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艺作品演播

罗莉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作者:

罗莉  

页数:

328  

字数:

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艺作品演播》,是作者在多年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的成果,内容充实,论述明晰,例证典型、训练得法,表现了作者的丰厚积累和扎实功力。 《文艺作品演播》包括了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和影视配音诸种样式的有声语言表达,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点。我国的朗诵艺术家、表演艺术家们发表过不少文论,讲体会、谈认识,有些还在播音学不同层次的课堂上讲授过、示范过。罗莉同志在这本书中充分汲取了他们的经验,并溶人了自己的见解,加强了针对性,注意了启发式,形成了本书的特色。 当前,文艺作品受到商品化的冲击,有的急功近利,缺乏历史的厚重感;有的哗众取宠,远离时代的主旋律;有的俗不可耐,背叛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狂妄自大,忘记了哺育他的人民大众。当然,仍有一群以炽热的真情讴歌生活的作者,甘于清贫,勤于笔耕,创作出了感人肺腑、催人向上的精品。这批作品才是我们应该广为传播、大力提倡的佳作。  但是,有声语言表达面对世俗化也被自然主义、口语至上的浊流所污染,受到不应有的冷落。诗文朗诵只能作歌舞的陪衬,广播剧几乎被电视剧挤掉,影视剧配音艺术也让一批“棚虫”糟踏得不成样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造就了一群“语盲”,鼓吹自己写、自己说才是上品,“念别人写的稿子没本事”。文艺作品演播,大都是“念”别人的稿子,鲜有诗人朗诵自己的诗、广播剧作者自己当主角、影视剧作者自己去配音的。演播也是创作,把平面的文字构筑成立体的声音形象,需要高超的表达技巧,而这样的本事,却是很多人不能掌握的。说这“没本事”,不承认这也是艺术创作,那心态大概跟“吃不着葡萄硬说葡萄酸”没有两样。 文艺作品演播的知音还是越来越多,不满足“可接受性”而追求“可欣赏性”的人正在茁壮成长、日趋增多。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正当需要和正常状态。从这个角度说,《文艺作品演播》一书,不但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创作者,而且也在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欣赏者。

作者简介

罗莉,女,1953年5月5日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视播音主持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电视播音与主持、文艺作品演播。主要著作有:《文艺作品演播》、《电视播音与主持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文艺作品演播概说 第一节 文艺作品演播的认识    第二节 文艺作品演播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文艺作品演播与播音的异同 第一节 分析与理解      第二节 表达手段与形式    第三节 任务与作用      第四节 学习文艺作品演播的意义第三章 文艺作品演播的准备 第一节 弄清背景、心中有底   第二节 获准意图、把握目的   第三节 掌握风格、融进基调   第四节 合理划分、表达清楚   第五节 把握人物、外化贴切   第六节 扫除障碍、字音准确  第四章 诗歌的朗诵 第一节 诗歌的认识      第二节 格律诗的朗诵     第三节  自由诗的朗诵      第四节 诗歌朗诵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集体朗诵        第六节 配乐朗诵        第五章 散文的朗诵 第一节 散文的认识 第二节 散文的朗诵 第三节 散文朗诵应注意的问题第六章 寓言、童话的朗诵 第一节 寓言、童话的认识 第二节 寓言、童话的处理 第三节 寓言、童话朗诵应注意的问题第七章 小说的演播 第一节 小说的认识 第二节 小说的演播 第三节 小说演播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 广播剧的演播 第一节 广播剧的认识 第二节 广播剧的三要素 第三节 广播剧的演播 第四节 广播剧演播应注意的问题第九章 影视的配音 第一节 配音的认识 第二节 配音工作概貌 第三节 配音创作要素 第四节 配音创作要求 第五节 配音应注意的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三、诗歌的特征 (一)集括性 “诗歌不像小说和戏剧那样,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作全面、细致和具体的描绘,而是通过某个最富有特殊意义的生活片段来表达、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高度集中和概括的。 (二)跳跃性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又篇幅有限,分行排列,因此语言必然是精炼的,甚至每个字都要反复推敲,使之表现思想感情和描绘形象能够最充分、最经济。集中、概括性的内容与精炼化的语言,以及创作运思的快速转换,就构成了诗歌跳跃性的特征。诗人通过强烈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将其独特的感受创造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浓缩在诗里面。 (三)音乐性 诗歌语言又具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它的节奏和韵律上。诗歌的感情起伏强烈,又决定其有一定的韵律,有节奏又押韵,音调就和谐、动听,构成音乐性的内涵,形成一种律动的美感,唤起听者的相应情绪与美感。 第二节 格律诗的朗诵 一、格律诗的说明 一般意义上的格律诗,指中国古典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格”是格式,“律”是声律,声律包括平仄和押韵。格律诗对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根据诗的字数和句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即律诗、排律和绝句。“律诗”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律诗每首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排律”也叫“长律”,至少在十句以上,有长达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言的很少。“绝句”,又叫“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之意。绝句也分五言、七言。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以上这三种都必须讲究平仄、押韵与对仗。(绝句可不讲对仗。) 平仄,是根据古代汉语的声调来确定的。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几种格式。“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则指“阴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和“人声”。而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诗歌的平仄交错,可使声调多样化,使人听之和谐悦耳、音韵铿锵。 对仗,就是在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每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一联的前一句叫做“出句”,后一句叫做“对句”),把同类性质的词依次并列起来,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绝句不讲究对仗,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对仗的种类有很多种。 押韵,指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对句”的句尾处)押韵不止是律诗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也是一般诗歌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 总之,格律诗讲究平仄,注重对仗,注意押韵,有自己的声律美和形式美。 二、划好语节 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语节,相似于音乐中的节拍,每一语节中字数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数少,其疏密度就大,这就形成了语流速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规整,节拍感很强,它们都体现在语节上,而语节的存在正是格律诗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格律诗有不同的语节划分。因此,划好语节就成为朗诵格律诗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五言和七言绝句、律诗的划分情况。 其实,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 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而“七言诗”则比五言诗增加一顿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实际上,格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与“顿”相结合的,在顿与顿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节。照此说来,我们无须再自划语节了,按照以上划分规律不是可以了吗?诚然,照此规律朗诵是可以的,它可有较强的韵律感、品味感与吟诵感,有时,还可有力地点指诗眼。但有时会破坏诗句中语义的完整性,因而,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些诗可以减少顿数,将五言诗改为一顿,将七言诗改为两顿。这样,可以使诗的末尾语义完整,让人听得更清楚。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可划分为两种: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一)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上五言诗和七言诗究竟划分为哪一种更合适,以笔者之见,可根据诗文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用在古诗词赏析中,可用第一种划分稍好些,因它能较好地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特征。而在一般朗诵中,用第二种划分较好些,因它能较完整、清晰地体现诗义,朗诵起来也不过于死板。尤其在诗句的最后三个字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时,就更需要用此种划分法来朗诵,否则会因形害义。 三、押住韵脚 在诗句末尾韵母相同的字称为韵脚。马雅可夫斯基曾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子的。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记住它,使得形成一个意思的各行诗维持在一块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押韵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韵脚难称格律诗。韵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重要条件。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代序)广播文艺学与广播文艺形象一、广播文艺学的构想 广播电视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方兴未艾,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广播是世纪“老人”,几乎和20世纪结伴而生。现在是2000年伊始,回顾广播和广播文艺的发展历程,使人感慨万端,我们有过广播和广播文艺的辉煌,也有过广播和广播文艺的挫折、经验和教训,让我们聪明起来,振奋起来,让我们以加倍的努力,再造广播和广播文艺的辉煌!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一门新兴学科——广播电视学早已诞生了,并逐步充实和完善了。 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属于广播电视界的母学。它是广播学和电视学的合称。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从性质上划分,应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广播电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广播、电视有共性,也有个性。广播和电视是两个独立的各具特点和新兴的现代化传播媒介,同样,广播学和电视学也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广播电视学》导言中指出:“广播和电视都以无线电波和导线为载体,都以节目为最终产品,二者有许多共性。广播学和电视学除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外,在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大体相同,特别是在宏观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共性更多一些。因此,广播学和电视学有分有合,可分可合,当合起来研究时,也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如果我们集中集体智慧,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广播电视学理论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将既适用于广播学,也适用于电视学。” 本书是《中国广播文艺学》,是《中国广播电视学》的分支学科,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浩如烟海的广播文艺保留节目和新创节目,当然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研究的是广播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活动”是指从传播到收听这样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广播文艺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广播文艺的传播活动,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学问,用以指导广播文艺工作实践。本书研究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文艺。因此,本书全名是《中国广播文艺学》,意在力求本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又具有预见性和稳定性。 中国广播文艺学是新兴学科,它扎根在改革开放后云蒸霞蔚般的中国现实生活土壤上和极为广阔的广播文艺园地里。广播文艺是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变化的,不是僵死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历史“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底基分手,回头又在尖顶结合”(福楼拜语)。往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广播文艺的表达和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司能,从而开拓了广播文艺的新路子、新样式。随着广播传递、接收设备技术、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从有线广播到无线电广播再到卫星广播;从单声道广播到调频立体声广播;从综合台广播到文艺台、音乐台、立体声台广播;从真空管收音机到半导体收音机,再到集成电路小型化,从袖珍式收音机到坐地式大型音响组合,从模拟化设备到最新的数字化设备……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收音机越来越普及,携带越来越方便、音质、清晰度越来越好,信息的传播量越来越密集、越丰富……广播文艺的前景令人无限乐观。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艺作品演播 PDF格式下载



我的课本 到了 ~上课有书了。


这本和影视配音有很多交叉内容,值得一看


有点老,但不失为 经典


书的内容,设计蛮好的,就是例子有点老


很好的书,钱没白花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