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医诊法学

王忆勤 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2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忆勤 编  

页数:

129  

Tag标签:

无  

前言

  二十年来,中医基础学科的合理分化与重组以及相应的分化教材编写工作,一直是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也一直是中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之一。从1984年起,我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就一直发动全校师生从事这方面的努力探索与实践,1987年版的系列分化教材先后一共用了十多年,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教训。走进21世纪,中医高等教育理应开创新的局面,理应在原先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大胆地往前走。为此,在国家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我校有关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以我校一批年轻教授为核心,组合各省市院校一些学科精英,共同编写了本套新的系列分化教材,以期对近二十年来的教材分化经验有所总结,并对迈向新世纪中医高等教育教材编写工作有所启迪。这套新系列教材编写的基本宗旨是:尽可能按学科本身性质的研究范围适作分化与重新整合,尽可能地汲取历史中医学术之精华,努力介绍当代中医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并力求避免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含混不清和不必要的过分重叠,以真正反映学科特点,时代特征。由于本系列教材主编大多为40岁左右的年轻教授,常创新有余,功底尚浅,再加上学科分化与整合工作难度之大,许多问题常仁智互见,因此,不足以改纰缪之处在所难免。热忱祈望广大读者对这套系列分化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使之日臻完善。

内容概要

  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医基础理论系列改革教材之一,是为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可供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五年制(兼长年制)使用。  中医诊法学是研究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研究诊察病证方法和探求症状机理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诊察方法和手段获取临床信息,并对诊察所得的资料进行病机分析,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本教材分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方法和常见症状、体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重点阐述中医传统诊法的理论、操作技巧。对原教材(五版、六版)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梳理,删除一些临床应用极少而方法烦琐的内容,补充了中医特殊诊法中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诊法,如耳诊、第二掌骨诊法。另附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本教材配套的《中医诊法学(电子版)》,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为中医诊法学基本内容与基本概念的总结,配以图片与录像,以帮助学习者总结与复习。二为中医诊法学的最新进展,使学习者能够了解近1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情况,以及新近发展的诊断技术。

书籍目录

绪论总论第一章中医诊法学的形成第二章 中医诊法学的研究进展第三章 中医诊法学的原则第四章 四诊运用中的基本环节与注意事项各论第一章 望诊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 望神二、 望色三、望形四、望态第二节 局部望诊一、望头颈部二、望五官三、望躯体四、望四肢五、 望皮肤六、望下窍第三节 望排出物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二、望排出物的注意事项三、望排出物的内容第四节 望舌一、舌的组织结构二、望舌的原理三、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五、望舌的内容六、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七、望舌的临床意义第二章 闻诊第一节 听声音一、正常声音二、病变声音第二节 嗅气味一、病体气味二、 病室气味第三章 问诊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 问诊的意义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二、主诉三、现病史四、既往史五、个人生活史六、家族史第三节 问现在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头身胸腹五、问耳目六、问睡眠七、问饮食口味八、问二便九、问经带十、问小儿第四章切 诊第一节脉 诊一、脉象形成的原理二、诊脉部位和方法三、构成脉象的要素四、正常脉象五、常见病脉及临床意义六、脉象类比和相兼七、诊妇人脉和小儿脉八、脉诊的临床运用九、真脏脉第二节 按诊概述……第五章特色诊法附篇:常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

章节摘录

  望诊形成很早,在《内经》中有关望诊的论述就已很多,如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的善恶,可以推断五脏疾病及其预后;通过望形体姿势,可以推测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的轻重。延及东汉,张仲景总结了《内经》诊法的理论,注重面、舌、目、鼻、皮肤、汗、痰、脓血、尿、粪等望诊,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并且把四诊运用于辨证论治的实践中,使中医学的诊法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晋·葛洪《肘后方》有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较早记载。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症状都有详细的描述,对各种病态的记载十分真切。宋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天花、麻疹、水痘在形态上作了区别。南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则对斑、疮、疱及瘾疹的鉴别颇详。金元时代,察小儿指纹诊(即望小儿示指络脉)有新的发展。例如,刘防《幼幼新书》、滑寿《诊家枢要》等,对望指纹在小儿科诊断中的临床意义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明·汪宏著《望诊遵经》,收集历代有关望诊的资料,从面、目、口、唇、齿、须、发、腹背、手足等部的形态、色泽和汗、血、便、溺的各种变化中,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和病情的顺逆安危。可见,历代都有充实和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医诊法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