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陈为,李志成 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6-01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为,李志成 编  

页数:

321  

内容概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准确性。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真谛,在认识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比如,回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景、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回答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问题,回答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问题,都能深刻地吃透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使读者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  二是通俗性。对所有问题都能以通俗、精练的文字来回答。为了推进课程改革,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不少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养参加集中培训固然重要,但参加校本培训与自学更加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就十分便于教师自学。  三是广泛性。对新课程的一系列问题,都尽可能涉及,对教师广泛了解新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推进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而且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管理方面全面创新。编者充分考虑到了新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尽可能全面地回答各个方面的问题。  四是针对性。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管理、实施、资源开发与评价体系的建立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体系等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能抓住问题的精髓进行介绍,对我们盐城市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很强的针对性。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战线的一些有心人,凭着崇高的责任感,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齐心协力完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的编写工作。我谨代表盐城市教育局向为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的编写付出无私奉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书籍目录

序综合篇问1 什么叫课程?问2 我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问3 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情况怎样?问4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和动因是什么?问5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什么?问6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问7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是什么?问8 如何理解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问9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调整?问10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问1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问12 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管理?问13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问14 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问15 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问16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问17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问18 杜威的课程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问19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有哪些主要流派?问20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问21 什么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问22 什么是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问23 什么是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问24 什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问25 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问26 什么是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问27 中小学如何开发创新课程?问28 中小学如何开发环境课程?问29 中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问30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在哪里?问31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问32 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问33 什么是课程资源?问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问35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哪些特点?问36 当代国外教学改革有哪些主要特点?学科篇问3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问3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问39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问4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问4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问42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问4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问44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实施篇附录:教育部文件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后记修订本主要参考文献修订本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使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