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词语与言说

张卫东 汕头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卫东  

页数:

168  

内容概要

  你有这样的困惑吗?当你意识到了某种东西,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得体的语气来表述?当你很想说出自己的心声,却无法用词形容?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跟我们的困惑差不多哦,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都跟词语与言说问题有关,它们记录了作者近十年的困惑和牵挂。

书籍目录

上篇论中国文论的"理论性"7论中国文论的语境特征22中国现代文论中的"传统"32当代中国的理论神话46回到语境--关于文论失语症57宇文所安:从中国文论到汉语诗学65下篇文学研究在今天的意味79人文精神:词语与言说92知识分子的言说困境109孤独与媚俗128我们对诗歌的遗忘13920世纪90年代写作的精神意义149杨争光的另一面158一份无法拒绝的思想清单165后记168

章节摘录

  按历史年代、社会身份、思想流派等标准,都不大容易将文论家从相关背景中区分出来并作有序排列。而且,由于职业的文论家并不存在,文论几乎是一个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的领域,这样的外在界定也很难告诉我们言说者究竟是谁。所以,与其问言说者是哪些人,倒不如问言说者有何特性和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文论家所属的社会群体“士”入手来认清其身份。  在中国社会,从先秦的游士、两汉的士大夫、魏晋的名±高僧、隋唐的诗人文士,到以后随社会发展和科举取士而日益壮大的知识阶层,士一直都身兼数任。一方面,士是“社会的良心”,是人文价值的维系者;①另一方面,士又代表“道统”来制约“政统”,要维持社会稳定,并始终注重内在修养。②这样,士便很难对社会政治、文化及自身作局外式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批判。士所承担的多种功能无法分头展开,从而养成了中国文化的实践性格,导致实用理性发达而认识论形而上学观念稀薄。③与此对应,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界线也非常模糊,个体自觉虽在魏晋和明清稍露端倪,但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由于缺乏对超验价值的思考,缺乏主体性原则,个体大都缺少“人具有不一样品质”的体会,个体差异因而只是“和谐发展上的差异”。④而在文化上,个体的身份常常只是隐逸者、体悟者而非认知者。但是,个体生存的意义问题却是士人无法回避的。由于儒道之间的相容性,⑤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价值结构,⑥士得以在两大支撑点间来回游移,从而得以追求不同层面的价值,并使士在进入文化创造与文化维护状态时往往抱持着极其复杂的心态。在中国古代,书写与文献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士人地位与威望的根基,⑦文学与语言的区分也往往并不明显。文学与政务、学问、信仰等一样,通常是士人安身立命的方式,其间没有本质区别,一般而言也无高下之分。⑧因此,如此多的士人介入文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正因为如此,单纯对文论家作外在界定便缺少实际意义。同时,对文论家一般社会功能、人格特征的描述仍难免浮泛。只有进入文论,分析文论家在文论中的处境时,其身份特性才能显现并产生意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词语与言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