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曾国藩家书

湖南大学
出版社:

湖南大学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曾国藩家书 PDF格式下载



  人如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不能做呢?何必一定要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学做孔孟圣人,就日夜孜孜以求,专心学习孔孟,谁能阻碍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仍然他是他,我是我,对自己有什么呢?


  从《百家讲坛》上逐步了解该书,现在自己购买了要开始细读,我也应该学着记些笔记了,收收自己的性子……


  1
  
  曾国藩故居在一个名叫荷叶塘的地方。
  
  这个地名很美。但要在从前一个人的时候,我对故居之类的所谓人文景点是不感兴趣的。我的不感兴趣,多少是因为那些故居的主人对我只是一个名字,而并非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也因为我对那些人的生平和事迹没有多少兴趣的缘故。但是现在不同。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曾国藩故居的咖啡色牌子,我们就都有了要去看看的心愿。
  
  穿过双峰县城后在一个我们几乎错过的小路口右转,就遭遇了一段布满大坑和黑煤渣水的路面。几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踮着脚在坑和坑之间小心翼翼选路走。我对振说小心点开,别把脏水溅到小姑娘身上。
  
  开过这段烂路就是两边被稻田和绿树围绕的乡间公路了。路况也并不好,显然到曾国藩故居来的人不多,当地政府也没有大张旗鼓地推销。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这一段三十余公里的路开了一个多小时。不快。但是乡间公路是旅行中最惬意的部分。没有城市街道的逼窄和拥挤,没有高速公路的紧张和速度,乡间公路简直就是我们喜欢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和缓,从容,开阔,郁葱,就像饱含青草和鲜花气息的深呼吸,就像我们从顶上合拢的两排绿树间穿过,绿荫打在我们的胳膊和腿上,留下斑驳光影。我们在乡间转折盘旋,身心熨帖,对深山中的美玉更加期盼和向往。
  
  还有十公路的时候我们翻过了一座不算太高但在湘中丘陵地带已经颇有气势的山。越过山头开始下山的时候我们俩同时惊呼起来。
  
  我们停下来站到公路边缘往下眺望。眼底是绿色的一直延伸到天尽头的山冲。两边并不高大但是紧密结实的山峦相接排列到天边。中间狭长的山冲里有蜿蜒的小河,有绿油油的稻田,有白墙黑瓦的屋宇,有如同丝带的公路。这个浩大悠长的山冲静卧在谷底,开阔而又收敛,与世隔绝而又生机勃勃。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也只不过就是这般气象。
  
  2
  
  出乎意料的是,那栋大宅的前面果然有荷塘。
  
  这里应该已是我们在山顶上俯瞰的山冲的最深处。路已经到尽头仍然没有看到故居的影子。振凭直觉往左转弯,再一个左转弯,那片碧绿的荷塘展现在我们眼前。
  
  时间是六月中旬。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密密匝匝,正是生气盎然生机勃勃的时候。荷叶永远是圆润舒展的,满目无穷之碧也丝毫不会显得拥堵,只觉得无限的温柔和婉转。更何况还有风中飘来的清香。
  
  荷香实在太沁人心脾,我们忍不住要先去亲近这香的源头。我们从塘中的石墩走到荷塘的中央去,我们在塘中的小桥上久立,我们在塘堤上驻足,我们绕着荷塘漫步。我们来之前没想到会有这样清新的邂逅,现在我们浸润在这片灵气和生气里,只觉得自己也变成了荷叶做成的身体,在轻盈和欣慰中重生。
  
  荷花还在将开未开的时节。满塘是绿色的花苞,有两三朵率先绽开了粉红的花瓣。再晚来几天或许这里更好看。但凡事并非全盛才可称美。现在来,不早不晚正合适。
  
  3
  
  我是怀着敬畏心来的。
  
  近日细读《曾国藩家书》,手不释卷,相见恨晚。正是读到先生家书里告诫家里人戒骄戒惰这一段,又一次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从前津津乐道于我之读书就是为了消遣,从前偏执于文字和文学,沉迷于虚幻,不识历史的惊心动魄和人物的振聋发聩,实在是连井底之蛙还不如。
  
  我生也晚,否则我多希望能拜家乡与我仅一县之隔的曾国藩先生为师,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我后悔我过去执着于太多成见,浪费了太多光阴。但好在还是不晚,现在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灵魂存在过,而且永不消逝。现在我反复阅读他的家书,反复品味他的话语,像清露洗涤我的眼睛,清风拂拭我的心灵。我只觉得人生充满意义,绝非虚无缥缈。成败得失却又都可以置之度外,一派安然。
  
  我下定了决心,从此要听先生的话。我要像先生一样,做一个勤奋的人,不晚起,阅读不辍,笔耕不辍。做一个有恒的人,凡事坚持,有始有终。做一个谦虚的人,不妄议,不自满,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审慎自省,明白自己的不足。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对所爱的人们用心良苦,殷切期望。
  
  尽人事,听天命。做一个顺应天意的人。
  
  荷塘前面有一口半月塘,半月塘后就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修建的富厚堂。富厚堂青砖筑就,大门内有宽敞院落,院落后是传统的沿中轴对称的中式屋舍。一间间不大但空旷的房间向两边铺展开来。房间里陈列有架子床,有太师椅和书桌。夯实的泥土地面上泛着湖南春季特有的潮湿。房间之间有采光和漏水的小小天井。侧房有私塾,楼上有藏书阁,一排排的书架上还陈列着厚重的落了灰尘的线装书。
  
  我们进去又出来,我仍然忍不住要站在半月塘外回望这座占地宽广结构厚重的屋宇。这座屋宇没有富贵气,只有书卷气,没有凌厉气,只有谦逊气。正如屋后小山上的百年古树。那棵树线条柔顺,古意盎然,却又郁郁葱葱,蕴藏无穷生机。
  
  4
  
  而我还要说到振。我的爱人。
  
  《曾国藩家书》是振推荐给我看的。《庄子》和《史记》是振推荐给我看的。这些书我很多年以前看过零星片段,就以为自己了解它们的全部。更何况去了国外后矫枉过正,只看外国文学,几乎将中国古典文学全部视同糟粕。现在因为和振在一起的缘故,我一页一页真正开始读这些书。缓慢而仔细地读。这种全新而古老的阅读使我汗颜,又令我振奋欣喜。我本来多么可笑地以为我已无书可读,现在才知道时间和空间无穷无尽,四面八方都是通途。
  
  而这还不是我要说的。振给我推荐了什么样的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找到了振。我终于找到了上天安排的那个和我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的人。我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振在阳台的窗下看书。我抬起头正好看到他的剪影。我心里感到无限的安定和踏实,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刻会成为永恒。我爱的人他会陪伴我直到世界的尽头。
  
  2011/7/4
  
  
  
  
  
  
  


   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争议性人物。其中一位被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概括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的争议性人物——曾国藩。除却官场上的佳绩,本人还留下一部可与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当代著名教育家和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并驾齐驱的毫无争议性的著作——《曾国藩家书》。
  
   一位勇率湘军的晚清奇才,平日里却贱习着“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的言传身教。剿灭太平天国、位极人臣之最,一个在晚清官场纵横捭阖的“古今完人”打破官场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怪圈。在动荡异常的晚清官场上保有善终。
  
   不仅本人保有善终,兄弟、儿子依旧亨通官场之谜在哪?
  
   这个解就在《曾国藩家书》中,这也会是其可与其他两部巨著相媲美的魅力所在。
  
   全书主要讲述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军、为政八大类。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由此可见修身之重要。修身篇有读书为进德修业的“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身”。读书的目的要明确,方法也要有科学系统。读书须立志有恒是讲读书应不宜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正所谓“且苟能发奋自立,家塾、旷野之地、牧野之地、负薪牧豕 ,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亦不为读书之地。当然,负薪牧豕 亦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之境界。最重要是内因,读书有志有识有恒告诉天下人“有志断不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当今之人的学习缺的就是这份志向、远识和恒心,有恒心也许功课宜专。“艺多不压身”即所谓俗称的“半桶水”——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这也是在反复强调“功课可无一定章法,但须专事”。在说理之时,未忘明了读书学习的目的为明理之君子。要想在付出努力后的能成正比的收获,更须“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的方法教授。
  
   教子篇:不仅要尊敬长辈,倾听他们的唠叨絮语,这些是人间的财富,也是为人之精要。譬如在官场上与洋人打交道是的一些嘱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在国家利益上绝不退让,由须屈服于洋人的淫威。这些教诲让曾纪泽在收复伊犁问题上,为国家扬眉吐气,不失为当时国际上出色的外交家。
  
   交友篇:前有“亲贤臣,远小人”的《出师表》,后有“向德行高于己的学习,课业上优于己的讨教,稍远于有才无德之人”。“毁誉悠悠之口,本难尽信,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以远罪。”好友这个外因,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使打你下地狱。
  
   持家篇:曾国藩更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管家,絮叨不止。对父母恭顺,对待亲戚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金钱支援方面要么同减要么同加,绝不偏颇。以防亲戚之怒加罪于父母之身。以八字诀为持家之道,“早、扫、考、宝”,秉承祖先遗训。
  
   为政、做人篇:“古今庸人皆以惰败,古今才人皆以傲败。”未有业果精而不得食者,只有惰、傲之因。其深知“楼高易倒,树高易折”。在官场上,驰骋才智,实现抱负后,也能明了“宜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忘管子之言“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概之无形,仍假手于人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深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惜福之道。治事之外宜豁达冲融。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福势之间,看为人之道,看聪明之处。
  
   治军篇:对悍将宜宽严并济。应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宽处慨大以慷,严处毫不假色。
  
   封建社会的影响仍然留下了深深地印记。“唯天伦”在古代十分流行,在这诸多书信中,也有许多说到天事。如“成大事者半由天半由人”;“吾辈但当尽人力之所能为而大事听之彼苍”;“祸福由天,喜恶由人”;“然祸福由天主之,喜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知不知听于人,顺不顺听于天”;“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如此之多的地方说到天事,说明其在办大事上,仍然摆脱不了当时的主流封建思想:敬天畏天,把一切结果都看成是天事的安排的消极思想。但这种“天事”思想在另一方面也成就了曾国藩一颗豁达之心。看开,即把一切名利看淡,不把成功看成是板上钉钉;也让曾国藩在仕途不顺时坦然面对,不把诸事看的太满。不然“失败”的结局只会造成人世间的一幕幕惨剧。湘军大败之时,曾国藩也有过跳河的冲动殉国念头。看淡失败,付之天事。人主之事,自己做好。成败皆不由自己掌握,自己对这个结局已然尽力,再无任何缺憾。正所谓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看淡结局,尽诸人事,人已无憾无疚。
  
   理想人生道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内圣外王”。以一己之力振兴整个曾氏家族,也为晚清的政治经济建设做出不朽贡献。此书虽不见才情,但说理谆谆善诱,精辟入里,切中要害。以议论之言劝导亲人走上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不可谓不成功。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人以及他的各种列传等.并没有多少兴趣,我觉得不过又是成功学的书嘛.这个我初中时候看过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看了开始的几篇,我突然就被感动了
  
   往来总共大概800篇书信,都是写给父母和兄弟的.给父母的信的开头通常是"男国藩跪禀".我突然想到最近看一个视频,天津一个搞收藏的说,他小时候小名叫傻子,不说话,也不敢说话,这是规矩.原来,对待父母就应该是这样小心翼翼的
  
   这本书编排是一个大大的错误,他不按时间顺序来,自以为是地分了所谓的修身与养性,教子与持家什么的.使这些跨越十数年的书信完全没有了前后的连续性,我们看不到他想法的变化,只有一种错乱感.这本书不能带给我新鲜的知识,却是他的态度感动了我:我也知道,应该对父母那样,就是从来没做过
  
   我发现其实我也是挺传统一人,虽然我也知道许多种生活方式,很显然,这种是叫我最赞赏,最想要的
  
   这些信里事无巨细,常常有许多生活中的小事情.不变的是最理性的态度.不论是"跪禀"还是"劝",他总要求对方做正确的事情.经历过以后我才知道,其实这是很难的,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有完全理性的想法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这里有一个逻辑就是,因为爱,所以严格.所以把爱的人当成自己.若是旁人,才不会那么上心呢.后来被事实打击之后就陷入混乱:对待亲近的人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
  
   看了他的信我明白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很明显,我们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了


对待亲近的人,应该严格要求一些。不过应该注意方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