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吕乐平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吕乐平  

页数:

301  

Tag标签:

无  

前言

吕乐平是我的博士生。他有着较为丰富的电视节目创作和管理的实践经验,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在高等院校从事广播电视传媒的教学工作,是一位集电视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于一身的青年学者。《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是他最近几年的理论研究成果。记得在他入学的第一年,当我问及他的科研打算时,他说他想搞家庭伦理剧研究,我再问他为什么研究这样的课题,他说他喜欢中国文化,并说在国产剧中家庭伦理剧是最有可能表现中国文化特点的那一种,我当时肯定了他的想法。当时家庭伦理剧在中国的荧屏上并没有太火。在他毕业答辩的那一年,荧屏上的家庭伦理剧已经遍地开花。看完书稿,我知道他读博时的研究方向还在延伸着,他那种做学问的执著和认真的劲头依然没有改变。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他在校读博时就是那种心无旁骛、甘于把生命花费在电视剧理论研究上的人。理论研究是寂寞的,电视剧理论研究就显得更加寂寞,因为有着电视剧业界红火的比衬。当时的他不轻易回家,每天闷在狭小的宿舍里一部又一部地看家庭伦理剧,国产的、国外的他都看,并求我为他寻找那些播出年代已久远的作品的音像资料,一有机会就跟我交流他的读片体会。有一年冬天,我去他的宿舍,见到他床头边的简易书架上堆放着一摞摞的书籍,哲学的、美学的、文化的、影视的,什么都有,还有一大堆的复印资料。

内容概要

从技术上看,大多数家庭伦理剧文本看上去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能够从故事结构、镜头语言、对白、表演、音乐、光效等元素中去做细微的分析,找出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刻审美理念的一层层波纹。 本书既立于电视剧的本体论,又着眼于电视剧的社会学和文化学,这样的理论阐述在当今视听媒介传播艺术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是值得提倡的。这样的分析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一定层次中去,这与作者比较熟悉电视艺术实践有一定的关系。 可供家庭伦理剧研究的学术资源比较稀缺,这是做此研究的又一难题,也是一次机遇。这要考验作者的勇气和耐力,走过去就会留下一些原创的东西。看罢书稿,掩卷思之,应该说作者闯过了这一关。 作者对上述困难的克服成就了本书的主要价值,同时也由于这些难题的存在,书稿也留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说作者对一些文本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充分,有些观点也值得商榷。 应该说,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对过去的成就和问题如何评价和总结?未来的创作和生产如何超越已有的成绩从而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何将这类作品纳入国际电视文化交流和竞争的大格局中,去为民族文化传播做出努力?这些命题太需要理论的关注和参与!

作者简介

吕乐平,博士,副教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研究、电视节目策划和编创工作。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广播电视概论》、《电视专题研究》、《影视艺术概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等。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文艺报》等国家级杂志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些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誊全文转载。编导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栏目多部(期)。部分论文和电视作品曾分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优秀论文二等奖、右部级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概观 第一节 历史分期 一、发生时期(1979-1989年) 二、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第二节 主要类别 一、家族命运 二、亲情故事 三、婚姻生活 四、老年问题 五、平民生活甘苦 第三节 主要编导及其作品的审美风貌 一、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开创者 二、执著于个性风格探索的编导第二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文化价值选择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新型伦理道德的建构 一、家庭伦理的本源地位 二、家庭伦理的两重性 第二节 传统伦理资源当代价值的发掘 一、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的历史渊源 二、孝与“重家”的传统观念  三、孝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批判与修复:婚姻关系传统与现实的审视  一、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  二、调整和修复当代婚姻的意向 第四节 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对民生、民本的关注  一、思想解放中凸显“重人’’理念  二、与主导文化的整合  三、对大众文化思潮的逆向回应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迷茫  一、对婚姻和家庭的否定倾向  二、曲解婚姻与责任的关系第三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日常生活叙事策略 第一节 日常生活叙事的哲学和美学背景 一、日常生活与个体、社会的关系 二、日常生活叙事作为一种美学现象 三、从“海派电视剧”看日常生活叙事的“小”与“大” 第二节 日常生活结构对电视剧叙事本体的支撑  一、日常生活的时间因素  二、日常生活的空间因素  三、家庭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三节 日常生活情感的放大  一、细微情感  二、情感的层次  三、艺术本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第四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结构第五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视听元素的运用第六章 关于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评价和前瞻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再婚和复婚戏离婚和再婚是有联系的现象,离婚率的升高势必带来再婚问题的增多。再婚家庭比初婚家庭带来的伦理问题还要复杂,这里不仅有双方子女如何相处,还有作继父、继母的难处,如果当事人的双方还有老人,关系就更复杂。20世纪80年代初期播出的短篇电视剧《家事》是新时期较早的一部反映再婚问题的作品,其后反映再婚内容的作品还有《再婚家庭》、《组合家庭》、《半路夫妻》、《离婚再婚》。再婚因为会给家庭中的众多成员的命运带来变化,它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众多。《再婚家庭》中自如雪和潘庆堂、丁士杰和林方静再婚组成的家庭给他们亲生的儿女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潘庆堂的儿子潘龙宝在父亲再娶后,发现父亲不像以前那么关心他了,感情上找不到依托的他以吸毒来打发日子;丁士杰再婚后,他的女儿丁小雨也感到巨大的不适,她以早恋和出走抗拒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再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局限在这两个家庭内部的生活和当事人自己的情感遭际,它所带来的问题蔓延向了社会,成为社会问题,这样的内容自然带来许多沉重的话题。再婚不是个别的现象,它又是人们婚姻自由和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它所产生的效果也必然含有正面的价值。这就是说再婚家庭也存在着不少成功的例证,当事人在新的家庭里找到了情感的归宿,获得了想要的幸福。《家事》中女主人公芳华再婚嫁进了赵家,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把难处理的与婆婆和小姑的关系调理得顺顺当当,也让不认自己的对方带来的儿子重新获得了母爱。《组合家庭》中当事人尽管存在着多重关系不顺的烦恼,但靠着双方的努力,这个新组合的家庭也充满了情趣和笑声。

后记

一个理想中的家庭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变成了奢侈之物,穷毕生之力去追求它,到头来不一定能真正地拥有。正由于此,对家的拯救早已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比如,不只一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曾把家庭问题作为自己报告的主题,还有美国前总统的国情咨文对巩固美国家庭的呼吁。如今拯救家庭的运动依然继续,更多的媒介产品正活跃于其中,比如说电视剧。我对家的关注是因为现在的家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其功能并非只是遮风避雨和生儿育女,在更深的意义上它应该是对人的灵魂的庇护。现代人的“失家”失的是灵魂之家,并非是洋灰水泥的宇盖。即使你有钢筋混凝土的坚固住所,但在一双锐利之目的扫视中,它有可能是四处漏风的。我对电视剧中的家的关注是因为我看到了,正是在对家庭内容的书写方面电视剧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因为电视剧用它日复一日流淌的光影和声音在为我们提供理想中的大哥、大姐和大嫂,还有数不清的严父和慈母形象,让荧屏上下融通着家的温馨。同时,电视剧艺术独特的属性也在人的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自21世纪以来,中国家庭伦理剧的生产和传播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至今势头不减。经过多年的创作积累,家庭伦理剧的生产已经来到了一个选择的路口,这就是如何实现阶段性超越,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样的关键时候,我把书稿拿出来出版,以期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家庭伦理剧的生产和传播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设想,目的在于与电视剧理论界和业界同仁共谋未来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良性发展。


编辑推荐

《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PDF格式下载



看上去还不错,有待细细品读。


国内难得一见的有关电视剧研究的书!


书中对家庭伦理电视剧研究概况进行梳理,总结出较为规范、全面的定义,打破了“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含混局面。书中从家庭伦理剧分类、文化价值观及叙事艺术等多角度对家庭伦理剧展开分析、论述。观点精到、新颖,为后人继续研究铺垫了良好基础。


装订不错,作者写 的也还行,想了解家庭伦理剧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