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教研文集
2010-10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白振声
616
走上民族学教学与研究这条道,并非我初始的梦想,在迈人大学门槛之前,对民族学这门学科几乎一无所知。1959年高中毕业,我是怀着对民族的好奇和对历史学的兴趣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入学后,该系史志一体的专业设置,强大的师资力量,诸多名师们各自的学术专长与人格魅力,以及浓厚的讨论式的学术空气,立即对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被纳入历史学科下的民族学,也逐渐使我了解,进而喜爱。其实,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按照该学科的理论,文化是民族的内涵,它包含了民族的生产生活、物质创造、社群组织、制度结构,以及道德礼仪、文学艺术、习俗信仰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而民族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和规律性。因此,民族学与历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既有历史学课,重点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又有民族志课,特别是中国民族志,便是当时该系所设置的核心课程。 1964年本科毕业后,有幸留系任教。但由于“五反”、“四清”等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和两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业务几近荒废。重拾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起初,因历史系暂不招生,我被调到政治系从事行政兼教学工作,为适应该系的专业特点,我在承担了部分历史课的同时,选择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及经济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民族学得以恢复。1982年我被林耀华先生招回,协助他从事民族学系的筹建工作,直到1983年民族学系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我的民族学教学与科研才由此伴随着琐碎繁杂的行政工作重新起步。在此后的时间里,根据教学需要和对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追求,陆续完成了一些教材、教参、辞书的编写和科研论文、调研报告等的写作,至今林林总总,已逾数百万字,但仔细审视,却难说有什么精品。尽管如此,它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四十余年间在民族学教研之路上不辍耕耘的经历与结果。现选择部分篇章辑集出版,若能对后学们的研究有所启示,也就十分欣慰了。
《民族学教研文集》按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民族学理论研究。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特色、传承与发展状况的阐释与评介,对民族学分支学科的历史民族学就学科定位、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等的探讨,对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与方法论的理解与介绍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及相关理论,当今的学术界仍存歧义。不过基于某些原因,国内学界并未展开过充分的讨论,有的只是回避或在不同场域对它的含蓄批评,其理论的张显度甚至不如在西方。应该承认,任何学科理论,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学理论亦无例外。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似乎又都有它们的时段性和时代特征。不过有些理论却是时光隧道的穿越者,如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因为其探求并尊重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而生命长青。第二编为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文化是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出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多年来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文化概念、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文章,本编是由其中部分篇章组成。第三编为民族经济研究。关注少数民族,关注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关注民族群体生计方式与经济生活的特点与演变,是中国民族学的特点之一。基于学业传承和授业需要,我曾从事过一段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和经济史的研究。现仅选出9篇列于本编。其中5篇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研究,4篇是涉及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调适、产业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白振声,满族,宁夏银川市人,1940年10月23日生。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985工程”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辞海》编委会委员与分科主编。长期从事民族学、民族史和民族经济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新疆近代政治社会史略》(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主编之一)、(合著)、《中国民族概论》(合著)等著作10余部,论文《历史民族学刍议》、《谈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剖析》、《辛亥革命在新疆》、《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生态问题》等40余篇。是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第一编 民族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剖析谈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历史民族学刍议文化·民族与民族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北极民族学考察笔记》序第二编 民族文化研究论文化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文化——山区民族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民族现代化与禁忌习俗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特点与社会功能萨满教概说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实物史料概览近代新疆历史文物流失问题评述维吾尔族风俗志中华民族·塔吉克族中华民族·土族《中国民族百科全书》(第7卷)序《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序《论木兰秋猕文化》序第三编 民族经济研究少数民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清代维吾尔族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演变茶马互市西夏社会经济及其在中国经济史中的地位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对外开放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地区横向经济联合浅议呼伦贝尔盟经济发展综合调查附 录
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剖析 (1988年)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的民族学理论体系。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都获得过巨大的发展,它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说,为宏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20世纪前期的数十年间,西方民族学相继出现的几个较大学派,如美国历史学派、种族心理学派、德奥传播学派、法国社会年鉴学派、英国功能学派等,对马克思主义皆持反对态度,因而也反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有的甚至否认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的关系。但是,20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整个西方思想界掀起了一般重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民族学界也深受影响,于是一系列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学派和思潮相继出现。研究这段历史现象的原因,剖析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理论特征与实质,对我们全面阐述民族学发展史,正确认识并维护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应不无裨益。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产生的历史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认为,它是指现代西方社会出现的一股打着“重新解释”、“修改”、“补充”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潮。该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60年代起,广泛流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于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深重的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出现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影响下,1918—1923年,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相继爆发了革命和起义。但是,这些国家的革命不久都相继失败,资本主义世界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则受到帝国主义的联合包围与封锁,陷入处境孤立、国内经济生活极度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第三国际所属欧洲各国共产党所推行的“布尔什维克化”政策措施,也碰到了严重挫折。面对此种形势,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内少数反对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及社会主义苏联所实施的一些方针政策提出了异议。他们以“左”的面目出现,既反对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路线,又批评第三国际路线和本国共产党追随苏联共产党的内外政策。他们希望总结欧洲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探索与列宁主义不同的适合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强调要重新研究马克思的思想,以便“改造”、“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股思想后来便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工人大批失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面对人民群众的反抗,各国反动势力以野蛮、残暴的手段进行镇压,他们解散了一切工人的自治组织,将虚伪的民主面纱全部撕尽。在这个恐怖的灾难性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矛头,由原来对第三国际转向了对法西斯主义,他们的理论也由先前的“左翼马克思主义”转向了人道主义、人性论和非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经典,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企图从经济、政治、法律、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批判。在这一批判中,德国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承担起了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角色。由于它集中了社会学、民族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学者,建立了共同的“批判的社会理论”,以致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广泛流行并形成高潮,除前述法兰克福学派外,还出现了以法国的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意大利的德拉·沃尔培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此种局面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主义遭到了历史性惩罚,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亚、非、拉等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人民革命运动和进步力量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不断改变着国际及各国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震动了世界,而战后的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给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性的增强,中产阶级大量分化、破产;而随着劳动者等生产力科技含量的提高,大量属于中间阶层的知识分子沦为雇佣劳动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发展及其难以克服的弊病,西方社会的一些人企图到马克思主义里面来寻找出路。然而,这些人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缺乏正确理解,这些不正确的理解结合他们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