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萨本仁史学文集

萨本仁 广东汕头大学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广东汕头大学  

作者:

萨本仁  

页数:

255  

字数:

182000  

内容概要

这本文集都是作者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在日益宽松的政治和学术环境中,自知如若自甘暴弃无所作为,就是有负国家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诲,也有负当初自己的“梦”。作者别无选择,只有以近“知天命”之年结合教学工作开始专业研究。这里,作者必须提到作者高中时的历史老师、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多年来对作者的关心和指导,作者的部分论文,从选题到查阅重要的外文图书资料都得到先生的指点,无疑先生是作者从事专业研究的引路人。 萨本仁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以及担任的各项社会工作中,只要社会需要,条件允许,总要不断探索、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不懈进取。说真话,办实事,尽力奉献不求索取。 他的人生信条是:“不掩恶,不属善”,坚持原则,执着敬业,不做命运的奴隶。他的治史信条是:不唯上,不唯权威,不拘泥陈说,不人云亦云随便苟同;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以成败论人记事,不忘是非之公;遵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治史传统,尽量征引经核实验证的翔实史料,尽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必要的剖析和阐释,不武断下结论。在已发表的文著中对相关的史学问题一般都进行了认真和严肃的思考,努力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

萨本仁,蒙古族,1930年12月生,祖籍福建闽侯。1955年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曾任宁夏大学、汕头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关系史、19世纪以来英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著有《萨镇冰传》、《20世纪的中英关系》(合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1933—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国际关系史 试论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中的社会沙文主义 论1940~1942年英美与维希政府和自由法国的关系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在波兰问题上的合作与冲突 评丘吉尔到希思的欧洲联合的构想与实践 20世纪中英关系的转变及其历史启示第二编 英国史 太平洋战争前十年间英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与政策 论赫斯飞英与丘吉尔“战时内阁”的对外政策 阿拉曼战役与蒙哥马利 抗日战争中的李约瑟博士 香港的沦陷及战后的归属问题第三编 非洲史 论苏丹马赫迪国家的兴衰第四编 人物传记 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第五编 书评 一部颇具特色的中英关系史新著——读《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读李世安著《世界当代史(1945~1998年)》第六编 译文 英国政治的联合(1932~1945年) 现代英国政府机构与对外关系(选译)

章节摘录

书摘三、关于苏芬战争 十月革命以来,美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垄断组织不断地向芬兰的军事和经济投资。芬兰的反动派也随时准备派军参加对苏联的干涉。 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国际局势,“苏联政府不能让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的芬兰边境成为侵略者进攻苏联要害的地点,苏联必须采取措施巩固这一地段的安全”。①苏联政府的第二个措施就是莫洛托夫在1939年10月31日的讲话中所强调的:苏联“仅是”请求芬兰人将国界北移几十公里,而苏联愿以东卡列里阿境内两倍于此的领土补偿芬兰。其他“请求”还包括:割让芬兰湾内若干个岛屿给苏联;将芬兰在巴伦支海的雷巴契半岛,连同芬兰在巴伦支海的唯一的不冻港比特萨摩,一并租借给苏联;而最重要的是将芬兰湾人口处的汉科港租借给苏联作为海空军的基地。就苏联的观点看来,向芬兰提出这些要求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如果像德国那样一个潜在敌国和芬兰结盟的话,就可以据有突袭苏联的理想的出击点。但是就芬兰的观点看来,这些条件特别是租借海军基地汉科港是难以接受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芬兰丧失必要的自卫能力。 1939年10月初开始的苏芬谈判持续了两个月,直到11月底发生了真伪难辨的边境事件。苏联指责芬兰军队在边界炮轰苏联一方,射杀了几名苏军士兵。接着,苏联政府要求芬兰军队从边界后撤20或25公里。芬兰政府否认了边境事件,拒绝后撤。11月29日,莫洛托夫照会驻莫斯科芬兰公使考司基宁,宣布:“芬兰已背弃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按指1921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现在我方也已无法信守该条约的义务。”同日,莫洛托夫发表了广播讲话,宣称由于两个月来的谈判仅带来了芬兰人炮轰列宁格勒地区苏军的结果,实际上芬兰已对苏宣战。他同时宣布已经召回驻芬的苏联政治、经济代表。11月30日《真理报》上登载莫洛托夫广播讲话的旁边还登载了全苏“自发的”群众愤怒示威呼喊的口号。 12月2日,苏联报纸报道了塔斯社发自列宁格勒的有关“芬兰人民政府的组成”的消息。芬籍苏联人奥托·库西宁任该政府的总理兼外长。同日,宣布苏联和芬兰民主政府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12月3日,《真理报》在头版刊登了莫洛托夫签署苏联和芬兰人民共和国互助友好条约的照片。同日《真理报》还刊登了莫洛托夫和库西宁代表双方一致同意的新的苏芬边界的地图。图上标明除租借给苏联汉科港外,仅有列宁格勒西北方的一小块芬兰领土将割让给苏联。作为补偿,芬兰得到了卡列里阿地峡,包括拉多加湖以东的整个奥伦涅茨地区。新的芬兰政府成立两三天后,莫洛托夫曾宣布苏联继续承认赫尔辛基的芬兰政府,但是芬兰政府并不承认苏联同新的芬兰政府所划的新的苏芬边界。 苏芬战争期间,苏德关系又有新的发展。193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六十寿辰。除了苏共中央领导人的一片颂词祝语外,报纸还披露了包括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库西宁在内的贺信(电)。 苏芬战争开始后,在英法策动下,苏联被“开除”出国际联盟。12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在议会下院提议,趁苏芬战争爆发之机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英法政府还给芬兰输送了大批弹药武器。因此,苏联对英法的态度就变得愈来愈敌对了。数日后。苏联发表了一批笔调激愤的文章,抨击在英法操纵下从国联“把苏联‘驱逐’出去的可耻的喜剧”。显然,苏联进攻芬兰的举动在英美法和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引起的愤慨是强烈的。 1939年12月苏芬战争爆发,而对苏军来说几乎是一场灾难。苏军很难适应高寒地带作战,也缺乏攻坚作战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对苏联来说,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恃强凌弱的战争。1940年元月,苏军更换统帅,调集武器,侧翼包抄,重点突破,至二月下旬,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后,终于越过了“曼纳希姆防线”两翼的大部分地区。2月28日苏军全面进攻又重新开始,3月5月苏军占领了赫尔辛基和芬兰其余部分,3月12日,苏芬和约在莫斯科签订。根据和约,苏芬边界从列宁格勒北移了150公里。整个卡列里阿地峡,包括维堡和许多芬兰湾上的岛屿,巴伦支海的雷巴契半岛,摩尔曼斯克的西部,以及拉多加湖以北以西的农村都划归苏联,尤其是芬兰接受了汉科港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30年租约。 在战火蔓延的紧急时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以免遭背腹受敌,自然无可非议。但是,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而强加于芬兰一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它暂时还不愿接受的条件就是问题了。特别是苏联与芬兰交换领土的“建议”遭到芬兰政府拒绝后便大动干戈,不仅突破“曼纳希姆防线”,而且长驱直人赫尔辛基,就更是师出无名了。小小的芬兰为什么敢于拒绝苏联的“建议”并且顽强抵抗苏军呢?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而在前苏联学者的笔下却被歪曲为“一个不足四百万人口的国家,是永远干不了任何反对苏联的事情的,苏联有一亿八千三百万人口,除非她受到大国,诸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鼓励才这么干的。”①这是什么逻辑呢?这是强权逻辑。这种逻辑只能理解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不欲亡者,必有后台。如无后台,丧权亡国,概莫能外。德波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时苏联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在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时代,却为什么全盘肯定了苏芬战争呢?这岂不是从反面证明,尔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有限主权论”或多或少地从苏芬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中找到了借鉴吗?P18-21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萨本仁史学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