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

杨军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杨军  

页数:

284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儒释道三教而著称,此正如陈寅恪先生所云:“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①牟宗三先生也曾讲:“中国哲学包含很广。大体说来,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中国哲学的中心是所谓儒、释、道三教。其中儒、道是土生的思想主流,佛教是来自印度。”“明末以前二千多年来中国的三教所代表的文化生命,不但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未有停顿,而且高潮迭起。”②东汉以后,儒教的沉浮史、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与道教的形成发展史,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关系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佛教入乡随俗,道教随机应变,都获得统治者承认,形成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上谓的“三国演义”。

内容概要

本书回顾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三教关系,探讨了宋元三教关系形成的背景、宋元三教关系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首开宋朝“三教合一”先河的陈抟、将内丹道教发展完善臻于成熟的张伯端、金丹南宗的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全真道的王重阳、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元初倡“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李道纯等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本书认为宋元儒佛道在理论上的高度融合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宋金时期产生的新道派,还是在天师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一道,在三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其吸儒纳佛的特征非常突出。道教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向伦理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受佛教义理的影响,哲理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

杨军,女,四川武胜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82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系(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003年考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200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参编学术著作两本,在国内一级刊物、核心刊物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关于宋元三教关系的研究状况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一章 道佛儒三教关系历史回顾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初步形成 一 道佛儒“三教”的基本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二 道佛儒之间的相融相斥 三 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特点分析 第二节 隋唐五代三教关系的深入发展 一 隋唐五代道佛儒的基本状况 二 道佛儒关系特点第二章 宋元时期道佛儒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 第一节 宋元“三教合一”的背景及三教关系特点 一 “三教合一”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 二 对魏晋至隋唐五代以来三教关系思想的传承 三 宋元时期三教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宋元统治者对三教的政策 一 对儒家:尊孔崇儒,以儒学为核心 二 对道教:倚重、倡导促其繁荣 三 对佛教:扶持、利用和限制、约束并重 四 宋元统治者以帝王之尊主张三教融合对三教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宋元儒、佛对“三教合一”的促成 一 宋元儒士出入佛老、援佛道入儒对“三教合一”的推动 二 宋元佛教调和儒佛道第三章 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及主张 第一节 陈抟开宋朝“三教合一”之先河 一 “非仙即帝”之陈抟 二 融贯儒佛道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张伯端“教虽分三,道乃归 一 张伯端及其《悟真篇》 二 张伯端“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三 “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的道本位立场 第三节 白玉蟾“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一 博学多才的白玉蟾及其著作 二 “即心是道,以心合道”的思想 三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白玉蟾的三教关系思想 第四节 王重阳等全真道代表人物的三教观 一 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的背景 二 王重阳之“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三 马钰之“三教门人尽是予师父 四 丘处机之“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第五节 李道纯以“中和”为旨归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 三教一理的指导思想 二 守中致和的内丹修炼思想 三 融禅宗心性于内丹修炼之中第四章 宋元三教融合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正一道 一 蒙元时期的正一道 二 明中叶以前见重于统治者的正一道 三 从张宇初的思想看正一道融合三教的特点 四 正一道儒学化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新道派 一 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融合三教,尤为注重汲取儒家伦理 二 “三教搜来作一家”之全真道 三 从全真道看道教发展的由盛而衰 第三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道教伦理化与世俗化的发展 一 正一道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二 宋元新道派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三 从道教善书看道教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第四节 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道教发展及三教合一的影响 一 对明朝道教发展的影响 二 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宋元时期三教关系出现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三者在理论上的高度融合。到了宋代,随着儒家的复兴以及佛教强势不再,儒、佛之间虽然在某些问题上仍还有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存在,但从总体上说却呈现出一种相互汇合、交融的局面。宋元三教关系理论由原先的三教同源于善心扩展到三教心性相通不牾说。以往提倡三教合一者,大都强调三教同归于善,即三教都有利于教化、都是劝人行善。宋元提倡三教合一者继续宣扬三教同归于善,但更侧重强调三教都有利于国家治理,三教在性理方面的一致性成为此时三教合一主张者关注的重点,从而扩展了“三教同归”的理论内涵①。道教内丹与禅的融合,则是两宋道教内丹学的基本特色。道教自南北朝起就靠拢儒家,学习佛教,不但完成了自己官方化的过程,也建立起自己的宗教理论体系。然而,道教一直难以与佛教抗衡,原因之一就是它缺乏精致的宗教哲学理论。有唐一代,在佛教义理的刺激与启迪下,道教重玄哲学思想形成,标志着道教在理论上走向成熟。宋代道教内丹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则意味着道教在理论水平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揭示宋元道教融摄儒佛而达到的理论高度。本书主要选取了宋代陈抟、张伯端、白玉蟾,宋金之际王重阳以及元代李道纯等几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从道教的立场探讨他们对三教关系的态度、认识和主张。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勾勒出了宋代以后道教的发展形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