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

许美德,潘乃容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0-01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许美德,潘乃容  

页数:

41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书中一些内容可同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和他的“文明冲突论”联系起来。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了他的那篇文章。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他的文章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而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的会议在亨廷顿文章发表前一年举行。《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接续起了许多在那一时期出现的主题,也在讨论中加入了那些议题10年后的新视野。新世界秩序极大改变了比较教育研究这一领域,也改变了其他许多研究领域。因此,《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一方面稳固地建立在对数世纪的历史的分析之上,另一方面,也在新千年之初就已占据好有利位置,以发现对话的新维度。

作者简介

许美德(Ruth Hayhoe)现任香港教育学院院长,她出版的论著有:China's Universities and the Open Door(1989),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1996).长期以来,她始终将她的兴趣集中于中国同西方世界的教育、文化联系上。
潘乃容(Julia Pan)现为多伦多大学巡大略教育研究学院教育理论和政策系的高级研究员。她曾领导并管理了两项与中国的师范大学之间的大规模教育和研究合作项目,这两项项目受到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的资助。

书籍目录

序作者简介引论第一部分 对知识的挑战1.知识、政治和高等教育的未来:对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变所作的评论性考察2.科学、大学和受到抑制的知识:第三世界的观点3.东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范式演变4.印第安民族与高等教育:尊重、适切、互惠、责任5.来自文化依存的挑战:一个非洲和穆斯林的视角第二部分 东方对科学知识的贡献6.印度数学及其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7.伊斯兰精密科学对西方的影响8.中国科学新解9.传承、创造与社会第三部分 跨文化知识:有关知识传播的问题10.第三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教育11.东西方医学交流及相互影响12.巨型外围圈:国际知识体系中的印度和中国13.论世界银行向印度和中国传播技术与思想14.以知识传播为重点的开发工作——来自埃及的研究第四部分 本土知识和现代教育15.技艺、技术和知识传递16.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17.伊朗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保留18.大学校外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的社会公正对待问题:印度个案研究第五部分 中国教育的影响:过去、现在和未来19.古代的桥梁——中国艺术对西方的影响20.中国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21.中西文化交流的过去和现在22.论跨文化交流的结合点23.20世纪80年代的中西艺术交流——中西文化桥梁之再建24.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25.中国学术传统的特点与价值

章节摘录

  (3)阐释与理解  与上文讨论的情况类似,阐释与理解之间关系的争论是科学共识日渐侵蚀的另一个反映。它认为“阐释一个行为就是预测下一个相关行为”的观点是颇有疑问的。同时,对于“理解”一个给定情境的全部背景和动态,与在一个普遍性法则背景下“阐释”一个事件,这两者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也需要予以重新评估。事实上,我们费尽心机研制的许多预测模型,不论是有关选举的,还是有关消费行为的,或者是有关战争的,都无助于抵挡我们的诧异或惊喜,也难以防范不期而至的结果,甚至一些平庸之事。之所以会这样,问题不在于数据本身的缺失,而在于我们在预测未来行为的能力方面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可以说,从本质上预测一个实体的行为要比分析原子、分子和细胞的运动更加难以把握。“我们用于理解社会生活的中心概念与科学预测活动的中心概念是互不相容的。当我们谈到对社会发展作科学预测的可能性时……严格地说,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自己在说些什么。”鉴此,关于“阐释”与“理解”的哲学争论因而成为反思我们认知方式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卡尔一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的著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认知性、约定性和审美性知识:走向新的综合  限定在认知的框架之内给知识下定义是科学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一来,属于约定性和审美性领域的伦理、文学、艺术等作为“非科学”而被排除在科学知识之外。这一观念必然导致人们将“价值中立”看作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先决条件。  在为建构一种新的知识观而努力的过程中,人们势必要对这种人为的知识割据状况提出挑战。哈贝马斯不无遗憾地指出,传统的科学理性主义将自身局限于一种纯粹“认知一工具性”的观念当中,使之失去了与“道德一实践性”知识和“审美一表现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这一结论与帕特南(Putnam,1987)、莱朋尼兹(Lepenies,1988)和伦克(Lenk,1986)等人的观点,与罗思(Roth)主持的题为“理性主义论坛”的社会科学哲学研讨会上的观点不谋而合。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