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2007-11
万卷
罗贯中
673
无
《三国演义》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近年来,很多人深入挖掘《三国演义》的文学之外的意义,使其成为一部集人才学、领导科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等为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三国演义》所本三国故事,在魏晋以后就在民间流传。随着说话技艺和戏剧的兴盛,这三国故事题材也自然被艺人所看重。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即在勾栏瓦舍上演。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有30多种。元代还刊出了《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作注所搜集之史料,注入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24卷本,是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嘉靖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现今通行的120回本,是为《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最流行的本子,俗称“毛本”。《三国演义》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罗贯中继承了民间故事中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义的一方,表达了对“仁政”的向往,对汉民族复兴的渴望。《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其精彩地描写了大大小小40多场战争,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作者视野广阔,构思宏伟。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从战事的起因,交战各方力量对比、作战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主要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叙述得具体而生动。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曹、刘、孙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小说中用整整八回的篇幅,通过铺排和虚构,写得矛盾冲突不断、戏剧性的转折接连、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读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值得称道的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品格性情各个不同,如刘备宽厚仁爱、曹操雄豪奸诈、关羽勇武忠义、张飞勇猛暴烈、诸葛亮谋略高超与勤于国事、周瑜聪明自信与器量狭小。这些形象都极富于生命力,几百年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非常高超的。如写诸葛亮的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侧面虚写其非凡才能;然后在三顾茅庐这一段,从刘备等三人的眼中观察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环境,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诸葛亮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场“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令人觉得他是有大才,且日后必有大用之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逐鹿中原。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权术,计谋,武力、人心的争斗,最终如卧龙诸葛亮所说,形成了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势:东汉后裔刘备所建的蜀、江东霸主孙权所建的吴和些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所建的魏。然而争斗并没有停止,魏蜀吴三方仍在在保存自己实力的同时企图消灭其他两方,统一天下。乱世出英雄,而英雄最终被浪花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只留下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人凭吊。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为读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认识价值。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候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各怀心复事,都企图称王称霸……
作者:(明)罗贯中
前 言校理说明第 一 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 二 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第 三 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 四 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第 五 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 六 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第 七 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第 九 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催听贾诩第 十 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第 十一 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 十三 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 十六 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 十八 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第 十一 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 十三 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 十六 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 十八 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第 十一 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第 十三 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第 十六 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清水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第 十八 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
书摘 却说袁绍输了一阵,坚守不出。两军相拒月余,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李儒对卓日:“袁绍与公孙瓒,亦当今豪杰。现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顺太师矣。”卓日:“善。”次日便使太傅马日碑、太仆赵岐,赍诏前去。二人来至河北,绍出迎于百里之外,再拜奉诏。次日,二人至瓒营宣谕,瓒乃遣使致书于绍,互相讲和。二人自回京复命。瓒即日班师,又表荐刘玄德为平原相。玄德与赵云分别,执手垂泪,不忍相离。云叹曰:“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玄德日:“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洒泪而别。 却说袁术在南阳,闻袁绍新得冀州,遣使来求马千匹。绍不与,术怒。自此,兄弟不睦。叉遣使往荆州,问刘表借粮二十万,表亦不与。术恨之,密遣人遗书于孙坚,使伐刘表。其书略日: 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公取荆州,吾取冀州,切勿误也!坚得书日:“叵耐。刘表!昔日断吾归路,今不乘时报恨,更待何年!”聚帐下程普、黄盖、韩当等商泌。程普日:“袁术多诈,未可准信。”坚日:“吾自欲报仇,岂望袁术之助乎?”便差黄盖先来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大船装载战马,克Et兴师。江中细作探知,来报刘表。表大惊,急聚文武将士商议。蒯良El:“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跨江涉湖而来,安能用武乎?”表然之,令黄祖设备,随后便起大军。 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坚又过房俞氏一子,名韶,字公礼。坚有一弟,名静,字幼台。坚临行,静引诸予列拜于马前而谏日:“今董卓专权,天子懦弱,海内大乱,各霸一方;江东方稍宁,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愿兄详之。”坚日:“弟勿多言。吾将纵横天下,有仇岂可不报!”长子孙策日:“如父亲必欲往,儿愿随行。”坚许之,遂与策登舟,杀奔樊城0。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拨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当日正值顺风,坚令军士一齐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坚军登岸,程普、黄盖分兵两路,直取黄祖营寨。背后韩当驱兵大进。三面夹攻,黄祖大败,弃却樊城,走人邓城0。坚令黄盖守住船只,亲自统兵追袭。黄祖引军出迎.布阵于野。坚列成阵势,出马于门旗之下。孙策也全副披挂,挺枪立马于父侧。黄祖引二将Ln马:一个是江夏张虎.一个是襄阳陈生。黄祖扬鞭大骂:“江东鼠贼,安敢侵犯汉室宗亲境界!”便令张虎搦战。坚阵内韩当出迎。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陈生见张虎力怯,飞马来助。孙策接见,按住手中枪,扯弓搭箭,正射中陈生面门,应弦落马。张虎见陈生坠地,吃了一惊,措手不及.被韩当一刀,削去半个脑袋。程普纵马直来阵前捉黄祖。黄祖弃却头盔、战马,杂于步军内逃命。孙坚掩杀败军,直到汉水。,命黄盖将船只进泊汉江。 黄祖聚败军,来见刘表,备言坚势不可当。表慌请蒯良商议。良曰:“目今新败,兵无战心;只可深沟高垒,以避其锋;却潜令人求救于袁绍,此围自可解也。”蔡瑁曰:“子柔之言,直拙计也。兵临城下,将至壕边, 岂可束手待毙!某虽不才,愿请军出城,以决一战。”刘表许之。蔡瑁引军万余,出襄阳城外,于岘山布阵。孙坚将得胜之兵,长驱大进。蔡瑁出马。坚曰:“此人是刘表后妻之兄也。谁与吾擒之?”程普挺铁脊矛出马,与蔡瑁交战。不到数合,蔡瑁败走。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蔡瑁逃人襄阳。蒯良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刘表以新娶其妹,不肯加刑。 却说孙坚分兵四面, 围住襄阳攻打。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日:“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 岂可因风折旗杆,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刘表写书, 问谁敢突围而出。健将吕公,应声愿往。蒯良日:“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 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 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 可盘旋曲折, 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迫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o”吕公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 密开东门, 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 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 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 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 “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人山路去。坚随后赶人,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 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进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吕公截住三十骑,并皆杀尽,放起连珠号炮。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 江东诸军大乱。黄盖听得喊声震天, 引水军杀来,正迎着黄祖。战不两合,生擒黄祖。程普保着孙策,急待寻路,正遇吕公。程普纵马向前,战不到数合,一矛刺吕公于马下。两军大战,杀到天明,各自收军。刘表军自人城。孙策回到汉水,方知父亲被乱箭射死,尸首已被刘表军士扛抬人城去了,放声大哭。众军俱号泣。策曰: “父尸在彼, 安得回乡!”黄盖曰: “今活捉黄祖在此,得一人入城讲和,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言未毕,军吏桓阶出曰:“某与刘表有旧,愿人城为使。”策许之。桓阶人城见刘表,具说其事。表曰:“文台尸首,吾已用棺木盛贮在此。可速放回黄祖,两家各罢兵,再休侵犯o”桓阶拜谢欲行,阶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桓阶,然而用计。”正是:追敌孙坚方殒命,求和桓阶又遭殃。未知桓阶性命如何,且扣下文分解。 ……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故事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以王溶平吴结束。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社会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书中的描写,为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素材。全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三国演义》深受各阶层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本次校点,在海天出版社1996年本的基础上,参校诸本,并参酌史籍,择善而从。均不出校记。
前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在世界古典文学名著之林中, 它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十年来,《三国演义》研究由沉寂走向兴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我曾反复认真研读这本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仅就几个基本方面,略陈管见。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长期以来, 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近年来,一些学者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 3.“成书于明初”说; 4.“成书于明中叶”说。在这四种观点中,“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不仅忽视了《三国演义》吸收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而且实际上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 实难成立, 因而几乎无人赞同。“成书于明中叶”说, 径直把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本”)视为(三国演义)的原本,认为弘治甲寅(1494)为之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即其作者, 也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其论述虽有精辟之处,结论则未必令人信服。那么,“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和“成书于明初”说,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我认为,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多年来。 人们公认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 确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基础。近年来, 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即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 尚难遽尔断定《三国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嘉靖本基本上保存了罗贯中原作的面貌,或者直接把它当作罗氏原本,根据它来考察《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本乃是一个加工较多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的面貌(详见第二部分阶段),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以往论述的可靠性。
《三国演义》描写的重点是封建社会内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作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