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训诂学研究

邓志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邓志瑗  

页数:

371  

前言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  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之勤,令人钦佩。大多数的语言音义问题,多已得到解决,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  训诂讲究功力。所谓功力,一指发现问题的功力。古今语言,有同有异。于异中发现问题,似乎不难,但这些问题前人大多发现并解决了。于同中发现问题,就是发现所谓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这就不易了,非目光如炬,心细如发不可。由此显示训诂者的语感能力,显示训诂者的功力。二指证明问题的功力。证明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证明问题的存在,二是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证明问题,一靠证据,二靠逻辑。用证据证明问题,实际上是归纳法;用逻辑证明问题,实际上是演绎法。归纳讲究“例不十,法不立”,讲究“例外不十,法不破”;演绎讲究推理正确,丝丝人扣。具体运用上,归纳中有演绎,演绎中有归纳,二者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有时候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观点,但却不能很好地证明它,或进行了论证,却不能令人信服。所以能证明问题并令人信服,就是功力。三指搜寻例证、理解例证的功力。现代人运用计算机检索搜寻例证,但检索不能代替阅读,检索不能培养语感,不能解释和理解例证。在搜寻例证上,应以阅读为主,计算机检索为辅。阅读文献,理解文献,正确使用文献,本身就是一种功力。  训诂还讲究贯通。贯通首先指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

内容概要

  训诂者,解释古代文献语言音义者也。训诂学者,研究训诂体式、内容、方法、流变者也。训诂讲究发明。没有发明,就没有真正的训诂。发者,发隐;明者,明幽。将隐幽抉发出来,晓喻众人就是发明。前人对古代经传史乘的疏证、诂传,用力之勤,令人钦佩。大多数的语言音义问题,多已得到解决,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谈何容易?非能者莫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二)什么是训诂学  二、训诂学的任务与用途  三、训诂学和古代汉语的关系    第二章 训诂学发展简史  一、训诂的萌芽与产生——先秦时期  二、训诂的兴起——两汉时期  (一)传注体的训诂书及其训诂学家  (二)章句体的训诂书及其训诂学家  (三)《尔雅》、《说文》、《方言》、《释名》体例的训诂书及其作者  (四)特点  三、训诂的扩展——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阶段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二)隋唐阶段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四、训诂的衰弱——宋、元、明时期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五、训诂的复兴、全盛与创新时期——清朝时期  (一)训诂的复兴阶段——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二)训诂的全盛阶段——乾隆初期、中期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Ⅲ.本时期的特点  (三)创新阶段——乾隆晚期和嘉庆朝(延至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  Ⅰ.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六、训诂的发展——民国时期  工.训诂学家选介  Ⅱ.训诂学著作选介    第三章 训诂与文字、音韵、语法  一、训诂与文字  二、训诂与音韵  三、训诂与语法    第四章 训诂学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二、分析句读  三、说明词法和句法  (一)词法分析  (二)句法分析  四、说明修辞手段  五、串讲文意  六、分析篇章结构    第五章 训诂学的方法  一、形训——因形求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  (一)读音相同或相近(包括“音转”),意义也相同或  相近  (二)意义不同,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通借  (三)以声音为线索,推寻语源  三、义训——参比互证  (一)同义为训  (二)反义为训  (三)义隔相训  (四)连类及训  (五)递相为训  (六)推因  (七)描写、说明、譬喻  (八)义界    第六章 训诂学的术语  一、释义  二、释音  三、正误    第七章 训诂学的运用  一、训诂学与古籍整理  (一)训诂与标点  (二)训诂与校勘  (三)训诂与注释  (四)训诂与翻译  二、训诂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一)训诂与词语教学  (二)训诂与中学课本的校勘  (三)训诂与指导学生翻译  三、训诂与工具书的编纂  (一)训诂与释义  (二)训诂与注音  四、训诂与汉语研究    第八章 结束语  一、训诂学的流弊及其产生根源  二、训诂学当前面临的任务  三、训诂学的前景展望  后记

章节摘录

  (一)什么是训诂  “训诂”亦作“诂训”,两字颠倒,始于秦汉之际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其中“诂”字也可以写作“故”,所以《毛诗诂训传》,又写作《毛诗故训传》,而《汉书?艺文志》称“鲁申公为诗训故”,是“训诂”亦可写作“训故”。  关于“训诂”的意义,据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解释是:“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根据他这一个解释,可见“诂”,就是通古今异言,这与《说文。言部》对“诂”字的定义“训故言也”是一致的。所谓古今异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言。如同是年岁的“年”,“夏日岁(取岁星行周天一次),商日祀(取四时祭祀一终),周日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载,始也,取物终更始)(《尔雅?释天》)。一是因地区的不同而产生的异言。如同是往来的“往”,“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扬雄《方言》卷一)至于“训”,则是“道物之貌”。所谓道物之貌,陆宗达先生认为:“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陆先生并进而认为:“这就不只是以词来解释词,而且要用较多的文字来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也不只是讯.还包括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训诂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