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经济中国 第三辑

刘永佶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刘永佶  

页数:

262  

前言

  干活吃饭养孩子,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基本。这是个体的,也是总体的。从个体论,生存很简单;在总体,则错综关系,复杂矛盾。由此构成经济的内容。经济是总体的,也是个体的,如何从总体处理关系,促进个体发展,是经济学的主题。  人以劳动而生而长,生产方式的提升是人类发展的根据。从农业到工业,是生产方式和文明的演进,现代人类正经历此变革。先行者富强,落后者贫弱。曾在农业生产方式领先的中国,因集权官僚制的束缚和小农经济的保守而在工业生产方式上落后。中华民族由此受到欺凌。先进分子倡导革命,变革制度,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技能。革命乃经济发展之正道,亦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之依靠。一百年来,中国经济由革命导引而发展,但革命远未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尚在改革、完善之中。以革命精神指导经济,是中华民族自立进而领先于世的根本。

内容概要

  《经济中国(第3辑)》是关于研究“中国经济”的专著,具体包括了: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的反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中国经济史官僚资本范畴总述、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问题研究、论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书籍目录

理论探讨改革的核心与难点:探寻公有制的现实形态——公有制改革两大问题与公有制现实形态内涵特征试析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的反思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史官僚资本范畴总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超越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并保证农民权利经济视界东西部区域经挢合作中的环境补偿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补偿问题研究中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理论、经验和框架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因素分析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业的正规化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研究论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作用改革与政策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兼论国家竞争力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创新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六个优先领域民族地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与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认识

章节摘录

  传统公有制理论和实践把必须有严格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实现的公有制的未来形态放在现实中实施,必然与现实发生矛盾。①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原有公有制结构特征与现实的矛盾。公有制经济宏观运行的直接社会化形式,即经济运行由社会中心主导的一体化运行实现的直接社会化生产,宏观经济运行的排斥市场机制的行政计划机制主导,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体之间利益的无差别性导致经济系统各经济组织之间联系的非商品关系性,所谓“无需价值插手其问”。这必然与人们逐步清醒和全面地承认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经济的认识和要求相矛盾,现实也呈现出由于物质利益根本制约性的存在和人们之问、经济组织之间利益差别性的客观存在不被承认(利益分配的平均主义)所导致的人们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和经济组织活力的减弱。  其二,原有公有制内涵特征理论与现实的脱离。理论上讲的内部关系的完全平等化,全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完全的直接结合,已经实现了所谓“同志式互助合作”的“无差异境界”。这也与公有制现实形态中全体劳动者并没有实现与生产资料完全的直接结合、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地位和作用的差别的客观状况不相符。特别是由于没有客观地认识公有制现实形态的本质内涵,没有建立起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的产权制衡和利益制约机制,已经造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出现某种程度的疏远化和异化状态,与理论上的公有制内部人们之间关系的“无差异境界”表述出现日益扩大的反差。  无疑的,传统公有制实践中的两大矛盾意味着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面临着这两大任务。传统公有制与现实的矛盾在实践中的凸现,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愈益突出的问题。对这种矛盾及由矛盾提出的任务的认识,也经历着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经济中国 第三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