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线之景

郑炘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郑炘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钢笔画的历史沿革,并分析了一批杰出的钢笔画家风格各异的作品;结合本书作者钢笔作画的切身体会,介绍了钢笔风景画及钢笔建筑画的表现技法与方法。

作者简介

郑炘是版画家,温师院美术系的首任系主任。
他195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入古元工作室研习版画。古元是从延安“鲁艺”出来的版画大家,入得古元工作室,均是佼佼者。1964年郑炘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化部搞专业创作,前途一片光明。不想5年后受“文革”冤案牵连,被贬回乡,在温州某机械厂当工人。1976年平反,调入市文化宫。
我就是在文化宫认识郑炘先生的。他当时是文化宫的美工,一边挣工资,一边搞创作,虽大材小用,却也心安理得。他是我的师辈,我那时才20多岁,热衷画画,是文化宫的美术活跃分子。我每次到文化宫,都会去他的工作室,或请教,或看看他的创作。他的工作室看起来好像很大,其实只有几个平方米,是在美术组一隅用文件柜隔成的小小间,颇寒碜。郑先生话不多,却热情,总是笑脸相迎。他因是古元工作室出来的,深得古元大师的真传,刻作品善使圆刀,刀法浑润纯正。他搞创作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直接在木板上起稿,黑墨和白粉重重叠叠,搞得画面脏兮兮的。但这种方法起的稿,刻起来比较自由,好发挥,刻出来的形象鲜活,刀味重。只不过要有过硬的功夫方能为之。据说这也是古元工作室的传统。
郑炘的素描是很见功底的,无人小视,早有《郑炘素描》一书出版,令人叹服。他的素描教学方法有自己一套。他教素描,有时自己也同时作画,直观示范于学生,让学生更易领悟素描的方法和步骤。我见他画石膏素描,用的是很软的铅笔,极难掌握的,但画面素描关系感觉始终很好,到最后收拾阶段,铅笔才换成较硬的。我当时颇惊讶。他画素描还有一个习惯,会频频用一块白手绢拍打画面,让画面中的形象一直处在朦胧状态,但明暗交界线明确,虚实分明。这是高手的技巧,我叹服。记得他还有一个小巧门,就是画素描时橡皮擦一直放裤兜里,保持温度,擦起来干净。
郑炘的版画幅面都不大,尤其木刻。他的创作不是有意针对展览,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会故意扩大幅面,虚张声势,以夺人眼球。动辄长卷、巨幅者,当鉴之。他的创作题材也不重大,但贴近生活,看了亲切,如《成长》、《初雪》、《惹人喜欢》等作品。1984年,他奉命组建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肩负系主任的重任,开创了温州美术教育高等化的历史,功不可没。后来,美术系蓬勃发展,他却激流勇退,以平和的心态退居二线。
他就是这样一个心态平和的人,更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的为人处世低调中见亮节,从未见其对下专横跋扈,也从未见其对上奴颜媚骨过。记得在1986年举行的一次非官方的青年画展的闭幕座谈会上,他曾大胆地指出,应该鼓励青年人多举办画展,对群众性的画展,不应横加审查。在当时的情况下,耿直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是很需要勇气的。但人毕竟生活在是非之中,以致有人说他过于死心眼,不绕弯。我以为,他之正直,毋庸置疑,缺少的是斗争精神。但这怪不得他,他生来就不会斗,也不会争,他的心软得像豆腐。他会坚持,但不会斗争。他不绕弯只是认为不能放弃做人的原则,这他圆滑不了。而他自己的事,他却是“得过且过”:“文革”中因冤案被处理,他虽冤屈却认命,没有抗争;下放工厂,他安心本职,没有怨言;平反后调文化宫,忙忙碌碌,他心平气和。就是后来他创建温师院美术系,高居系主任之位,也未曾居功自傲、趾高气扬过。
当然,在郑炘先生的大半辈子中,没出惊世之作,没有惊人之举,没遇惊涛骇浪,市美协的交椅中,也没有他的高位(从二届到现在,他一直是理事)。但郑炘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平平淡淡的创作,平平淡淡的生活和平平淡淡的心态。我欣赏这一点。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我们周围的画家之中,已很少见有如此的平常心了。
我写此文,事先未与郑炘先生招呼,所刊的两幅作品,也并不代表他的最高水平。恕我斗胆,或褒或贬,文责自负。窃想他会以平和之心对之。我相信这一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线之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