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做官之借力

唐成 河南文艺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河南文艺  

作者:

唐成  

页数:

281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三分成绩七分水,三分努力七分运气,三分才能七分运作,没有辅助措施,不会向外借力,不走捷径,就没有天才、人才、英雄、好汉、英杰,就只能怀才不遇老死山中。

内容概要

一位书生意气的青年,因自己的文章引起县委书记注意,从此步入政坛。他同时遭遇了玩弄权术的上级、精于暗算的同级、狡诈圆滑的新知、落魄走险的旧交、侠肝义胆的游民……而女友的权势背景。更是让他在情场和官场之间颠簸不已。
《借力》心得:
一个没有自己的目标、为别人的理想努力的人,是典型的被借力。就算做再大的努力;那也不过是帮人搭梯子,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牺牲。
对每个人来说,被借力是必然的,而强弱的区别就是在被上司借力的同时,你有没有同时借力于上司。
千万别自我安慰说觉得这个人不像是会利用你的人,你永远也不知道谁会利用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利用你,只须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利用你就好。

作者简介

唐成,原名陈金鹏,湖北咸宁人,大学本科毕业,经济学士,作家。做过临时工、合同工,当过粮站及粮管所验质员、邮电线路维护员、邮电工会干事、财政所会计、财政局政工员、市直机关纪委副书记、社会保险办公室副主任、劳动局力公室副主任、地委丰要领导秘书、市委办公室财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秘书当家
第二章 福兮祸所伏
第三章 疯子与少女
第四章 难念的经
第五章 糊涂的爱
第六章 真假恩人
第七章 温柔陷阱
第八章 老虎发威
第九章 进城
第十章 好风凭借力
第十一章 学府情人
第十二章 收获失意
第十三章 不敢面对
第十四章 真爱无情
第十五章 生财有道
第十六章 各得其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秘书当家  铃声大作,秘书余兴林顺手拿过话筒贴在耳边,黑色话筒与他苍白的脸构成一张太极图:“喂,您好,我是文山公社老余,请讲……”  “我是丁山……”对方自报门户。  “哦!是丁大才子。”就像听到立正命令,余兴林倏忽从座椅上弹起,身体站成一张大弓, “丁大才子请指示……”  对方不仅仅是才子,也不仅仅是县委办公室调研科副科长,还是县委书记的秘书。  没有指示,要秋播数字。地委书记吕迎春要来都灵视察,汇报材料总不能用过了期的老皇历,得用最新数字充实。  数字贮存在余兴林脑子中。他是文山公社的活字典兼活地图,参加工作就在文山,两度出任公社秘书,对文山情况了如指掌,要什么给什么,随要随给,既不会出错,也不会“恼梗塞”。  丁山一边记录一边夸他脑子管用。他的心思不在数字上,而是瞅准机会打探内幕。对方是领导身边人,满肚子装着高层动态、内部消息,透露一点也能让他在同僚面前充大,还能让领导刮目相看……  确有不少内幕,可是不能说,特别是不能对局内人说。余兴林属于局内人,传播的对象也是局内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传到领导耳里,不出事不说,出了事他是第一个怀疑对象……但是不能一点不说,一点不说不够朋友,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增广贤文》上所说的,“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那好,拣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开涮。  真有好消息,又要撤社设区建乡,恢复“文革”前行政区划建制……好,看得见的利益就是文山公社升格为文山区,区管乡镇,水涨船高,他这个公社秘书就成了区委秘书,说不定还能下到乡镇捞个一把手干干……想着,想着,不由自主地做起扩胸运动。  把身后邮递员老范击中。  老范捂着胸口要骂人,却开不了口,对方是老熟人老领导,只能自认倒霉。  余兴林坐回板凳,拿着秘书的调子问对方《诗刊》来了没有。他是诗歌爱好者,写了不少格律诗,就是没有发表一首,所以自费订阅《诗刊》研究《诗刊》,希望能在“贵刊”一炮打响。  只有《半月谈》,没有《诗刊》。老范要他签字。杂志要签字报纸不签,给人的感觉是杂志比报纸金贵。  余兴林提起蘸水笔署上大名。  “还有,”老范将一张绿色单据摆在他面前,“有一张稿费汇款单。”  稿费?余兴林的手和心同时颤抖起来……投稿多年不见稿费,终于盼来这一天。  却不是他的名字,是熊文彦。  是不是搞错了?公社干部不是大老粗就是半边户,有文化的没有这个雅兴,有这个雅兴的没有精力,唯有他三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  对了,肯定是笔名。他的笔名很多,多得连自己都记不清。不是自找麻烦,而是生意不好诊柜台,作品不能发表怪名字不好,于是三天两头换名字,希望好名字带来好运气,起了一大堆名字,有中国人名字,有外国人名字;有男人名字,有女人名字;有单姓,也有复姓;就是没有熊文彦这个名字——千真万确没有。  “把汇款单退回去。”他说。  老范问他这是不是都灵县文山公社。  他说是都灵县文山公社管委会。加了三个字意义不一样,文山公社与文山公社管委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山公社管委会没有熊文彦并不等于文山公社也没有,也就说这封信要送到熊文彦手里还得在全公社范围内寻找……送信是邮局的事,与他无关……突然发现新情况,汇款单上还有一行醒目小字——人民日报社。  其实不醒目,整张汇款单字体一样,墨水一样,之所以醒目是因为《人民日报》在他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三年前的教训沉痛而又深刻,那时他就是现在这个职务,只不过名称不同,现在叫管委会,那时叫革委会。祸起萧墙,大难来临时没有一点征兆,公社造反派头目李志浩发现公社革委会机关厕所茅坑中有一张废旧《人民日报》,巧得很,报纸上有领袖接见外宾照片。这还行,亵渎伟大领袖是犯上作乱,马上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李志浩要在出元凶。怎么查?机关干部都是用报纸当手纸。不是不珍惜旧报,而是物资匮乏,妇女专用卫生纸都得凭票供应,上哪儿找手纸?众口一词,没有人承认用旧报纸当手纸。不仅不承认,还没有人检举揭发。不能结案就不能向革命群众和无产阶级司令部交代,必须有一个人承担责任。谁是人选?找不到真凶找源头,余兴林成了替死鬼。他是秘书,报纸、报夹放在他的办公室,收报、夹报、管报是秘书的职责,其他人、其他地方没有报纸。理由成立,他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其实他比谁都爱惜报纸,还有剪报的习惯。现在不能说,对党报动刀动剪性质更严重。喊冤。给一次改正机会,也是立功机会——让他交出“罪魁祸首”。他哑口无言。结案。李志浩立了大功,他却背上反党罪名,直到前年才平反昭雪。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回不能重蹈覆辙。  他收下汇款单。  老范走后余兴林搬出一摞《人民日报》,按图索骥,找出1981年284期报纸,一目十行地搜索熊文彦的大名。四个版面翻完却没有找到要找的人。又回过头看了一遍汇款单,没错,清清楚楚写的是这一期。再找,还是没有发现。怪哉,堂堂中国第一大报咋会出错?肯定是自己眼瞎。改变方法,逐行逐句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原来是一则没有标题的三百多字的消息,作者名字放在文章结尾处还加一个括号,与其他十几条消息挤在一块,共用一个标题。  难怪找不到,版面太小,比豆腐块小一点比火柴盒大一点,加之犯了经验错误,作者署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署在标题下,一种是署在文章尾部;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一种形式上。不管怎么署名,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就不简单了。这个熊文彦肯定不是一般人,所写的文章肯定不是一般文章,得赶紧拜读。  大失所望,这也叫文章,难怪乎登出一个多月没有一点反应。余兴林在心里瞧不起。不是吹牛,随便从他的草稿堆中抽出一篇,都要比这篇文章强;不是强十倍,而是百倍,甚至千倍。  一定是编辑看走眼。  不是滋味,他向《人民日报》投稿上百篇,却没有一篇被看走眼,是老天不公还是运气不好?为了能成为都灵县《人民日报》发稿第一人,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写文章,风雨无阻地投寄,希望一鸣惊人,没有想到让一个无名之辈抢了头功。前年都灵县委宣传部出台一项奖励措施,凡是在党报党刊上发表文章的予以重奖,级别越高奖金越高。长短不论,标准统一:地级五十元,省级一百元,《人民日报》一万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焦点在《人民日报》奖金上,认为脱离县情。有比较就有鉴别,县委书记吴家有的月工资也只有六七十元。很有道理,但吴家有不这么认为,还认为低了。他说解放近三十年,都灵县年年订阅大量《人民日报》,而在《人民日报》上没有看到都灵的只字片语,五十二万人口的都灵就不该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一回脸?不高,就怕没人拿奖金。被他言中,两年过去无人将万元大奖收入囊中。都灵江郎才尽?面对责问,自命不凡的本土“作家”“诗人”“记者”“文人骚客”无颜见江东父老……现在好了,杀出一匹黑马,总算为都灵的“文人”正了名。  是大事也是喜事,是熊文彦的光荣也是“文人骚客”的光荣,更是文山公社的光荣,迅速向党委汇报。  余兴林在院子里转了三圈,没有找到汇报对象。十五个党委成员——五个正副书记、七个正副主任加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全部不在家,都下到大队、生产队督促秋播生产,只有几个小“萝卜头”在家维持机关正常运转。  余兴林重新回到凳子上,正想拨电话询问周书记行踪,听到汽车喇叭声,抬眼看窗外,一辆北京吉普迎面驶来。不用问,有资格坐北京吉普的一定是县委领导。  是县委书记吴家有的坐骑。  来得不是时候,只有兵没有将谁接待?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当然是他这个小秘书。公社一级不设办公室主任,秘书就是“大内总管”。秘书可大可小。大时代表公社党委,小时端茶倒水。  “吴书记您好……”余兴林边说边朝吴家有靠拢。身份决定行动,他放不开。既不好靠近,又不好主动上前握手。  吴家有看出他的窘态,伸出大手,“老余,守岁同志在家吗?”守岁指的是公社书记周守岁。  余兴林说不在。  不能被动问答,还得主动迎宾,余兴林请吴书记先到会议室休息,他去喊周书记回家。  吴家有停止脚步。要找的人既然不在,那么就没有进去的必要。此行的任务是检查秋播生产,到公社来无非是想拉周守岁一起下乡,顺便了解文山秋播进度。  吴家有重新回到坐骑上。就在关门的刹那间,余兴林主动请缨,“吴书记,周书记他们都不在,我陪您下乡怎么样?”  吴家有说:“你给我把门看好,哪里都不准去。”不是嫌他官小,而是身份特殊;任何人都可以调遣,秘书不能调遣;秘书一走,公社机关就要唱空城计。  “是!”余兴林从吴家有话中得到鼓舞,突然来了灵感,啪的一声,来了一个军人的动作——立正敬礼。  由于不标准,把人逗笑了。  吉普车伴随着吴家有的朗朗笑声绝尘而去。  余兴林还立在原地自我陶醉。刚才的表现虽然有些夸张,但不过分;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自然得体不失人格,还有几分诙谐。  正欲转身,被人挡住,是李志浩,“余秘书,刚才那个人是不是县委吴书记?”  他怎么会不认识吴家有?李志浩当了十一年公社行政一把手,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打过交道,认识的人比余兴林多得多。  是想找由头跟余兴林搭话。  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余兴林问他不在家搞秋播生产,跑到公社想打谁的歪主意。  ……


编辑推荐

  《做官之借力》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三分成绩七分水分,三分努力七分运气,三分才能七分运作,没有辅助措施,不会向外借力,不走捷径,就没有天才、人才、英雄、好汉、英杰,就只能怀才不遇老死山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做官之借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