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钱伟长文选(第二卷)

钱伟长 上海大学
出版时间:

2004-1  

出版社:

上海大学  

作者:

钱伟长  

页数:

260  

字数:

234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今年92岁高龄的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文选》收录了他从1951年到2003年间发表的重要文章和讲话稿,共175篇130余万字。其中,绝大部分文章曾经出版和发表过。文选编委会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挑选和编排,并增加了钱伟长最近的文章和讲话稿,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本出版。 文章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这些篇什集中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如《关于中国留学生的一点历史反思》、《没有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就没有个人的一切》、《理想、信念与祖国》;表达了他关注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前景的热烈之心,如《20世纪末自然科学发展总趋势》、《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振兴教育 刻不容缓》;表明了他专注经济、文化、环保等领域的全面的、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执著之心,如《区域规划的几个问题》、《对开发黄河三角洲的几点思考》、《致朱镕基总理的一封信》、《“华夏”的由来》。钱老的论述具有鲜明特色:真知灼见与忠于实践密切结合,未来的前瞻与历史的回眸紧密相随,勤于思考与勇于探索互为结晶。

作者简介

钱伟长,上海大学校长院士。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三钱”,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著述甚丰,贡献卓越。

书籍目录

1981 《现代连续统物理丛书》译序 《应用数学和力学讲座丛书》序 对《潜科学》杂志编辑的谈话 《张量分析》绪言及译注 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化 《奇异摄动理论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序言1982 《非线性波特辑》前言 关于学习问题 力学工作者的任务和方向 谈学习方法 谈谈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习问题 中文和中文计算机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展望 当前力学发展的趋向 关于非线性力学1984 《应用力学论文集》序 《多学科学术讲座丛书》(第一辑)序言 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意见 科技人员的工作与进修 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谈教师培养问题 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中小学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应该取消 谈教学改革如何适应三个面向 科技新发展对今后各方面的影响 信息与学习 《穿甲力学》序1985 《多学科学术讲座丛书》(第二辑)序言 机械工程师要懂力学,会用计算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为高等教育界呼吁 高校学生与教师人数之比亟待提高 交叉科学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问题 力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词条 理性力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词条 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词条 面向未来,进一步开创教学、科研新局面 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开幕词

章节摘录

书摘 研究生与本科生有无区别?博士生与硕士生有无区别?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只是学高一点的知识或更高一点的知识?我完全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知识是没有高低的。你在年轻时学到的知识与你现在学到的知识是一样高,不分高低的。但培养工作就很不一样。培养研究生与培养大学生、中学生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一点。有人认为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与中学生是一样的,也是“先生教,学生听”,也是按一本教科书、按一个教学大纲来讲,只不过书本厚一点,教的东西要以中学的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这么一点差别。其实不是。中学的教学方式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的,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的。 小学生善于模仿,他的学习办法就是模仿。大人怎样他就怎样,所以家庭影响非常深刻。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书上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 到中学略有不同,中学生的年龄是14~17岁(我说的是高中,初中大概从12岁开始),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好问“为什么”的时候。中学教师理应给中学生讲讲“为什么”,有很粗浅的道理,开始有一些逻辑性。中学讲逻辑讲得最多的是平面几何。平面几何虽然没有抽象成逻辑,教师也没有严格说我教的就是逻辑,可是教的过程就是讲逻辑,自然而然地让你的思想学会用逻辑来推理,其他课程也基本如此,这是中学教学的一个最关键的内容。在中学里还应教给学生当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如历史、地理。当然,也灌输一些世界观的东西。这中间,老师起着模范作用。中学老师常常影响学生一辈子。我回忆一下后发现,中学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世界观、人生观基本上是在中学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形成的。我认为中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现在并不是这样,中学实际上把重点放在为考大学做准备上,完全忽视了中学教育的更本质的意义。考大学考哪几门课,重点学校重点班就为这几门课出题目而努力,100个题不够就出200个,到最后总结时还要补充几个典型题目。 进了大学怎么样呢?上大学一般是在18岁以后,这个年龄的特点是追求“独立”。从问“为什么”到开始独立思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现在我们的高等学校里还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年龄的特点来调节教学要求,大体上还是中学的教学方式:先生教,学生听,没有根据青年人要求独立思考、要求独立学习这样一个特点来进行教育。 现在,社会上还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大学毕业后是要工作的,因此要求在大学里学的必须是在工作中用的,最好是学完以后不用再学,能够用一辈子。社会上也有很大的误解,有人这样想:你是个大学生,应该样样都懂得。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他往往向你提出,我这里缺一个大学生,要个大学生,有一个就行了,管他学什么。我听见很多人这样讲过,这是社会意识。这个意识当然是不正确的,可是它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种就是认为你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应该能用一辈子,他们把知识看成是静止的而不是发展的东西,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不用再学习了,够用一辈子。这个思想在几百年前出现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四书”、“五经”一读就可以为封建社会服务一辈子,因为封建社会是停顿的,用它一辈子没有问题。这个思想在三四十年前的学校里又怎样?那时,你学了土木工程,去搞土木工程建筑,大体上可以吃30年饭,没有太多新东西了,即使有一点,临时改一改也还来得及。学机械工程的,在机械厂里工作30年也是够用的。因此这样的思想在30年前也是基本合理的。现在就不行了,因为根据现在的统计(1981年的统计),说在三四十年前,知识大概每隔30年要增加工倍,就是说,在大学里即使把所有的知识全教给你了,30年以后也只有一半还可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的知识量是4年翻一番。当然有的学科的知识更新要快一点,像电子学方面比4年还快一点;而机械、土木要慢一点,不过也是比从前快,大概七八年加1倍。那么你学到了4年以后,平均讲来,也只有一半还可用。假如你这4年内不再学习的话,再等8年以后,还剩多少?还剩1/4可以用。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大学里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出去以后够用一辈子。 那又应该怎样办呢?应该教会学生毕业以后不断地自己去获得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大学不能像中学那样,没有先生教,学生就学不到东西,要抱着走。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在毕业后不需要先生教也能获得知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现在我们恰恰是对这一方面有所忽视。现在看来,应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堂讲授只需要提纲挈领地讲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而应该把另一些东西交给学生自己学,指定参考材料。从一年级起,以后逐步增加自学的部分,到三四年级学生应该基本上都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先生教就能学到。自学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在大学里很缺少这方面的培养。那么到了研究生时期,要比大学生学得更多更深一些,我看首先也就应该抓自学能力。当然现在我们国家有规定,要念多少个学分的研究生课程,好像是40个学分,还有一门外文等等。而这个学分怎么用,是值得考虑的。是用来扩大你们的知识面呢?或者是用来加深你们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并且用这个时间中的一部分培养你们的自学能力呢?我觉得现在需要改变一下。现在看来,当初作这个规定,还是以大学教育甚至是以中学教育的思想在指导研究生的培养。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变通一下,用某一课程的规定学时,只讲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讲,给你材料,自己去看,看完了再考试(一定要考,不考有些人是不会去读的),逐步地培养研究生能够自学。可是这个自学是简单的自学,只是针对这本书、这份讲义,它们都是经过写书的人、写讲义的人消化过的东西。本来在大学里就应该这样,现在大学生里没有重视这个,学生自学能力还是那么差,以致硕士研究生现在还采用这个教学方式。可是这只是初步的自学能力,因为这是有系统地交给你,是经过老师消化过的,好像小孩子吃饭,是经过母亲口里嚼过以后再喂给你的,而且是课程中的比较次要的部分,描述性多的部分。至于理论性强的、逻辑性强的核心部分,还是老师讲一讲好,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能力。在开头可能还要有点辅导,老师还要答疑,但我是不赞成答疑的,答疑是抱着走的一个方法。不答也可以嘛,要逐步把答疑这个过程取消。因为你到社会上工作的时候,谁给你答疑?这时,没有人给你答疑了,当然,讨论问题是可以的。 是不是研究生就这么培养?还不是。研究生至少要培养他自己能吃饭,不要母亲喂了。对研究生应该比一般大学生要求高一点。什么叫自己吃饭,就是自己不断地吸收新鲜的养料,变成你的东西。这个学习过程,与课堂里给你们讲义,或者指定参考资料给你们去看是不一样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出版说明这套文选,精心收录了从1951年到2003年半个多世纪期间,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的重要文章和讲话稿,共175篇。其中,绝大部分文章曾经出版或发表过。现应广大青年学子的要求,也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我们对这些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挑选和重新编排,并增加了钱伟长院士最新的文章或讲话稿,按时间顺序分成五卷本出版。 钱伟长院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文选里的著作集中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的真知灼见和热诚实践,对国家和民族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等诸方面的专注和投入,其中有许多文章是他前瞻性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晶。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之情,充分体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丰富的学识和坦荡的胸怀。这些文章或讲话,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区域经济、城市建设、管理学、中文信息学以及教育学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他和青年学子谈人生观、价值观,谈治学方法,谈成才,谈开拓创新的不少文章,值得广大读者慢慢品味和学习。当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学习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中,出版和学习钱伟长院士的五卷本文选,对于上海大学乃至全国的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同时,这套文选的出版,也为钱伟长院士任校长的上海大学迎接十周年校庆带来了浓浓的喜庆色彩。 在文选的编辑过程中,对有些文章和录音稿作了少量的文字修改,由于时间仓促,绝大多数文稿未经作者本人审定。 上海大学《钱伟长文选》编辑委员会 2004年4月


编辑推荐

  钱伟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的科教事业,并主张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强调教育要“拆掉四堵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  《钱伟长文选》汇集了钱伟长对中国科教事业的真知灼见,文选收录的文稿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学科。其中,还有众多钱伟长和青年学生谈成才路、人生观、价值观和治学方法的文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钱伟长文选(第二卷) PDF格式下载



是一本好书,让我爱不释手。看钱老的书,感到像被优秀的导师手把手的交怎样学习知识。当当网的服务也很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