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第十一诫

黄梵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09年8月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黄梵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混合着一种身临地狱的激情。我经常把自己给遗忘了,在确立人物的过程中,我便成为书中的人物。由于人们读小说时,坚持小说里那些不堪的场景,就是作者生活的秩序。所以小说发表和出版以后,我面对的景象是可怕的。一些人为了消遣,甚至像一股昏暗的风在同事和友人中间打旋,以便把书中那些地狱式的人物,与所谓的生活原型对应起来。人们只知道罪孽是不可饶恕的,但并不知道罪孽来自何处。我认为这是人们最难理解的一点。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藏着罪孽的高山,等于向人们散布躺在火里是安全的。难怪国内某些知识分子读后大为恼火,气愤我忘了“知识分子是有良知的”这个先验假设。更有人甚至准备做一件“高尚的事”,对我“亵渎”了同事友人或知识分子,他准备以官司相报。我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中国式逻辑:一方面说我写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真实,没有摆脱虚想,另一方面又伸长脖子在小说之外找出一个个原型。

内容概要

  《第十一诫》于2003年首次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被网络誉为“书写年轻知识分子校园青春忏悔录的杰作”,被文坛称作“描绘知识分子的当代经典”。与《洛丽塔》一样深刻,审视知识分子的不伦之爱。与《钢琴教师》一样另类,因为性的泥沼而终于自毁。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便遭遇分配猫腻的倒霉的优秀学生,几经周折终于谋得了一个助教的名额,在教授的手下辛苦奔走,一边对风情万种的师母无限遐想……小说兵分两路,从容不迫地展现了学院体制内翻云覆雨,尔虞我诈,色欲迷离的众生态。

作者简介

  黄梵,1963年生,“后新生代”代表作家,著名诗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与艺术课程。其小说、诗歌、评论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 《钟山》、《山花》、《作家》、《大家》、《花城》、《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期刊、年度小说最佳选本、排行榜等。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文字。

章节摘录

  1  姜夏紧跟在教授屁股后面。他的眼睛可能黯淡无光,无暇顾及这片销路不好的楼房。教授就差把他锁在旅店里,逼他烧饭、洗衣服,当一回女人了。姜夏知道,作为捏在教授手里的念珠,他不过是较光滑、不扎手的一颗。接连几天,他欠了睡眠,精神恍惚,说话做事不经意有了帝王般的从容,不躁不急。为了纠正教授的口误,他常常要停下来,回想教授刚才说过的话。教授姓齐,也许这个姓氏到他的上辈为止一直很落魄,他必须小心翼翼操着外省口音来谈论,态度不能像他老家那些气派十足的农民。据说齐姓和姜姓同出一辙,事隔很多年,我才找到过硬的书面记载。这两个姓氏都曾经在历史上大出过风头,过了上千年,终于有了类似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在落满沙尘的街道上,姜夏和教授大概体现着这两个姓氏的最大差别。教授连珠炮的说话语速,让他嫌弃姜夏的笨嘴拙舌。教授大概娶了美艳的妻子后,才真正有了使命感。他是文明循环论者,相信他隐秘的身份可以追溯到上次文明,那时他已经来过地球,是上次文明中的强者,这些强者后来都投胎转世到这次文明。姜夏觉得教授故弄玄虚,相信这些拾人牙慧的玩意儿,不过是教授用来掩饰投机心理的一块遮羞布。不过,他卑微的助教职位,不容许他向教授挑衅,明明是误入歧途,他的脸上还要挂起赞赏的表情。  他打第三个呵欠时,引起了教授的注意。他转身叮嘱姜夏要挺住,挺到他办完下午的这件大事。姜夏只敢把鼻子对着教授的脊背怏怏不乐,他清楚教授给他的奖励,不过是答应让他睡上一觉。他的涂着一道红药水的手臂还发着炎,那是上午他在靶场绊倒时被碎石子擦伤的。现在,为了教授所说的见面的仪表,他不得不把挽起的袖筒放下来。他忍着袖筒磨擦患处的些许疼痛,指盼熬到教授这把年纪,成为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学者。  路上的行人都乜斜着眼,朝他俩打量。这座小城到处是冻得滑溜溜的斜坡,很少来南方人,他们的南方装束引起了路人的好奇。他暗暗念叨上午在靶场临时编就的保佑词。真的,不是开玩笑,他相信自己能逃过上午一劫,保佑词肯定功不可抹。看见他俩在路上受人瞩目,他心里的怨气渐渐消散了。他像教授牵在身后的一只山羊,磕磕绊绊紧跟着,不知道究竟会被带到哪里?教授好像故意跟他玩游戏,在他认为是终点的地方,教授转身一拐,又向另一条街巷走去。姜夏知道教授嗒嗒嗒的小碎步的全部含义。急促、没有间歇的脚步声,意味教授的精神状况已经滑到平均值以下,接下来他免不了会无缘无故地发火。教授对姜夏的慢手慢脚,开始表现出不满。刚穿过两个街区,教授就故意夸起研究小组里的马厉。那人的眼线极长,终日眯着眼,却擅长从剃须刀片薄的眼缝,察颜观色。只要教授夸马厉,姜夏就有受伤的感觉,弄不清自己又在哪儿犯错,惹恼了教授。  “快,快!可能来不及了。”  教授回头瞥他的脸上,流露出少见的惶恐神色。姜夏马上意识到,他们要去拜见的,一定是上边来的大人物。这几天,教授与姜夏一样,都弄上了大便不通的毛病,嗓子发涩,太阳穴胀得发疼。但教授被大人物的电话一召唤,就兴冲冲地忘了这个折磨人的烦恼。姜夏走在街上,打量着街边的玻璃橱窗,心里执拗地想要找到一种管用的药片。他有点鄙视教授在大人物面前的谦卑相。他时常为研究小组获得的各种奖状、锦旗感到好笑,也许小组成员应该把得到的一半酬金,转寄给那些原始文献的外国作者。他想不通教授为什么不搭车,难道通过呼吸满是尘土的空气,通过教授一路领先的双人竞走,板结的屎块就肯服服帖帖地滑下吸水的肠道?仅仅几秒钟,教授就不见了。姜夏紧追几步,发现他闪进了一幢不起眼的旧楼房。顺着走廊,他们找到了楼梯口。没想到在看似无人的地方,冒出一个门卫间,里面蹿出一位驼背老汉,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喂,站住,你们找谁?”  姜夏嘴里刚想嘟噜什么,马上尴尬地发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教授埋怨地扫了他一眼,只好自己上前应付。  “老师傅,部里来了一位主任,要召见我们。”  “你们有介绍信吗?”  “没有。是那位主任临时通知我们的。”  “没有介绍信可不能进去!”  “我们知道他就住在三楼。”  “住在三楼的人多呢,你随便说说就放你进去,那还不乱套了?”  “老师傅,真的是要紧事,涉及到国家机密。”  “那我更不能放你进去了,我看你在胡说八道。”  教授恼火了,他激动地摸出餐巾纸,擦着淌汗的额头,大声叫道:  “我没空跟你胡说八道!我是教授,告诉你吧,今天如果误了大事,你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门卫瞪大了眼睛,“别空说,拿来证据呀。”说实话,教授不擅长同普通人打交道。他摸遍了口袋找名片,偏偏上午他把名片散光了。他打开手提包,发现工作证也在旅店里。结果唯一证明他们身份的,是姜夏随身携带的助教工作证。  “这……这证明了小伙子,还是没有证明你呀。”  “我是他的老师。”  “吹牛,我看不像,你倒像他的乡下亲戚。”  “我没空跟你贫嘴,你快让我上去!”  “不行,得按规定来。小伙子可以上去,你得留在这里。”  “绝对不行,”教授一把将姜夏拉到身后,“那人是召见我的。”  门卫想了想,“当然喽,”他脸上含着意味深长的笑,看着教授的包说,“我可以做点让步,但你得押个东西在我手里。”教授发现门卫在觊觎他的包,更紧地把它攥在手里。  “包可不能给你,里面有机密,再说你也担待不起。”  “那你自己说押什么吧?”门卫打了一个呵欠,显出对这场较量有些厌倦的神情。  “把小伙子押在你这儿,怎么样?”  这个建议倒挺提神,出乎门卫的预料,他看货色似地看着姜夏,开始感到不自在了,“这么说,他……他真是你的老师?”姜夏点点头,他的面色因为缺少睡眠显得苍白,他竭力想收回已经飘远的思绪。门卫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让开身子,让教授上了楼。  平时门卫的工作极枯燥,遇到陌生人不分青红皂白往里闯,他才能找到一点乐子,分享到拥有一点权力的满足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是自卑的,从招待所其他人的目光里,他感受不到人情味。别人对他的歧视,是用炫耀优裕生活的方式表露在脸上。他从整个城市生活中学到的,只是买卖关系。他开始醉心于这点权力可能带来的奇迹。睡不着时,他吃下两片安眠药,是为了第二天能精力充沛地拦住一位傲慢的主任或教授,使他能赏花灯一样,赏到市民千奇百怪的谦恭,和乡下人的诚惶诚恐。他发现这桩买卖公平,他买进受到的各种歧视,卖出他可以施于别人的各种刁难。  2  越野吉普车迎着风,在空旷的沙地上颠簸行驶,车篷里的五个人,不时被颠得东倒西歪。稀稀拉拉的几棵树,愈加衬托出靶场的荒凉。向前行驶了十来公里,车前出现了暖色的庄稼地,简易农舍,已经干枯的水渠。向导起初不吭声,叭嗒叭嗒抽着长杆旱烟,其他人不敢冒失地向他打听什么。后来,向导见到一栋墙面似乎能透光的红砖农舍,忍不住打开了话匣。  他端着旱烟,几乎蹲在座位上,巴嗒巴嗒抽烟的样子,像使唤一只铜喇叭号子。他埋怨这家户主那天过分大意。他啧啧赞叹这家媳妇实在漂亮,当地人甚至嫉妒地怀疑,她是户主花钱买来的。这位头发有点微黄的美妇,可能为了摆脱家里的赤贫,任人从西部拐卖到他的手里。户主和其他寻找土地的农民一样,来自人多地少的河南。消息不胫而走,靶场大量闲置的土地,引来了更多的河南人,他们在靶场里面搭农舍,用芦苇杆圈地。靶场当局搞过几次轰轰烈烈的驱赶行动,收效甚微。没几天,那些赶跑的农民,又乘着夜色悄悄回来了。后来,靶场当局想通了,与其让农民在靶场内外东飘西荡,不如让他们定居下来,便于管理。每到打炮的日子,靶场像举行节日庆典一样,派出色彩鲜艳的宣传车,向沿线农户发布打炮的消息,敦促他们赶快离开靶场一会。许多农民是第一次领教炮弹落地的呼啸声,吓得纷纷往水沟里跳,像紧张的刺猬发出嗽嗽的哆嗦声。不过,他们很快习惯了这种声音,不把头顶上乱窜的炮弹当回事了。他们渐渐了解到,除非发生半途掉弹的事故,脑袋被砸的可能性,大概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充满暗示性。《第十一诫》的魅力和成就,不仅得益于叙事语言的卓然风致,也受惠于作者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洞幽烛微。  ——格非  我一直认为《第十一诫》是当代小说创作中的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可惜它的成就与引起的反响不成比例。但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第十一诫》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能还因为迟早有一天这样的主题的再次呈现,而进入我们文学塞学的中心。  ——汪政  黄梵的小说深具冷色的幽默和充满诘问精神的沉思,他对当代知识分子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作了精微的省察,对知识生活背后的灵魂沉浮,也有锐利的揭示。加上他简约,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共同塑造了《第十一诫》作为优秀小说的独异面貌。  ——谢有顺  与其说《第十一诫》呈现给我们一个道德的地狱,倒不如说它探寻了一种可能的人类生存情境。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冷静的疯狂:主人公最终毁灭性的选择留下的既是一个人性之谜,也是一个人性之诫。  ——唐晓渡


编辑推荐

  评论界认为本书在语言和深刻性上均超过《围城》,被网络推荐为80后青年必读的“文革”以来的两部小说之一。读者认为本书与《洛丽塔》、《钢琴教师》相比,毫不逊色!  著名作家、诗人黄梵惊世骇俗之力作……神圣的大学校园,当代知识分子深重的生存危机,荒芜绝望的灵魂,精神和人格的面具,令人心悸的学术腐败,学术关系和现实关系控制下的灵魂挣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第十一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