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

黄林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黄林著  

页数:

314  

Tag标签:

无  

前言

  书山之名,缘自两义:一为学院居处日书山,一为“书山有路勤为径”之书山,一实一虚,既是作者共同栖居笔耕之地的标记,又是作者共同进取、心无旁骛、勤在书山心志的表达。  人是情感之物,敝帚自珍,陋室自铭,居山则情满于山,居水则情溢于水。刘禹锡《陋室铭》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谓神气十足也。而今我谓书山,不唯“何陋之有”,且神圣美好难尽言也。说陋亦陋.书山座落之红楼,乃20世纪50年代所建,原为学校老图书馆,现为我院教学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砖旧木朽,已如将将就就之旧衣裳了。然情人眼里出西施,书生钟爱不离书,拙作《书山抒怀》写道:“山因书名.书以山存,无山之形胜则缺书之静远,无书之精魂则少山之生命。书山,书山,志书也,恋书也……静静的揭页声,悄悄的笔走声,教师的肺腑之声,学子的赤诚心声,构成此山此楼不竭之籁,构成她的生命之河……书是书山的质地,是书山的魂魄,是书山的情愫!无形之书山与有形之书山相得益彰。

内容概要

  《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书山博士文丛)》为晚清新政时期的图书出版业研究: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近代化的序幕也就此拉开。受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在近代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为第一阶段(1840-1895)。它是我国近代性质的图书出版业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外扩张和蓄谋将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的必然结果。战争的结局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腐朽落后的清朝政府在英国的枪口下被迫签订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接受了后者提出的全部侵略要求。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趁火打劫。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侵略者在中国获得了割让香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侵害。从此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发展起对中国的掠夺性贸易,逐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文化在这中间起到了各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开路先锋的作用,并借助这一强权势力提高其影响力,扩大其传播的范围。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受英国伦敦传教会派遣的马礼逊1807年就到了广州,成了到中国开拓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从这时起,这些传教士就在澳门、广州和南洋等地来回穿梭,细致而顽强地做着自己的准备工作。例如,在马六甲开辟传教基地,开办英华书院,培植传教力量;设立印刷所,印刷传播宗教书刊,等等。在这方面,马礼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独自编撰的六巨册《华英字典》,于1823年正式出版,它是中国历史上出版的第一部中英大字典;他翻译的圣经中文全译本,也在这一年问世;为了便于在中国和马来群岛同时印制散发圣经,他雇用华人刻制了两套圣经板片,分存两地;他还请求伦敦传教会为他在南洋的传教基地运送来先进的平版印刷机械和金属活字……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不久的将来传教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作者简介

  黄林,1965年出生,湖南绥宁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主持中国编辑学会、湖南省社科规划办、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各1项。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  二、研究概况  三、观点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外国在华出版事业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  一、西方教会出版事业的进入及其影响  二、外国世俗出版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带动    第二章 晚清新政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推动  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与近代出版  二、清政府的文化教育改革与近代出版  三、清政府的经济改革与近代出版    第三章 晚清新政时期民族图书出版业发展概述  一、晚清新政时期民族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二、官书局的变化  三、民营图书出版业的兴盛    第四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出版立法  一、《大清印刷物件专律》的制定  二、《大清著作权律》的推出  三、近代稿酬制度的出现    第五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图书市场  一、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市场概说  二、小说市场的勃兴  三、新式教科书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晚清新政时期的图书发行  一、民营图书出版界对图书销售模式的探索  二、图书发行条件的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外国在华出版事业对近代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影响  外国人在中国所创办的出版事业,虽然分属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开办时间有早有晚,规模或大或小,出版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妨碍其共同构成为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业产生发展的西方背景。进入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深的当推西方教会出版业。  一、西方教会出版事业的进入及其影响  1.西方教会出版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紧闭的国门。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传教活动的开展扫除了政策层面的障碍,西方基督教各差会都纷纷派遣自己的传教士前往中国。这些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非想要承担起向古老中国传输西方先进文化的重任,也不是要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向近代化,他们只是怀着为基督征服世界的信念来到中国的。  但是,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碰到了不少困难。为此,他们想了许多办法。  一是依靠个人的力量,如同云游的僧人一样,带着圣经到处传播福音。这种方式作用有限,因为中国太大了。  一是开办教会学校,吸收华人子弟入学,向他们灌输宗教思想和西学知识,使他们的头脑变得更加开放起来。教会学校的数量和规模,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政治、经济渗透的加强,一步步得到扩大,从沿海走向内地,由城市进入到乡村。但是,此类学校中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19世纪末,特别是戊戌变法前,教会学校的招生工作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到1890年第二次“全国传教大会”召开的时候,全国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学生人数也仅有16836人①。到1912年,中国教会学校在校学生数虽然达到了创记录的二十余万人②,但是在一个地域如此广阔,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度里,这个数字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况且,开办教会学校需要场地、师资、教科书,这都是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的。  还有一个简便有效、可以更加迅速地取得进展的办法,就是出版。借助已有的或自己开辟的发行流通管道,能够把大量印制的宗教读物迅速发送到中国人手中,以此来影响他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清新政时期图书出版业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