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达汉语史论集
2009-11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林序达
642
无
这套《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就要陆续出版了,我有幸看到这些成果的面世,作为这个学校最早的一名汉语教师和汉语研究队伍中的老兵,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些作者,有的是同我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的忘年好友,有的是我的学生。他们或从事汉语词汇研究,或从事语法研究,或研究四川方言,或研究甲金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的异同,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从事汉语汉字的探讨。收入这套丛书的著作,有的得到过王力语言学奖,有的得到过专家的较高评价,有的是作者十几年研究一个课题的成果。这些探讨都对汉语汉字的研究,或多或少有些推动作用。 从宏观来看,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世界正在兴起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潮。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字的队伍也渐渐扩大,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加需要深人、普及。我希望这一套丛书能够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大业中发挥一点微小的作用。
《林序达汉语史论集(精装)》作者有的是同我经常讨论学术问题的忘年好友,有的是我的学生。他们或从事汉语词汇研究,或从事语法研究,或研究四川方言,或研究甲金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的异同,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从事汉语汉字的探讨。收入这套丛书的著作,有的得到过王力语言学奖,有的得到过专家的较高评价,有的是作者十几年研究一个课题的成果。这些探讨都对汉语汉字的研究,或多或少有些推动作用。
作者生平第一编 音韵反切概说序言第一章 反切的基本原则一、汉字的语音结构二、反切的基本原则三、学习反切的目的第二章 反切盛行以前的注音方法一、假借字、形声字二、描写与说明三、“读若”之属四、直音五、学习这些注音方法的目的第三章 反切的产生一、字音的自然分解与拼合二、佛经的输入与反切的产生三、反切的创造者四、反切的名称五、反切的应用第四章 反切的演进一、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引起反切用字的改换二、反切方法的改良三、《切韵》《广韵》《集韵》反切的比较四、《交泰韵》五、《音韵阐微》六、反切局限的突破——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第五章 《切韵》音系一、反切与《切韵》音系二、《切韵》音系的声母三、《切韵》音系的韵母四、古音的构拟第六章 《切韵》音与现代音的比较一、声母的比较二、韵母的比较三、声调比较第七章 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发展一、声母的分化二、声母的合流三、韵母的分化四、韵母的合流第八章 反切用字一、反切上字(按声母排列)二、反,切下字(按韵部呼等排列)三、反切用字的一些问题第九章 反切今读上一、用今音可以按一般原则拼读的反切二、见、晓、精各组反切三、知、庄、章、日(除止摄开口外)各组反切四、帮组反切五、彭、羊、匣乙、疑、明(合口子类丑类)、日(止摄开口)各母的反切六、全浊声母的反切七、平声反切八、入声反切第十章 反切今读下一、一些反切上字今读特殊的反切二、一些反切下字今读特殊的反切t三、由于声母分化而引起问题的一些反切四、由于韵母分化而引起问题的一些反切五、一些在古开合等次上成问题的反切六、一字多切七、反切拼读举例——今读条例的运用八、反切拼读举例——古今语音对比材料的利用九、结语附录:本书反切上下字索引上古汉语的语调问题论上古声调读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上)第二编 语法上古汉语语法讲义导论第一章 语法与语义一、语音与语义二、词汇与语法三、语法分析与语义检验四、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是语法第二章 语法和语用一、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研究二、语法与语用的联系三、语法不等同于语用第三章 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一、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二、方言的分歧三、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四、正确处理历时与共时的关系第四章 普遍与特殊……第五章 现实与可能第六章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第七章 上古汉汉语词类的划分第八章 词与词的组合专题第三编 文字与古汉语教学后记
借代表某一个词的字去书写跟它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词,这叫假借。假借字只借字音,不管原义,例如借“羽”为“翌”,借“凤”为“风”,借燃烧的“然”为指示代词的“然”,借劈开义的。“斯”为指示代词“斯”,这“羽”、“凤”、“然”、“斯”在被借用的时候都起一个音节符号的作用。可是,汉字毕竟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无论古汉字或今汉字,都没有完全打破这个体系。这就是说,汉字不能毫无限制地作为单纯音节符号来使用,它们总要受到或多或少的语义及前后文的限制。尽管古代板印书籍之前,假借字非常普遍,但是不能假借到使书面交际产生混乱的地步。例如: 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帛书《老子甲本·德经》四、五行)——大丈夫居于厚重而不居于浮薄,居于朴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要去掉后者,采取前者。 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同上九。行)承担全国的灾殃,这才算得天下的王。上句借“泊”为“薄”,借“皮”为“彼”,在它们分别与“厚”、“此”对举的句子中,不会产生歧义。下句借“胃”为“谓”也没有问题,因为在下断语的“是胃……”这种句子中,“胃”不会被认为“肠胃”的“胃”,而且在帛书《老子》中“谓”普遍写成“胃”,这就更不会让人误会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