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网络美学

曹增节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

曹增节  

页数:

134  

前言

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状况和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经历了艺术教育的恢复、发展、扩大等几个历史阶段后,中国的艺术教育普遍地面临着新的办学理念与旧的教育模式的碰撞和较量。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国内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多项弥补以往所缺的新学科。这些新学科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或执行多元化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外国的晚了好多年,但它们能创建并良性地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立足于中国,放眼世界,与时俱进。在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当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以专业的眼光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策划出版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这套丛书涉及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内容,犹如为中国的这些新学科的“教”与“研”搭建了一张展台,在它之上,广大读者可以看到体现个性化的、务实性的、健康而富有新意的艺术教育信息和研究成果。编者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想法,择优录用书稿出版。出版内容涉及到新美术理论、综合造型艺术、新媒体艺术、影视动画艺术、新设计理念与应用教学等领域。住著书立说上可观其知识性的、教研化的、学术性的内涵;在书籍装帧和版式上力求新颖美观、便于实用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丛书的每本著作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爱心和责任,凝结了他们宝贵的知识心血和事业企望。由于他们与出版社通力合作,才使得我们的策划变成出版事实。在此,我们向所有参与从书工作的人士表达由衷的感谢。丛书的内容将分批计划出版,以飨读者。

内容概要

  《网络美学》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网络美学的著作。全书从网络美学发生和演化、网络美学特征与价值、网络审美结构与功能、网络审美要素与边界、网络艺术作品与创作、网络艺术观赏与展示、网络艺术传播与评介七个方面,介绍、论述了基于互联网的美学实验与理论,为高等艺术院校新学科教育提供了新的美学理念。  通过《网络美学》,读者可以把握20世纪末开始成型的国外网络美学的大体形态和基本特征。《网络美学》视角独特,前沿探索性强,有效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适合阅读。

作者简介

曹增节,195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授西方现代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并任网络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现代哲学、互联网内容规划与设计。先后多次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网络规划与研究项目,是“数字浙江”总体规划的主要策划和设计者,在网络学研究领域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2001年人选浙江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导言第一章 网络美学发生与演化第一节 网络美学概述第二节 网络美学发生第三节 网络关学演进第四节 网络美学成型第二章 网络美学特征与意义第一节 20世纪两方美学1.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要特点2.20世纪美学流派第二节 网络美学特征第三节 网络美学意义第三章 网络审美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网络审美结构第二节 网络审美功能1.跨地域审美感知2.跨时间审美活动3.互动式审美创作4.匿名式审美过程5.虚拟性审美事件第四章 网络审美要素与边界第一节 网络审美要素1.网络实体2.网络类软件3.网络数据库4.有网络应用知识的艺术家5.一般审美心理要素第二节 网络审美边界第五章 网络艺术作品与创作第一节 网络艺术作品创作一第二节 网络艺术作品创作二第三节 网络艺术作品创作三第六章 网络艺术观赏与展示第一节 网络艺术观赏1.案例一:卡茨作品《飞鱼》2.案例二:维多利亚•韦斯娜作品《从身体到网络到毫微系统的轮回》第二节 网络艺术展示1.案例一:《电子媒体梦想》展示2.案例二:上海美术馆网站“上海双年展”专题3.案例三:网络艺术作品《远程传送》展示现场4.案例四:中国第一次“网上人体世界科普展览”第七章 网络艺术传播与评介第一节 网络艺术传播第二节 网络艺术评介参考文献网址目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 网络美学特征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基于网络的艺术得到了发展。网络美学的特征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较强的关联性。从网络生存形态对加载方式和内容表达的作用上讲,对网络艺术和网络美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转向:从集中式联接转向分布式互通互联;从单一媒体转向多媒体;从定时式转向实时式;从单向性转向多向交互;从有限容量转向无限容量。互联网是一种媒体形式,人类传播媒体经历了四次重大形态变革。第一次是人类由手势语到口头语言的变革。口头语言实现了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可以使人们能够结合成更大群体,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了人类推理、计划和观念化的能力,初步解决了文化的积累方式。第二次是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变革。它在新的形态上又实现了有声向无声的回复,它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宽度和社会发展的节奏,使文化能够固化积淀。第三次是书面语言向电子语言(广播、视频)的变革。语言重新发出了声音,使人类文化在时空和观念上发生了急剧的改变,文化传播容量更大,形式更感性直观,更易于接受。第四次是从电子语言向数字语言的变革,也就是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革命。印刷文字和电子媒介的区别在于:视觉的/触觉的、机械的/有机的、序列性/共时性、精心创作/即兴创作、完全的/不完全的、独白的/合唱的、分类/模式识别、中心/边沿、连续的/非连续的、横向组合的/马赛克式的、文字型的人/图像型的人。媒介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也不同,审美特征也不同。口头艺术、平面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和网络艺术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质。口头艺术以声音媒介进行传播,以音乐、戏剧、舞蹈和口述文学为主要形式。传播中信息衰减度较大,不易长期留存。文字与后继的印刷物使平面艺术得以发展,并在极大程度上成为艺术的主流形态。它扩大了艺术的传播范围,并使之能以固化形态得以长期保存,视觉艺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传播受较大的时空限制,广播、电影、电视克服了传统视觉艺术的传播缺点,增加了艺术的扩散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网络美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