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突破中国制造的瓶颈

徐明天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作者:

徐明天  

页数:

246  

前言

  2007年末开始,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危机的过程,惊心动魄,刚刚过去,历历在目,不用赘述。  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让我们感受到了危机的世界、危机的国家、危机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危机的家庭和危机的人生。  危机,带给我们思考。  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来袭时,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但中国的金融体系是稳健的,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受到危机影响的是制造业。  经济危机,企业倒闭,人员失业,财富缩水,消费骤然下降。以出口支撑的中国制造业遇到这股消费骤减的寒流,订单下降,企业裁员或歇业。这就是中国的经济危机。  当时,我们曾经有一种幻想,中国产品价格低廉,当国外消费者收入下降时,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可能更多地购买廉价的中国产品,经济危机反而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机会。  但这种设想并没有实现。中国出口连续下滑大跌。  按照这一逻辑,中国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就是扩大内需。中国有13亿人口,占全球的1/4,是一个巨大市场,如果内需扩大,中国企业从国内市场获得增长的动力,保持规模的增长,在经济复苏的国际竞争中就如虎添翼,占据全球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但是,这样的路径并没有走通。中国拉动内需,克服经济危机,列出10个救市产业,但真正救市的只有没有列入救市产业的房地产。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房地产迅猛升温,房价也连创新高,有学者称中国房价已经超过美国房价的一倍,而中国居民收入只有美国人的1/30。

内容概要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些观察心得,对中国制造做了一些具体的探究,试图回答人们对制造业的困惑。

作者简介

徐明天,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8年度最佳财经书作者。
  其主要著作有《史玉柱批判》2009年,企业管理出版社;《管子的经济智慧》2009年,海天出版社;《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上、下)2008年、2009年,中信出版社;《郭台铭与富士康》2007年,中信出版社台湾馥林文化出版社;《三九陷落》2006年,企业管理出版社;《长虹隐痛》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博弈危机》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书籍目录

中国企业为什么做不了传真机?联想为什么不做电脑?我们离“巨人”越来越远了吗?一夜暴富成巨人无所不能多元化扩张善抓机遇投机取巧营销压倒一切资本造富创神话泡沫“巨人”缺点钙小小“螺丝钉”打造万亿“巨人”磨具一磨20年前后互动的产业链模式贴牌贴出品牌没有制造哪来创新?日本人发掘富士康难道靠“山寨机”打造中国制造业?品牌手机为何被“山寨”机打得落花流水?联发科、威盛怎样做出“山寨”芯片?我们的芯片就那么高不可攀吗?为什么家电企业集体撞上“天花板”?液晶面板背后是什么?华为是一种精神为什么华为不愿意招聘在校大学生了?海尔的成功很简单中国人不适合做制造吗?谁说制造业不赚钱?-别被经济学家忽悠了制造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章节摘录

  这块主机板做好了,装在机壳里,与外置设备连接,就组成了一台电脑。主机板组装的过程开始是手工焊接,现在已经全部实现了SMT自动化流水线,由机器手也就是贴片机将不同的零件快速准确地安装到线路板的位置上。手机、MP3等电子产品,都有这么一块主机板,都需要通过SMT流水线制作。  三是组装电脑。就是把主机板、机壳、键盘、显示器和鼠标等外置设备买来,把它们组装在一起。这是非常简单的制造。  联想除了汉卡以外,没有做过零组件,但联想是国内最早做主机板的,但做不好,后来放弃了。有一段时问,联想的制造基地是组装电脑,后来组装电脑成本也高了。而台湾企业多是从零组件开始做,更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成本,空间更大,形成规模效应。联想的简单组装自然无法与台湾企业在成本上竞争,索性全都交给台湾人做好了。  联想是一个不重视制造的企业,制造在联想一直排不上重要位置,联想内部有一个“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路线争论,也就是销售、制造和技术位置排列的争议,看起来,不论“技工贸”还是“贸工技”,制造都排在中间位置,而实际的情况是,制造在联想一直排在最末位,甚至是没有位置。  凌志军的《联想风云》写了联想20年,洋洋洒洒厚厚的400多页,写到制造的可能就是两、三页纸的文字,从中看出联想对制造的漠视。  联想1988年就进军海外,在香港成立了科迪亚公司,利用当时香港先进的电子制造技术组装主机板,当时还不是SM]、自动化的生产。联想当时的实力还很小,所以工厂的规模不大,环境也很差。1988年4月18日,联想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进军海外誓师大会”。请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出席。当时,人民大会堂除了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还不对外开放。  《联想风云》描写了联想副总裁马雪征第一次走进联想香港公司的情景。“一行人乘车来到香港岛东头的那片工厂区,走进一座大楼,马雪征觉得周围破破烂烂,就像进了一个破仓库似的。然后大家绕过一辆大货车进了电梯,这才知道这里原来是个仓库。电梯不是走人的,是送货的,电梯里面立着搬运工,个个光着膀子,脖子搭块毛巾,脊背上渗着汗珠。


编辑推荐

  2008年度最佳财经作者徐明天最新力作。为什么,我们做不了传真机?为什么,电脑成了最失败的产业?为什么,中国产品被看作质低价廉?为什么,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屡屡受挫?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几个世界性公司?中国制造缺点精、细、深。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突破中国制造的瓶颈 PDF格式下载



真心推荐大家看看着本徐明天写的《突破中国制造的瓶颈》,制造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没有捷径,不能投机,也不能懈怠,学习华为、富士康的制造精神,扎根制造业。突然自觉能在制造业最底层的工厂工作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职责。为中华崛起而制造。


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一读,对管理人员也有一些好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