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

崔达送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崔达送  

页数:

314  

内容概要

  科学系统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泛时而至共时和历时的研究视角的发展变化。历时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后,不断发展和深入。历时研究可以顺时下探,也可以逆时上溯,还可以占据某一时段下探上溯。比如说,语法史某个时期的语法面貌初步描写出来后,要对形成这种面貌的原因进行解释,就需要上溯,要对这些语法现象于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还需要下探,这种溯源穷流的工作也是语法史研究的特点之一。语法史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描写和解释。描写什么,怎样描写,用何理论解释,怎样解释,也是语法史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崔达送,男,1964年生,安徽岳西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语言文字应用》、《古汉语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多部。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史、应用语言学。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中古“来”的入句功能第一节 “来”进入单动式第二节 “来”进入连动结构第三节 “来”进入动补结构第四节 “来”进入其他结构本章小结第二章 中古“往”、“去”的入句功能第一节 “往”进入单动式第二节 “往”进入连动结构第三节 “往”进入其他结构第四节 “去”进入单动式第五节 “去”进入连动结构本章小结第三章 中古“上”、“下”的入句功能第一节 “上”为位移动词第二节 “上”进入单动式第三节 “上”进入动补结构第四节 “下”为位移动词第五节 “下”进入单动式第六节 “下”进入动补结构本章小结第四章 中古“出”的入句功能第一节 “出”处所成分的配置第二节 “出”进入连动结构第三节 “出”进入动补结构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古“入”、“进”的入句功能第一节 “入”处所成分的配置第二节 “入”进入连动结构第三节 “入”进入动补结构第四节 “进”处所成分的配置第五节 “进”进入连动结构第六节 “进”进入动补结构本章小结结语

章节摘录

  动词用量增加,使用上的限制被逐渐取消,这两个作用力使得“上”产生了更多的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如增添义项、进入连动结构、进入动补结构的补语位置等等。  三、敦煌变文的情况  我们调查了全部敦煌变文,“上”入句400次,其中名词用法335次,非位移动词23次,位移动词42次。位移动词用法约占“上”人句数的10.5%,动词用法约占16.3%。从总的趋势看,敦煌变文继续了中古的发展势头。例如:  (17)舜子上树摘桃,阿娘也到树底。(《舜子变》)  (18)远公上路,离宫阙,别龙楼,望庐山而路远,睹江河以消遥。(《庐山远公话》)  (19)舍利弗倏忽现神通,勇(踊)身直上在虚空。(《降魔变文》)  (20)偶因-a,便上高楼,谋(迷)闷之次,便乃睡着。(《悉达太子修道因缘》)  总之,从上古到唐末五代,“上”呈现出位移动词用法逐步增加的总趋势。中古较高的增长幅度展现了该期位移动词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