是一本姗姗来迟的书,早在“四方沙龙”创办之初,我们就有将讲座内容结集成册的想法,至今已四年有余;这也是一本不尽完美的书,因为我们最终未能将四年来四十余位专家的讲演尽收书中,而是有所取舍,忍痛割爱。这本“四方沙龙”讲座文集是由我馆与广西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而且作为该出版社“在美术馆听讲座”的系列丛书之一推出。在确定编辑方案时,出版社和我们最终都希望将主题集中在“视觉艺术”领域,以突出“在美术馆听讲座”的特色。另外,在文集的编辑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静态、平面的文字终究无法复原讲座现场的精彩,尤其是音乐、舞蹈、戏剧等含体验性和表演性的讲座,以及艺术家结合自己大量作品与观众精彩互动的环节,文字的表现力就显得很单薄,甚至可能削弱讲座本身的意义。对于这些,我们尽可能地留下一些文献资料,希望将美好的回忆留给讲座本身。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下列讲座未能收入本文集之中:第一期,刘申宁教授主讲的《再看中国革命》;第二期,但昭义教授主讲的《钢琴艺术教育与钢琴艺术欣赏》;第三期,詹晓南先生主讲的《21个孩子,21个梦——(千手观音)幕后的故事》;第十期,李公明教授主讲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学关怀》;第十一期,白先勇先生主讲的《昆曲之美——从青春版(牡丹亭)制作方向讲起》;第十二期,由梁明诚教授和吴海鹰女士主讲的《与艺术家面对面——梁明诚、吴海鹰艺术欣赏》;第十六期,田小川女士主讲的《百年航母》;第十七期,徐嘉炀先生主讲的《水墨画的后现代情境》;第十九期,靳埭强先生主讲的《艺术·设计》;第二十五期,万捷先生主讲的《如何让艺术品成为生活必需品》;第二十七期,陈绍华先生主讲的《和陈绍华漫谈设计》;第二十八期,新村则人先生主讲的《生活中的设计》;第三十期,尹光华先生主讲的《收藏之乐——中国古书画收藏趣谈》;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特别专场,由霍尔格·马蒂亚斯主讲的《文化场景的图像体现》。在此,我们真诚地向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四方沙龙”成长的老师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在美术馆听讲座·大方无隅: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讲座文集》是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方无隅 PDF格式下载



收到此书很失望,我相信正版的书印刷应该有规格,还有书的边缘肯定是干净整齐,没有没剪断的碎纸屑吧,所有怀疑卓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