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代试论与文学

吴建辉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作者:

吴建辉  

页数:

274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吴建辉是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2002年初秋入学,2005年仲夏毕业。而在她毕业已近四年后的今天,当她的弟弟吴俊钧先生将她的毕业论文置放在我的案头,要我写“序”的时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迷惘,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建辉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又近两年了。  建辉早年师从莫砺锋教授,攻读唐宋文学硕士学位,后由莫老师推荐给我,由我来指导她博士论文的写作。在与她相处的三年时间里,建辉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平心静气地治学,温厚婉雅地待人,即使到了撰写论文的紧张阶段,她仍是不矜不躁,从容面对。我记得在她的论文受到评审专家的赞誉并全票通过时,她也仅仅是会心地一笑。  由于是第一次指导博士论文的写作,我与建辉就论文的讨论是比较多的,而她论文的学术建树,给予我的感受也就相对深刻。据我的印象,当时我对她论文的肯定评价主要有五点:一是选题有意义,因为“论”体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被视为文学性不强而尝忽略,建辉立足于三个层面,或通过三个视角,即绾合“文体论”、“文学批评”与“宋代文学”,来选择“宋代试论与文学”作为博士论文,表现了她治学志存高远、迎难而上的精神面貌。

内容概要

  “论”的概念的发展变化,促进了论体文的特征突出,从而走向独立,进士试论的确立对宋代“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诗赋地位的此起彼伏过程中,在科场的几次重大改革过程中,都标示着它与文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而制科试论在制科的反复罢置中不断稳定其地位,并在程式上不断规范化,既促进了论体写作技巧的提高,同时,又开始走入极端,开后来八股文形式之先。

作者简介

吴建辉(1963-2007),女,湖南宁乡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原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先后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国韵文学刊》、《中国大学教学》、《现代大学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新华文摘》曾摘要转载其论文,参与撰写《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关注宋代科考之试论,加强认识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二、回顾历史,他人研究奠定基础;展望未来,许多荒地等待开垦 三、选题兼跨文、史,研究线、点结合,旨在揭示试论的文学性第一章 关于论的概述 第一节 论体的形成及嬗变 第二节 论体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论、试论与文学及其关系第二章 宋代进士科试论的确立 第一节 宋代进士科试论概述 第二节 宋代进士试论的规则 第三节 进士试论与文学之关系第三章 宋代制科设置之变化与试论之发展 第一节 宋代制科置罢与试论之概述 第二节 制科试论的出题范围和方式 第三节 制科试论与文学之关系 第四节 宋代制科试论之歧途第四章 南宋古文选本、试论及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以古文为时文”的文学观初露端倪 第二节 试论的美学追求第五章 苏轼“论”文研究 第一节 苏轼“论”作概述 第二节 “转无用为实用”,开启“论”作新时代 第三节 才思横溢如潮涌,变幻无穷制奇文 第四节 苏“论”对南宋及后代写作的影响第六章 叶逋“进论”研究 第一节 叶逋的文学思想与试论之关系 第二节 叶逋进论之特征结语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附录四附录五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关于论的概述  第一节 论体的形成及嬗变  一、题材内容上的演变  论体这一概念最开始的外延是比较大的,“条流多品”,刘勰认为议、说、传、注、赞、评、序、引这八类都是以论为主。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言:  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说明先秦诸子之说至汉代之经传和政论文,乃阐明著者的政术或学术观点的论体文,两汉时期的论体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后,出现大批围绕六经经义而阐述治国方针的长篇政论文。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篇》评论汉代论著时有如下言论:  汉初儒者,与纵横相依。逆取则饰游谈,顺守则主常论;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有时牵引小事,攻劫无已。则论已离其宗;或有却击如骂,侮弄如嘲,故发言终日,而不得其所凝止,其文虽博丽哉,以持论则不中矣。  章炳麟对汉代诸家之论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精到的概括。从论述中可见汉代的论体文虽然丰富,但与先秦诸子之文有很大的依附关系,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特色,更没有论体所要遵守的法式。似乎有些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毛病;受辞赋影响,长篇大论铺陈敷衍,实际上还没达到精于一理的程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代试论与文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