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
2006-10
安徽大学出版社
李兴阳
作为一部地域文学史的分类史,从小说这一文体来详细地分析西部文学的精神与关学特征,它弥补了我们在《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无法详尽和完善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子集”,更重要的是,它将粗线条的历时性勾勒进行了更加学理化和学术化的细致分析,使中国西部小说发展的历史线索更加明晰可视。尽管只是1976~2005的三十年的断代史叙述,但李兴阳抓住了西部文学发展的高潮期,足以将西部小说的繁荣书写出来了。 多重文化语境中的西部小说的定位就确定了此书的基调——“在西部文化的历史演进中,游牧文明成为主导文化形态,而农耕文明也在这里播撒种子;前现代文化还没有消退历史的旧痕,现代文化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态,而后现代文化却已超前登临。”
《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子集”,更重要的是,它将粗线条的历时性勾勒进行了更加学理化和学术化的细致分析,使中国西部小说发展的历史线索更加明晰可视。尽管只是1976~2005的三十年的断代史叙述,但李兴阳抓住了西部文学发展的高潮期,足以将西部小说的繁荣书写出来了。
李兴阳,1962年6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学士,湖北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写作学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芳草》、《当代作家》等文学刊物上发表《风流年》等中、短篇小说多篇。著有长篇小说《生存》、《矮檐》等。在《文学评论》、《文艺报》、《作品与争鸣》、《江苏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合著),本书获江苏省2005年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承担和主持各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项(成员);独立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院校级科研项目2项。国家社科项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获国家“十五”社科优秀结项项目。博士论文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序 言 (丁 帆)[1]绪论 多重文化语境中的西部当代小说[2] 第一节 西部的边界与西部小说的边界[13] 第二节 西部小说近三十年的历史演进[24] 第三节 从异域性文化想象到重新发现[43] 第一章西部先锋小说[44] 第一节 “叙事革命”的领舞表演与寂寞的迷醉[56] 第二节 走向高处的另一种小说写作[77] 第三节 轻柔之手指向存在的深渊[88] 第四节 孤独的神与疯狂的傻瓜[102] 第二章 西部流寓小说[111] 第二节 精神游历者的理性倾诉[127] 第三节 羁旅贬谪者的精神自省[141] 第四节 边地流浪者的生命悲歌[152] 第五节 化剑为犁者的垦边人生[165] 第三章 西部乡土小说[166] 第一节 现代性焦虑中的守望与逃离[180] 第二节 西部社会的现代转型与乡土小说[192] 第三节 西部自然人文景观与乡土小说[203] 第四节西部民俗风情与乡土小说[216] 第五节 哑默的西部生灵[227] 第四章 西部城市小说[228] 第一节 现代性转换中的西部城市书写[235] 第二节西部城市生活的欲望化与情绪骚动[246] 第三节 西部城市知识者的精神迷遁[259] 第五章 西部历史小说[260] 第一节 多重文化视野中的西部历史书写[268] 第二节历史回望中的“英雄史诗”与“民族寓言”[289] 第三节 “民族”与“革命”话语中的英雄[301] 第四节 西部“新历史小说”[313] 主要参考书目[317] 后 记
在上述20世纪中国城市小说的历史演进中,西部城市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处于荒凉的“空白”状态,难有称得上城市小说的作品,自然也就没有人可以称作城市小说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西部边远省份的城市随着西部开发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力推进,也开始加速自身的现代性转换,城市由此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部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西部新城市小说也就应运而生。 西部城市的现代转型,是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裂变过程。传统的西部城市,在结构和性质上与乡村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在经济、文化上也没有形成独立于乡村的城市特质,更没有孕育出成熟而普遍的城市生活方式,即如马克思在提到中国城市的特征时所言:“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与乡村无差别的统一”。①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无差别的统一”已被打破,西部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经济文化实体,拥有了与乡村完全不同的价值形态和生存方式,由此走向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城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文明病,这就是在欲望的驱动下,传统伦理道德崩溃,原有价值体系被颠覆,人际交往法则被修正,生命个体由此陷入了被物诱惑又被物蒙蔽和割裂的生存困境。20世纪90年代,新进的西部作家郭文斌、叶舟、白玛娜珍、史生荣、陈继明、唐达天、季栋梁等敏锐地感应到西部城市的文化裂变与物化时代的狂乱气息,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2002年9月,我在清凉的秋风中,从西向东行,远赴六朝古都南京,到坐落在这块王者之地上的南京大学求学,师从著名学者丁帆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又到南京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学者朱晓进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这本用心、用情、用力的稚拙之作,就是在两位恩师的直接指导与敦促下完成的,也是交给多年来悉心培养我的两位恩师的一份正式出版的答卷。 或许与西部中国有“前定”,我开笔做的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评论文章《诗意追寻中的理性倾诉》,就是以张承志书写其精神西部的小说为研究和评论的对象。我的早期教育同张承志一样,是在特定时代高昂的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话语中完成的,张承志笔下那弥漫着理想主义与清洁精神的北方的河、蒙古大草原、黑骏马、蒙古额吉和血性的哲合忍耶,无不令我心动。指导我完成这篇西部小说评论文章的是我的硕士导师曹毓生教授。在曹先生的引领下,我刚开始步入学术研究之旅,就接触到了西部文学。