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半蠹集

张传敏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作者:

张传敏  

页数:

296  

内容概要

  《半蠹集》收集了作者十几年来的部分学术收获,主要的涵盖面就是学科史、左翼文学研究和七月诗派研究这三个传敏用力最多的领域。这不仅是作者对既往的检阅,也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参考系数。

书籍目录

序“化大众”与“大众化”——对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考察一、引论:对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研究状况的简略回顾二、意识形态革命三、“化大众”与“大众化”四、回归与构想五、余波和结语中国现代文学走向左翼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论新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左翼现实主义的深层精神关联中国左翼现实主义观念之发生论郭沫若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及其知识分子立场晚清学制改革中的白话与文学一、晚清新学制和“五四”新文学之间的关联二、晚清学制中的白话三、晚清学制中的文学观念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之发端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新文学如何走进大学课堂一、新知识与新权力二、禁忌与规训三、权力之外:个性与思路近现代文学的进化立场一、旧文学的“新花样”——晚清的文学进化观二、西方、白话、写实主义:“五四”文学进化论(上)三、分歧与反诘:“五四”文学进化论(下)四、批判与继承:左翼文学的“进化——革命”说抗战时期七月诗派的重庆经验胡风的“沉重”与七月派的裂痕——由胡风的一封信谈起谁为“七月派”跋

章节摘录

  这种合流首先表现在启蒙对于革命的促进上。正是在这一时期,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左翼思潮影响而起的中国新启蒙较少受到现实斗争的挤压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它最大限度的“现实性”。在普罗文学时期,因为势之所至,口谈革命几成社会时尚。不仅左翼文化人,即使是中间派也在大谈革命文学,连一贯宣扬唯美主义的《金屋月刊》,也翻译起了左翼文学,在该刊1929年5月第1卷第5期和1929年6月第1卷第6期上连续发表T.Dreiser的《布尔塞维克的绘画与文学》(汉奇翻译),以致招来了邱韵铎的嘲笑:“《金屋》也竟然印行起这样不唯不美而且凶险的赤色文章”,“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革命文学已经轰动了国内的全文坛了,而且也可以跨进一步地说,全文坛都在努力‘转向’了”。普罗文学“执文坛牛耳”,赤色作家蒋光慈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种具有先锋意义的纯文学作品,而且是深受市场欢迎的畅销读物,有的作品竟会在一年内再版好几次。另外还有将蒋氏作品改头换面的盗版者,以至于将不是蒋光慈的作品署上他的名字出版者一例如,蒋光慈和宋若瑜的通信集《纪念碑》在1931年4月被上海美丽书店改为《最后的血泪及其他》出版,其中除了“蒋侠生(即蒋光慈)与宋若瑜的通信”之外,竟被莫名其妙地附加了“阎凤荔和郭玉姑”、“李宗保和黄淑贞”、“何兰英和李宗保”、“马福生和任玉苹”、“牛天风和武慧媛”之间往来的情书多封。普罗文学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势。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半蠹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