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民族关系

潘守永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潘守永  

页数:

36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西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前“西部大开发”中所讲的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共12个省、市和自治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及少数民族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可以说,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关系非常密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在交往中虽然还会产生一些矛盾,但这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两个属性:一是以非对抗的矛盾为主,即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二是以发展中的矛盾为主,即很多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也必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在历史上,西部历来是一个民族关系敏感的地区。几千年来,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造成的民族冲突,不同的语言、文化造成的隔阂,至今仍没有完全清除其负面的影响。另外,由于地处边疆,一些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关系容易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和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互相勾结,不断挑动民族矛盾,制造事端,破坏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在西部的个别地区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关系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是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中国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之子课题,“东北、内蒙古地区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民族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并被列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全书共13章,涉及东北、内蒙古地区的8个“世居民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课题成员于2005年到2006年问,在上述省区进行了两次为期约40天的田野调查。2007年,又进行了补充调查和专题调查。重点的田野研究地点共有12个:沈阳西塔社区、沈阳黄家锡伯族乡、新宾永陵镇、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抚松县松江河镇、街津口赫哲乡、八岔赫哲乡、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鄂温克苏木、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全书以当代文化人类学社会文化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和框架,以小地点的田野资料为中心,重点分析民族关系现状,同时也有历史性的回顾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作者简介

潘守永,1966年生于山东枣庄。曾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南开大学博物馆学专业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基地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兼任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1997年清华大学(新竹)社会人类学所访问学者,2002-2004年度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基金获得者(2002),北京市民族教育“烛光杯”先进个人(2002)。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第一章 导论——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结构与分布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戈登变量体系、制度变迁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五节 调研成果综述第二章 东北、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田野研究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单元 第二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作为一个民族区域单元 第三节 语言作为民族分类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的生计文化类型第三章 近年来有关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研究的成果提要 第一节 著作、研究报告提要 第二节 相关博士论文情况 第三节 中央民族大学与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研究第四章 东北、内蒙古地区当代民族关系的总体情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民族关系情况 第二节 吉林省民族关系情况 第三节 辽宁省民族关系情况第五章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满族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节 研究的主旨和一般概况 第二节 民族来源、迁徙和变化及民族认同 第三节 族谱与家谱 第四节 生计方式与收支情况 第五节 教育、医疗与民族区域自治 第六节 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第六章 鄂温克牧民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节 鄂温克族自治旗与鄂温克苏木的一般概况 第二节 鄂温克牧民的生活 第三节 牧区的农民、商人与汉族 第四节 牧区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第七章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现状调查 第一节 白银纳鄂伦春乡的自然、历史与行政沿革 第二节 基本社会经济与生计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教育发展、语言使用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人口状况、婚姻家庭与族际关系变迁 第五节 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 第六节 问题与对策建议第八章 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陈巴尔虎旗牧业社区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节 陈巴尔虎旗概况 第二节 呼伦贝尔盟巴彦库仁镇草原牧业城镇发展模式第九章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社会经济与民族关系调查 第一节 达斡尔族概况 第二节 梅里斯区的达斡尔族 第三节 有关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若干专题第十章 朝鲜族的人口流动与教育 第一节 当代朝鲜族的教育问题:一个大学生的访谈个案 第二节 沈阳西塔地区朝鲜族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状况调查第十一章 赫哲族S村社会经济与民族关系基本情况 第一节 S村的社区背景 第二节 赫哲族和老汉族目前的生计现状分析 第三节 S村不同农民群体的分化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第十二章 锡伯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第十三章 理论、田野与当代民族关系新思考 第一节 一个民族村落的“四张名片”:达斡尔族哈拉新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赫图阿拉古城田野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排挤与分化:来自一个赫哲族村庄的观察 第四节 草原牧业城镇发展模式探究 第五节 从文化“碎片”到民族“整合”: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鄂伦春族附录一 东北、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研究访谈资料选录附录二 《辽宁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附录三 新宾满族自治县政协民族宗教组对全县朝鲜族小学并校后情况的调查报告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值得提出的是,诺斯在阐明上述分析框架的过程中,始终以成本——收益为基本分析工具,论证产权结构选择的合理性、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关于制度变迁的“过程”和“路径”,诺斯认为,一般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是一种集体性学习,即从历史中延续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得制度变迁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济依赖性的。因此,制度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博弈”。由于个人、企业为了从所选择的政治经济制度中获得更多的潜在利润或利益,制度都是逐渐地被修改的。当然,在诺斯的理论体系里,渐进的演进只是一种“常态”,此外还有激烈(爆发式)的制度变迁形式,那就是战争、革命、入侵和自然灾害,这是一种间断性的制度变迁①。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文化变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是结构变迁的推动力的理论和分析框架。但是,这个理论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成本——收益的普遍性,而且他假设“稀缺性、竞争、认知和选择”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忽视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差异。诺斯认为,世界普遍存在着稀缺性资源,这就需要竞争,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过程实际上是市场决策的过程,这使得稀缺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同时,人们对竞争的外界认知以后会理性地作出边际选择,于是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就在这些作出选择的集团的推动下发生了,因为这种选择是有效率的,人们可以从选择的新制度下获得更多的潜在利益。这里,显然把所有的人都看做是“经济人”,把社会文化过程简化为“成本——利益”的过程,其在分析社会时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编辑推荐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中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社会文化变迁与当代民族关系 PDF格式下载



本书内容正是我所需要的,而且以田野调查为主,不错


马马虎虎吧,题目倒是挺吸引人的。但是内容不咋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